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韋明
【摘 要】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人口結構問題的日益突出,老年人口的絕對數量和增長速度加快都表明我國已經進入老年型人口的行列。農村老年人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弱勢群體,隨著農村勞動力快速向城市遷移,多數農村老年人處于空巢狀態。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農村老人的主觀幸福感以及子女支持狀況,分析老人的子女支持對其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借此為改善農村老年人的幸福感水平以及晚年生活質量提供可借鑒措施和政策依據。
【關鍵詞】農村老年人;幸福感;子女因素
1.研究背景與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數量日益增多的農村老年人口群體,在需求和文化水平等方面具有獨特性,加之基數龐大,農村老年人口主觀幸福感的高低將對中國的農村可持續發展帶來深遠影響。如何使農村老年人精神愉快、身體健康,是保證他們的生活質量的關鍵。主觀幸福感是反映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心理學參數,而子女因素幾乎構成了目前農村老年人社會支持的全部內容,因而是影響老人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研究農村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及子女因素對其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1.1研究背景。在人口城鎮化快速推進、農村人口遷移速度加快、少子老齡化和撫養比升高,農村老年人口增多等人口問題下,如何促進農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增進贍養功能,幫助老人度過安祥幸福的晚年就成了當今社會的熱點議題。我國歷來就有養兒防老的觀念,傳統觀念認為父母的養老保障和福社與子女數目呈正相關關系,子女數量越多,父母養老越有保障。然而現實中子女數量多的老年人無人撫養的情形卻頻繁出現,究其原因是子女不孝,互相推脫責任。而且,不止子女數量,還有子女的收入,學歷,居住距離等因素同樣影響著老年人的幸福感。因此,研究子女因素對農村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是必要的是有必要的。
1.2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總目標是對海城耿莊鎮下轄七村(北耿村、秦家村、山水村、大莫村、大甘村、丁家橋村、土臺村)老年人的子女因素和老年人幸福感現狀進行描述,探討農村老年人幸福感與子女因素的關系,以期為健全農村社會化養老機制,滿足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提高其幸福感提供理論和實證依據。
1.3研究意義。國內外許多學者研究表明,主觀幸福感水平是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因此研究農村老年人的幸福感水平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在眾多因素中,子女因素影響主觀幸福感的較為重要客觀因素,老年人與成年子女的親子支持活動是主要的一種社會關系,子女向老年人提供支持和幫助可以提高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水平。過研究子女因素來探究提升農村老年人幸福感的方法,也有助于提高農村子女尊老敬老的意識,有助于提高農村社會的整體道德素質,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2.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本文主要的研究對象是老年人,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二條規定老年人的年齡起點標準是60周歲。在樣本村中,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根據耿莊鎮農村經濟條件和地理位置的分布隨機抽取7個村.在村里根據地理位置進行等距抽樣,在每個村隨機抽取22-34戶,調查的樣本為165份,剔除掉無效樣本,剩余有效樣本共157份。年齡經核查數據最小值在60歲,符合要求。
2.2研究方法。本文作者先對數據整體進行描述性分析,在對子女因素中的單個因素分別與老年人的幸福感進行卡方檢驗來分析該因素是否影響農村老年人幸福感,在運用線性分析來預測該子女因素對農村老年人幸福感的影響程度。
2.3指標設定。根據研究目標,設計問卷:(1)老年人與基本情況: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收入、健康狀況;(2)幸福感狀況:由老年人對自己當前生活的主觀評價來確定;(3)子女因素:子女與老人的居住距離、情感支持以及聯系的頻繁程度。
3.描述性統計
3.1性別與年齡。在157份數據中,男性受訪者所占比例為49.04%,女性受訪者所占比例為50.96%,男女比例接近1:1。數據年齡經核查,其最小值在60歲,符合老年人定義的要求,而且調研的所有數據全部都是思路清晰的老年人,保證了數據的真實有效性。
3.2受教育程度。收集的樣本中,受教育最多為12年,樣本平均受教育時間為6.35年,標準差為2.364年,由分析可知,農村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他們在遇事情時很可能因為知識的匱乏而影響自己的幸福感。
3.3健康狀況。從健康狀況來看,有14%的農村老年人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及其滿意,13.4%的人非常滿意自己的身體狀況,36.9%的人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比較滿意,35.7%的人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太滿意或一點都不滿意。
3.4居住狀況。從居住狀況來看,20.4%的農村老年人獨居,有超過半數(63.1%)的人與配偶同居,14%的老人和配偶及子女同住,還有2.5的老人的居住形式為與子女(老伴去世等)居住等其他居住方式。
3.5愛好與親密好友。數據中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沒有自己的愛好,個人愛好可以成為一個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愛好有可能影響農村老年人幸福感。數據中66.9%的農村老年人樣本都有自己的親密好友,僅有33.1%的樣本沒有自己的親密好友。
3.6老人的年收入。29.9%的樣本收入在5000元以下,32.5%的樣本收入在5000-15000元之間,15.3%的樣本收入在15000-25000元之間,22.3%的樣本收入在25000以上。
