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鵬飛
【摘 要】人力資源工作,要有長遠眼光和戰略思維,要在人才工作上下功夫,落實好“三個相結合”,切實把人才這個企業最核心的資產經營好、管理好,塑造強大的人才競爭力。
【關鍵詞】人力資源;人才;三個相結合;競爭力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高度,針對人才和人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合了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為我們做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們要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刻領會“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才是事業發展最寶貴的財富,人才資源是黨執政興國的根本性資源”等重要論斷的深刻內涵,加快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在公司落地生根。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全面開展的一年,也是公司綠色企業創建取得突出進展的一年。這一年,在公司黨委的正確領導下,人力資源處(黨委組織部)認真貫徹落實公司年初工作會精神和黨委決策部署,全面提升人力資源管理,加快打造人才高地,為公司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保障,較好地支撐了綠色企業轉方式調結構、提質增效升級。
一、堅持原則與破格使用相結合
嚴格標準選用,打破條框束縛。努力把干部選拔任用條例落實到位,真正將符合政治堅強、本領高強、意志頑強的新時期好干部標準的年輕干部用起來,做到“一不二有三看”。堅持政治不達標堅決不用的一不原則;增加有發展潛力、有人格魅力的二有條件;采取從忠誠干凈擔當看政治品德,從績效功勞攻堅看業務能力,從實干爭先奉獻看工作作風的三看標準。
選用年輕干部,關鍵要解決“想不想、敢不敢、正不正”的問題。我們堅持不唯資歷重能力,打破論資排輩的框框;堅持不看關系看素質,完善選人用人制度、流程和紀律;堅持不唯臺階重需要,細化破格提拔干部規定。加大破格提拔優秀年輕干部力度,強力推進干部能上能下機制的深化和落實,把庸者、劣者淘汰下來,給優秀年輕干部更好的位置,更大的空間。
選拔培養數量充足、質量優良的年輕干部,是企業后繼有人、基業長青的必然條件。今年,公司印發了《關于適應新時代要求大力發現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的實施意見》,也將全力落實意見要求,選好用好年輕干部。
二、壓實擔子與自身奮斗相結合
干部成長,需要組織培養,更需要自身努力。組織要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創造“人在事上練,刀在石上磨”和 “不用揚鞭自奮蹄”的條件,助力干部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1]。
基層是企業一切工作的落腳點,是企業創效的主體、創新的源頭、創造的前線、創造的根基,也是基層干部品性鍛煉的大熔爐、能力提升的大課堂、施展才華的大舞臺。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青年干部要想擔負起企業未來發展的大任,必須要有過硬的能力素質做支撐。能力不會憑空而來,成長沒有捷徑可走,離不開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奮斗和積累。年輕干部唯有樹立扎根基層謀發展的主動意識、踐行立足崗位謀進步的積極舉措,在基層崗位這個最鮮活的課堂上扣好“第一粒扣子”,反復摔打錘煉自己,才能積累起豐富的工作經驗,邁好成長成才的第一步。
為了讓我們的年輕干部在基層鍛煉中磨練意志,在困難競爭中砥礪前進,在干部交流中全面提升,今年,公司印發了《干部交流及人才成長橫向貫通管理辦法》,樹立了要進步、下基層的工作導向,全面推進干部交流工作。
三、從嚴管理與真心關愛相結合
好干部是選出來的,更是管出來的。嚴管就是厚愛。要加強對各級領導干部的監督,對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的重點部門和關鍵崗位干部的監督。要在監督執紀第一種形態上下更大功夫,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時批評教育,使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成為常態[2]。
嚴管與厚愛是育壯用好干部的兩個輪子,偏廢不得。我們在嚴格執行干部管理制度的同時,采取更嚴更實的措施,為干部“修枝剪葉、驅蟲防病、澆水施肥”,引導和推動干部沿著正確的道路一步一個腳印的前進。在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估計上,嚴把政治觀;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嚴把品德關;在勇于擔當、敢抓嚴管、服務員工、自覺奉獻上,嚴把作風關;在執行廉潔從業規定、拒誘防腐上,嚴把廉潔關,保證干部健康成長。在干部容錯糾錯方面,以“三個區分開來”的舉措,堅定干部信心,堅持實事求是,匡正風氣,以“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的實際行動,激發干部斗志。
四、結論
夯綠企發展之基,聚綠企繁榮之勢。綠企創建,任重道遠。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忘我們的綠企初心,牢記我們的綠企使命,凝心聚力,務實創新,開拓進取,奮力推進人力資源工作向高質量邁進,為打造世界一流綠色企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珂, 聚勢謀遠 在變身“偉大”的路上疾走[J] 《數字商業時代》,2018(23):165-166
[2] 季永峰, 應時合勢謀改革 凝心聚力促發展[J] 《中國企業管理》,2018,21(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