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毓 楊丹 布麗琴·謝力扎提 李瀚 王惠穎
【摘 要】內蒙古大興安嶺擁有豐富的林業資源,是我國四大重點國有林區之一。近年來,隨著我國森林覆蓋率減少、人為干預加重,我國森林質量堪憂,生態系統退化嚴重。2015年4月1日,大興安嶺地區實行全面禁伐政策,標志該地進入全面保護發展的新階段。本文結合大興安嶺地區近年發展現狀,剖析禁伐政策在綠色生態的背景下,區域內產生的社會問題及解決對策,并總結其實際意義和重要作用。
【關鍵詞】大興安嶺;禁伐;政策研究
一、全面禁伐政策實施背景
大興安嶺地區位于中國最北端,冬長夏短,特別是在漠河和洛谷河地區,冬季長達七個月,日照時間短,夏季僅有兩個月,漠河地區年平均氣溫為-4℃左右,最低至-40℃,由于氣溫和降水影響,林木成長周期較長,再加上連年開采,林場現存的成熟林木較之前銳減,林木成長周期不足,達不到開采條件,導致可供林木遠低于偌大的市場需求。
2015年4月1日,大興安嶺結束長達63年的采伐。這既是新時代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對我國林業發展的保護,特別是大興安嶺這類國有重點林場,在我國林業發展歷史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近年來,通過各項措施調減木材產量1億立方米,大大緩和林業開采的步伐,隨著對當地的過度開發,從國家林業局發布的林業資源數據得出,大興安嶺在開發初期可利用材林資源有4.6億立方米,至2010年,可利用材林資源僅剩下0.18億立方米,且一半以上為不符合采伐條件的中幼林。
國家林業發展報告中指出,當前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共有87個國有森工企業,現有員工62萬余人,由于長期以來的管理體制不順,導致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管用部分,森工企業社會負擔繁重。由于長期過度開采,森林資源不斷減少,87個森工企業中已有60個森工企業無樹可采,同時部分林區基礎設施建設較弱,林業工人生活水平極低,外加企業負擔較重,其薪資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都遠低于地方同類人員。
二、政策實施現狀及存在問題
商業性采伐先減后停,森林資源全面休養生息。天保工程實施20年,大興安嶺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量、森林覆蓋率全面提升,一度數量下降乃至瀕危的珍稀物種種群得到恢復性增長。截至2017年末,大興安嶺林區共完成森林撫育1931.3萬畝、補樹補造180.16萬畝、人工造林14萬畝、義務植樹595.7萬株。統計顯示,通過實施天保工程,大興安嶺工程區森林面積由1997年末的9726.8萬畝增加到2016年的10549萬畝,增加了822.2萬畝;新增濕地面積72.32萬公頃,新增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13個。生態環境得到優化。
從我國政府頒布“退耕還林”、“天然林禁伐”政策的實施情況看,系列法規的出臺使農民糧食產量減少、收入下降,策影響和損害了部分地區和人民的利益。林業企業面臨林產原料不足、木材價格上漲等問題,依賴企業經營收益的職工收入也受到嚴重影響,當地許多居民失去固定生活來源,由“禁伐”導致收入減少產生“返貧”現象,對國家在政策實施過程中的生活保障機制提出新要求,我國林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城鄉差距大、確定標準不合理等問題有待解決。
隨著“全面禁伐”政策的大力實施,木材的市場需求水漲船高,在管制后,可供砍伐的木材大幅減少,農民收入受到威脅,偷伐、盜伐現象叢生。禁伐政策使林區人的利益受到沖擊,后續補償機制不健全是導致偷伐行為的客觀原因;此外,禁伐后木材采伐量驟減,供需矛盾突出,在利益的驅使下,不法分子乘機偷砍盜伐,謀取暴利,林區全面停伐以后,生態問題得以控制、森林資源得以可持續發展,但還存在居民利益與政策實施間協調、偷伐盜伐現象全面禁止等問題存在。
三、政策所致問題的解決對策
解決農村基本生活用材問題,完善當地居民的生活保障機制。農村的生活用材,要在農民自留山或者規定的林中按規定采伐。農民生產生活所需的自用材,在商品林區域內采伐。產業被發展所替代,實施經濟層面的轉型。在實施天然林禁伐的同時,放寬人工商品林政策。合理利用林下資源,進行多方面的開發與經營;大力發展養殖、種植和旅游等產業,增加當地群眾的收入并且擁有多方面的就業門路和收入來源。
從我國政府頒布的“退耕還林”以及“天然林禁伐”政策的實施情況看,這一系列法規的出臺,導致幾萬農民無地可種,還有農民耕地大面積減少,使農民的糧食生產減少、收入下降。許多群眾法律知識薄弱,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加強立法與森林法的處罰力度是非常重要的,應讓普通群眾真正了解更多更詳盡的關于涉林方面的法律,提高森林資源保護意識是每一位林區居民應有的責任。
培育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實現差異化發展。合理開發和利用林下豐富的資源來加快生態旅游等產業建設。利用“互聯網+”的模式,推動其向各個領域拓展,增強產業創新能力和發展水平。重點以突出林區特色為中心發展,大力發展林區生態旅游,完善紅色游、生態游等旅游發展內容。以科學規劃為首要前提,積極推進林業碳匯項目建設。以全面提升為目標,穩步扎實推進林區文化產業發展。大力優質發展林區生態文化旅游業,促進旅游業的全面發展。
四、禁伐政策的重要作用
自2015年,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國有林區實施全面禁伐政策,標志大小興安嶺、長白山林區的天然林全部納入停伐范圍,宣告100多年來向森林過度索取歷史的結束,也標志重點國有林區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發展的新階段。該政策在近幾年的實施過程中是成功的,此后,包括南方集體林區和個人的天然林商業性采伐,也就是全國的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已全部落實停伐政策。大興安嶺以點帶面的示范作用,不僅保護當地區域內生態環境,更促進我國林區的整體協調發展。
大興安嶺地區多年以林業資源作為經濟發展的命脈,禁伐后,生態環境雖得以保護,但木材供應量不足,減少林業資源收益。至此出現新的發展契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該地營造區域特色景區,給林區注入新的活力,推動林區經濟轉型升級。當地林業局除造林工程外,另辟蹊徑種植沙棘、藍莓等產品形成一條從供應到生產、從包裝到售賣的產業鏈,給予無業工人更多的勞動機會,促進區域發展。
從禁伐到造林工程,該舉措對大興安嶺地區的生態生活、社會經濟等都有重大改善,通過限制不規范的人類活動,有效控制濫砍濫伐現象擴散,緩解林區木材因成熟期不足無法開發而導致的資源匱乏。停伐期間,天然林面積增加,生態功能改善,水土流失面積減少,野生動植物種群增加,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和生活質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與提高,契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參考文獻】
[1]安德泉,萬莉.試論國有林區全面停止木材商業性采伐必要性[J].民營科技,2014(4): 262.
[2]王平達,李丹丹,王勤芳.禁伐背景下林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析——以大興安嶺國有林區為例[J].林業經濟問題,2015,35(02):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