3.7是否向子女傾訴。由分析知,超過半數的農村老年人樣本在生活種種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都會向子女傾訴,父母年齡越來越大,有很多事情是他們力不從心的,當他們不開心時,子女的安撫會讓他們感覺十分安心,也就無形之中增加了他們的安全感。
4.影響因素
從結果分析來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影響因素:
4.1子女的職業類型。由圖一可知,卡方值趨近于0,說明數據趨于符合,子女的職業好壞對老年人晚年的幸福有一定的影響,且子女工作類型越好,老年人的幸福度越高,了、看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根深蒂固。
4.2子女對父母的經濟支持。由圖可2知,p值為0.007>0.05,說明子女對父母的經濟支持與老年人幸福感有一定的聯系,那些子女給予經濟支持的老人幸福感普遍比沒有經濟支持的老人高。
4.3子女個數。由圖3可知,卡方值趨近于0,說明數據趨于符合,子女的個數對老年人的幸福度有一定影響,且子女個數越多老年人的幸福感越高。
4.4子女與老人居住的距離。由圖四可知,卡方值趨近于0,說明數據趨于符合,子女與老人居住距離對老年人幸福度有一定影響。子女與老人居住距離越近,老年人幸福感越高。
4.5子女的學歷。由圖5可知,卡方值趨于0,說明數據趨于符合,子女的年收入對老年人幸福感的影響。子女年收入越高,老年人幸福感越高,且相比女性老年人來看,子女收入對男性老年人的影響更為顯著。
4.6子女的婚姻狀況。由圖6可知,卡方值趨于0.01,說明數據趨于符合,子女的婚姻狀況對老年人幸福感有一定的影響。子女家庭完整,老年人幸福度要高一些。
4.7子女與父母聯系的頻繁程度。由圖4.7可知,卡方值趨近于0,說明數據趨于符合,子女與父母聯系頻繁程度對農村老年人幸福感有一定的影響,且聯系越頻繁,老年人幸福感越高。由此可見,子女多陪陪老人,會讓老年人獲得更加開心,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老有所依。
5.研究結論與建議
5.1結論
主觀幸福感是測量調查對象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研究農村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有助于了解其現在的生活質量現狀,提出改善生活質量的具體有效的措施。在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的今天,農村老年人更多地依靠子女提供各種生存資料。子女因素就成為決定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根據研究結果可得出以下幾條結論:
(1)總體來看,經濟支持、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在對老年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上發揮著明顯作用;子女的經濟和精神上的支持都能增強老年人的幸福感,尤其是能減弱消極情緒。
(2)不論控制哪一層變量,子女年收入水平顯著影響農村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在父母遇到困難時期,子女對父母的經濟支持最為快捷有效,尤其對于老年人而言,它還可以提高老年人抵抗生活風險的能力。分性別來看,子女年收入水平對男性老年人具有顯著影響,而對女性老年人卻影響不顯著。調查中也發現,男性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承擔者,若擁有高收入水平的子女,子女可以幫助男性緩解經濟壓力,降低抑郁情緒。而女性老年人在家庭內部更多的發揮作用,對家庭創收的期望和動力不及男性,因此,子女的年收入水平對女性的影響的影響低于男性。
(3)子女受教育程度與老年人幸福感有顯著相關性。說明父母望子成龍的想法根深蒂固。子女受教育程度能顯著降低老年人的抑郁情緒。若父母在日常生活遭遇心理困惑,受教育水平高的子女由于知識儲備豐富,便能迅速找出應對方案,幫助父母派遣抑郁情緒,最終使父母走出心理困境。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子女與父母情感溝通更流暢,更易消解父母的消極、抑郁情緒。
(4)子女與老人的居住距離對老年人也有一定的影響。子女是老年人的依靠,隨著年齡增大,老人的安全感會降低,老人們希望子女留在自己的身邊照顧自己。同時這可能會讓老人更方便照顧孫子女,從而提高幸福感。子女的社會地位越高,老年人的幸福感越高,子女地位在老年人的嚴重更像是一種成功的象征,老人傾其所有哺育子女,子女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切,也是他們的驕傲。
(5)子女的聯系頻繁程度與老人的主觀幸福感顯著相關。農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較缺乏,重視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即便子女不能回家,老人也想聽見他們的聲音,老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弱,老人越來越需要子女的寬慰和理解。
5.2建議
5.2.1家庭層面。子女要與老年父母多溝通和交流。關心老年人的心理變化,鼓勵老年人走出家門,多與鄰居同齡人溝通。關心老年人健康狀況的變化,健康狀況變差不僅會影響老年人日常的生活狀況,也會影響他們的心情,進而影響主觀幸福感。通過與老年人的溝通及時發現老年人的需求,也鼓勵老年人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以良好的溝通,保證老年人的心情舒暢。提倡子女常跟老年父母聊聊天,同時也要注意常回家看看,經常組織出游、聚會之類的家庭活動,增加與老年父母相處的時間,以慰藉老年父母對子女的牽掛之情。
5.2.2自身層面。具體到老年人自身層面,要正確認識目前老齡化的現狀,老年人自己要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不要只等著別人來關心自己,也要主動去關心和幫助別人,尤其是健康的低齡老年人可以通過給其他老年人提供幫助的形式,來感受助人為樂的樂趣,主動去發現生活的美好。在適度的范圍內增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多多參加社交活動,接觸新鮮事物;學習一些疾病的預防知識,早做防范,提高身體健康水平。喪偶的老年人也要樂觀面對生活,積極的去尋找自己的伴侶,提高幸福感水平,享受自己的老年生活。
5.2.3子女層面。子女要盡量多的利用工作之余關注老人,常回家看看,另外,只有子女提高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加強就業保障,優化就業崗位,逐步提高收入水平,才能有更多地資源孝順老年人。此外,子女要做到盡心盡力地經營婚姻,少讓父母操心;同時也要給予父母一定的經濟支持,讓父母老有所依。
5.2.4政府層面。政府應該加大本鄉鎮企業的就業政策扶持,對于本鄉鎮的工人進行一定的補貼,讓子女離老年人近一些,能夠力所能及地照顧到老人;全面提升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也是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重中之重,在子女經濟水平提升的情況下,子女的受教育程度高,會更有效地提升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