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婭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我國的養老現狀,主要養老模式,養老模式存在的問題,據此提出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可行性建議,為政府養老服務提供更多選擇,為社會養老服務創新提供有益思路,實現“積極老齡化”。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機構養老;社區居家養老;創新養老
1、我國養老現狀
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我國新生兒出生率不斷降低并且人們的平均壽命延長,目前我國的家庭規模不斷縮小,傳統的大家庭正在被“4-2-1”結構的家庭所取代。即一對獨生子女夫婦要同時贍養4位老人和撫養1個孩子。人口老齡化速度逐漸加快,伴隨而來的是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口大幅增加,空巢老年人日益增多,到2016年年底,老年人撫養比率高達15%。老年人撫養比率的逐漸增高使得傳統的養老模式已經不適應當前的養老需求,探索合適的可持續養老模式是大勢所趨。
2、我國的主要養老模式
2.1家庭養老
家庭養老一直是我國的主流養老方式,對于我國的老人而言,其更希望自己能和家人住在一起,避免孤獨感。目前還出現“兩代居”養老模式,老人和子女比鄰而居,老人的生活既能得到兒女的照顧,老人也不會影響到子女的生活?!皟纱印蹦J绞且环N新型的家庭養老模式,雖然方便老人也方便子女,但是其成本較高,一般家庭無法承受成本壓力。
2.2機構養老
機構養老是一種社會化的養老模式,是一種由養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養老事務執行機構為老年人提供系統化、標準化的養老服務的模式。機構養老模式目前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子女忙于生計而無法照顧到家中的老人,即使老人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子女白天忙于上班,家中的老人不乏覺得孤獨,因此,機構養老模式不乏為一種明智之舉。
2.3社區居家養老
居家養老模式是由政府牽頭,依托社區,依靠專業化服務,以家庭為核心,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相關養老服務。居家養老不僅符合我國國情,還將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巧妙地結合為一種新型養老模式,有效地解決了家庭養老無法有效實現這一難題和機構養老的一些弊端,日漸成為一種受歡迎的養老模式。
2.4創新養老模式
在傳統養老模式的衍生下,出現了很多創新養老模式。面對日漸增加的失能、失智老人,醫養結合增設了醫療服務、護理保健、大病康復、臨終關懷等服務項目。針對空巢老人、失獨老人,學者提出了“以房養老”的養老模式。針對身體健康的老人,提出的“異地養老”即“旅游+養老”的新型養老模式,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感,優化了資源配置。此外,城鄉互助養老模式,能有效緩解城市資源緊張的問題。其以農村閑置房為載體,為城市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提供住、休、養、娛等服務內容。
3、我國養老模式存在的問題
3.1養老服務需求方面存在的問題
目前的養老模式暴露出了很多弊端:在養老服務需求方面,一部分老年人沒有選擇機構養老模式,原因是不滿意機構養老的服務水平及收費標準。老人希望在養老院感受到家一樣的溫暖,而現實是,機構養老的很多護理人員并非專業人士,養老院護理人員虐待老人事件時有發生。此外,老年人高層次的福利需要滿足情況令人擔憂,社會組織的數量以及服務的質量都不能滿足老年人群體的需求。
3.2養老服務供給方面存在的問題
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存在對政府的依賴性心理,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供給主體過于單一,服務效率低下。社區服務項目多偏重于日常生活照料和家政類服務,而精神慰藉方面的服務則嚴重缺失;且由于專業限制,醫療護理服務未能有效開展,存在專業人員普遍缺乏現象;而現有社區管理人員與服務人員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專業知識與技能不足。此外,公立養老機構床位難求,而私立養老機構收費高昂等問題,都成為了提高養老服務的壁壘。
3.3養老模式存在的共性問題
其一是資金困難的問題:傳統的家庭養老對于失能、半失能、殘疾、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其養老資金來源問題較為凸顯;而在居家養老中,補貼資金數額使居家養老運營舉步維艱;民營養老機構大多在房租、電費、水費、供暖費等硬件費用上得不到優惠。其二是人才短缺問題:目前我國養老護理服務人員護理人員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甚至有個別護理人員是文盲。其三是服務質量缺乏規范性:目前我國對養老服務質量并沒有嚴格的規定,也并未出臺統一的標準。
4、我國養老模式的改善建議
4.1鼓勵老人自主養老
轉變傳統視老年人為弱勢群體的觀念,將身心健康的老年群體視為積極能動的主體,通過“他養”與“自養”相結合,提升養老服務體系發展的活力。充分發揮身心健康老年人的工作經驗,使其通過再就業實現養老自養,不僅能為社會創造財富,體現自身價值,也給子女和社會減輕了一定的養老壓力。
4.2鼓勵民營資本參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在充分認識到養老服務業的巨大風險的前提下,政府應鼓勵民營資本參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同時發揮“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的雙重作用,政府應在頂層設計中留出足夠的空間,使市場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提供多樣化的養老服務。為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一方面,加大公共財政投入,確保養老資金來源穩定;另一方面,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提高養老服務的質量和規范性。此外,政府還應鼓勵社會組織和志愿者進入養老服務體系,同時要對這些組織及志愿者進行規范培訓,并且確保社會的有力監督,使其真正發揮自身優勢,起到積極引領的作用。
4.3構建“三位一體”的養老模式
推進“三位一體”的養老模式,建立專項養老護理保險,解決資金問題,加強養老護理服務人才培養,充分利用互聯網實現“智能化養老”。如對地面進行防滑處理、安裝老年人專用電梯、安裝求救呼叫系統,在家為腿腳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在線視頻聊天功能,拓展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最后,制定養老護理員服務標準,積極進行養老模式的開放式服務創新。對于養老模式的不斷完善,除了在原有的三種養老模式進行改善之外,更應探索一些新途徑,實現創新養老和積極老齡化。
【參考文獻】
[1] 林寶 . 養老模式轉變的基本趨勢及我國養老模式的選擇[J]. 廣西社會科學.2010; ( 5) : 124-7.
[2] 劉輝. 我國老齡化社會養老模式探究[J]. 法制與社會,2015;( 4) : 169-70.
[3] 袁曉航.“醫養結合”機構養老模式創新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學,2013.
[4] 宋悅.呂康銀.新常態下我國養老模式的創新[J]. 稅務與經濟.2019(0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