張浩穎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不斷增加,我國現階段的環境建設存在很多問題,每個城市之間對環境工程建設的力度和水平有所差距,有的城市沒有達到國家的標準,存在綠化面積不足,垃圾和污水處理不合理等問題。隨著土壤污染事故不斷發生,我國的土壤污染防治管理提上日程,經過不斷摸索正在逐漸形成完善的管理體系。本文基于生態文明視域下的污染防治法展開論述。
【關鍵詞】生態文明;污染防治
中圖分類號:X53 文獻標識碼:A
地球是人類耐以生存的家園,隨著時代經濟的飛速發展,在城市建設中城市的垃圾堆放、污水排放、破壞森林等一些問題,使城市的生態環境受到較大的影響。環境工程的建設主要就是治理和改善城市建設中對環境造成的危害。以破壞環境來促進城市的發展是一項錯誤的舉動,需要積極的改正,將環境建設與生態城市環境相結合,從科學合理的角度出發,解決環境問題,構造和諧社會。文明發展,創造生態城市。
1、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在現代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是一個嚴重的不良現象。一些農民為了加大糧食的生產產量,沒有限制的使用化肥、農藥,但這不僅不能使作物增產,還會造成土壤的污染,大大的降低土壤的生產能力。據相關數據統計,中國農藥產量居世界第二位,年使用量約130萬噸,[2]這些農藥一旦進入土壤,就會被土壤作物吸收,經過一系列途徑進入人體,長此以往,不僅降低了土壤的肥力,還威脅了人類自身的健康。錯誤的施肥不僅削弱莊稼生產能力,使作物易倒伏且易發生病蟲害,還加劇了環境的污染。施用的肥料太多時,土壤不能完全利用,未被吸收的肥料將隨著田間灌溉水等流入周圍的水中,形成農業面源污染、造成水體的氮磷元素過多,導致藻類滋生,水體呈現富營養化,進而破壞水環境。殘留在土壤中的農用地膜對土壤也是巨大的污染,這些高分子的地膜在自然狀況下難以分解,就會長久的留存在土壤中,使土壤中水分和養料的運輸收到阻礙,改變了土壤的結構,土壤自然無法生產出高質量的作物。此外,由于人類不合理的排放生活污水與工業廢水,造成了土壤的污染。一些經過處理不可以再利用的生活污水和未經處理就排放出的工業污水,排放到周圍的水域河流,造成污染,受污染的水域灌溉到農田里,由于土壤的吸附作用將受污染灌溉水的重金屬離子吸附留存下來,造成了土壤的污染,如若人們長期食用這種土地所生產的糧食,將會破壞人體神經系統、骨骼生長以及免疫系統等,造成一系列病癥,嚴重的還會有生命危險
2、我國目前土壤污染防治中的難點
2.1土壤監測水平落后
我國土壤監測中由于缺乏高端的監測儀器、先進的監測技術和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導致土壤監測的水平普遍落后。監測水平落后表現在一些需要重點監測的地區布設的監測點數量不足和現有的監測儀器所能監測的項目非常有限。目前我國在實際土壤監測工作中土壤樣本的采樣密度為1點/km2,將每4km2采集的樣本組合后進行監測,這樣的監測方法得到的土壤污染指標比較籠統和粗略,只能反映出地區土壤的整體情況,不能真實反映出土壤污染的局部地區特點。此外我國在土壤污染監測方面的資金投入不足,土壤污染監測從硬件水平到軟件水平較低,導致了我國的土壤污染監測整體水平比較落后。
2.2土壤污染防治技術薄弱
我國土壤污染防治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土壤污染面積很大、土壤污染情況復雜多變、土壤污染的深淺程度各異,土壤污染防治需要具備極高的工藝和技術,與嚴峻的防治形勢形成反差的是土壤污染防治技術比較薄弱[3]。目前,土壤污染防治技術比較落后,生物防治技術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物理防治技術需要的資金成本很高,化學防治技術很容易造成土壤質量降低。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技術仍處于試驗研究階段,目前還沒有針對土壤重金屬污染成功有效的防治方案。
3、農業環境保護措施
3.1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
土壤污染的整治和農業環境保護首先要有據可依,必須引導農民以“治理為主、防治結合”的指導思想為基礎,積極的參與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而完善的土地污染處理和農業環境保護立法和條例就是進行農業環境保護的基礎。首先要確保完善的立法體系,其次有效地監管并監測土壤污染工作,構建健全的土壤污染動態監督管理體系,有效推進土壤污染防治措施的實施。再者,要對農業梯度污染防治法規加以宣傳,引導農民形成“治理為主、防治結合”的觀念意識,同時加深農民的科學防污的基礎認識,引導他們科學合理地采用污染防治的方式,合理地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治理方法與修復措施,進一步提升土壤污染防治的效率。
3.2針對性地進行土壤污染防治
土壤污染防治的有效措施要基于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進行針對性的處理。例如就農業發展帶來的土地污染而言,要針對化學污染的主要化學元素進行分析,充分利用化學中和反應原理使得土壤中的有害元素或者過剩元素進行中和吸收,達到化學除污的效果。工業污染要從源頭上整治亂排亂倒現象避免水質受到污染。生活污染中白色污染要合理規劃垃圾停放點和垃圾處理程序,并引導人們將垃圾傾倒到垃圾收集點。自然環境帶來的污染要借助科學技術和物理化學原理等進行土地防污除污處理。
3.3重視農民素質的提高
農民本身對于農業有自己獨特的經驗與認識,除污意識的引導以及科學有效的除污方式引導能更有效地防治土壤污染和進行農業環境保護。所以加強農民農業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并結合國家有關部分科學合理的農業環境保護培訓,對于農業土地污染防治和農業環境保護而言將事半功倍。加強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環保素養。因為延津縣從事農業的農民文化水平不夠高,沒有種植技術知識的專業技能,對于提高產量以外的傳統技術沒有心思進行保護生態環境。所以,可以對農民進行環保教育知識宣傳,到村里發環保材料進行學習,并講解危害,讓農民意識環保的重要性。
3.4技術創新
近年來,國家通過設立專項資金開展典型污染地塊或耕地修復試點工程,儲備了一定經驗,但仍缺乏系統性、集成性的修復技術體系,技術成果落地難。針對建設用地修復,一直以來業界對國際先進修復技術的本土化及我國修復技術的發展信心不足。隨著工程實踐的不斷推進,一些關鍵修復技術的本土化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國內成熟實用的修復技術仍然困乏,尤其適合本地土壤特征的技術集成更少;針對農用地修復,客土工程量大、費用高,淋洗、固化技術要求高、易二次污染,植物修復、農藝措施見效慢、周期長,實用的、本地化的修復技術比較缺乏。
4、結束語
綜上所述,環境建設與創造生態城市有著重要關聯,在生態城市建設中開展環境工程建設,可以改善及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讓人們安居樂業。環境工程建設是建設生態城市的重要內容,實現降低環境的污染、污水廢物的隨意丟棄、減少資源的消耗、促進生態城市的發展。政府機構及企業的管理人員要加強環境工程的應用,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強監管力度,為建設生態城市做出相應的對策,促進環境工程的進步。
【參考文獻】
[1]王兆平.我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實施應注意的三個問題[J].新西部,2019(09):80+127.
[2]朱昱瑋.鶴壁市煤炭開采對水體、土壤污染的危害分析及防治措施[J].環境與發展,2019,31(03):56+58.
[3]袁博.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的二次污染與防治[J].科技風,2019(08):132-133.
[4]孫寧.以法律為保障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19(03):48-49.
[5]司春霞.我國農村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分析[J].農業經濟,2019(0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