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頔
【摘 要】我國精準扶貧工作已經進入尾聲,精準扶貧工作是我國經濟建設路上的一個里程碑,是中國式扶貧的最佳解決方案。
【關鍵詞】精準扶貧;中國式扶貧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是我黨兌現帶領全中國人民走社會主義共同道路的莊嚴承諾,解決現實難題的責任擔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重大理論發展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又一重大突破。
精準扶貧戰略的創立與發展,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進行的,是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的階段性特實際情況提出并日益完善的。我國從改革開放以來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成效頗為顯著,成功使7億多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成為首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貧困人口減半的大國,這一成就舉世矚目。為此,黨的十九大指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扶貧先扶志,在落后的貧困農村地區開展扶貧工作,幫助貧困群體樹立脫貧信心、營造脫貧環境,充分認識到自身可以利用的優勢以及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在精神上保持積極向上的追求,是精準扶貧戰略的重點內容之一。“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精準扶貧,先扶志很重要。早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習近平總書記在閩東調查提出了扶貧的“先飛”理論: “地方貧困,觀念不能貧困”“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
精準扶貧戰略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徹底消除貧困,達到共同富裕、共享發展,是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現實基礎。我國的扶貧脫貧已進入攻堅克難的重要階段,確保如期脫貧、杜絕返貧,促使貧困地區整體脫貧、全面脫貧,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需要更為精確的扶貧戰略。精準扶貧思想是我國扶貧攻堅進行到新階段后的新戰略、新舉措。實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構成了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厚重底色。民本思想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治理理念,回顧歷史,我黨能取得革命的成功,走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關鍵就在于牢記初心,始終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我黨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堅持以人民的利益為中心,為人民服務。做好扶貧開發工作,支持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使發展成果更好的能夠惠及人民,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也是黨和政府的重大職責。
精準扶貧戰略保證了我國攻堅扶貧工作的精準發力,精細化的扶貧工作方式是“精準發力”的關鍵。把“精準”的理念和工作方式落實在實踐中。把精準化的扶貧思想轉化為精細化的扶貧工作方式,是關鍵的一步。我國的扶貧工作在“大水漫灌”取得了整體的成效之后,仍在存在一些還沒有脫貧和脫貧之后又返貧的現象,導致扶貧工作成效不持久。因此提出了“六個精準”的要求,“六個精準”的措施體現在包括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等各環節各方面,使我國的精準扶貧這一偉大工程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精準扶貧戰略的實踐路徑引領深化我國大扶貧格局。習近平總書記的精準扶貧思想是治國理政新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總結數十年扶貧工作經驗的基礎之外,根據現階段中國貧困群體現狀所提出戰略判斷、實施路徑和實施對策,運用了辯證思維和底線思維,把精準化理念貫穿于脫貧攻堅的全過程,把握扶貧,突出精準,建立了健全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構建“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成為我國徹底消滅貧困的制勝法寶。扶貧開發、脫貧攻堅是踐行新理念、改善民生的首要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工作,要想完成扶貧大業,必須樹立統籌全局的觀念,充分發揮政府主體和主導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開發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堅持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工作責任制,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健全東西部協作、黨政機關定點扶貧機制,廣泛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積極性”。“要堅持輸血和造血相結合,堅持民族和區域相統籌,重在培育自我發展能力,重在促進貧困區域內各民族共同發展。”精準扶貧能有效引領扶貧工作的實施重點,提升扶貧的質量和效果,有助于在貧困地區產生內驅作用,調動起當地群眾積極性,變“你來扶貧”為“我要脫貧”,變“要我發展”為“我要發展”。各地在構建大扶貧格局中,進一步強化了扶貧開發工作領導責任制,促進了扶貧開發與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有效發揮了基層黨組織建設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中的戰斗堡壘作用。
在2020年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之后,整體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城鄉、地域、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發展差距還難以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局部地區的相對貧困問題依然存在。同時,國家整體的發展水平特別是創新能力、社會生產力生產水平等方面還會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精準扶貧”是對傳統扶貧方式的進一步完善,解決了傳統扶貧方式效率低等一系列問題,使我國的扶貧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更能讓基層黨組織具有針對性、精準性地開展扶貧工作。同時,“精準扶貧”這一觀念是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內容,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可以推動貧困農村地區的現代化治理,增強農村貧困群體參與社會治理特別是農村基層自我治理的能力,從而進一步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也提高了黨和政府的治理能力,例如現代化的資源調配與社會組織動員能力,以及區域協調發展能力,有利于實現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
精準扶貧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致勝法寶”。我國對于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不僅僅是“小康”,更加注重“全面”的實現。換言之,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追求的是全方位、各個領域、以及所有地區每一個人都能夠實現“小康”。受此認識的影響,扶貧思想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施進行了深化。在扶貧內容上,不僅注重物質脫貧,更提高到了精神層面扶貧。主張“扶貧先扶志”、“扶貧先扶智”,強調扶貧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及生態文明建設等多個為一面最終實現困難地區的全面發展,更加注重精神脫貧、教育脫貧和文化脫貧脫貧。在扶貧對象上,要實現所有地區的所有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更是要關注農村貧困地區和貧困民族地區。強調要實行精準二字,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扶貧工作要精準到人,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達成一致;在發展上,貧困地區目前實現經濟這一方面的脫貧致富是一個階段性目標,當這一目標實現后,同樣要向著小康社會的發展推進,最終全國奮進共通推進我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