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實
【摘 要】目前人類所取得的產業化成果反過來威脅著人類的生活。比如,大氣污染、各種化學廢棄物、第三世界的貧困、水和能源枯竭等對整個地球帶來了巨大的威脅。為了追求生活質量,我們不僅要討論財富的再分配,還要改善環境質量,并積極應對威脅社會的問題。當今的自然環境是人類福利的必要條件,福利社會面臨的課題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應該主動預防自然生態的保存和破壞。
本研究關注在這樣的全球性危機面前如何實現社會福利,并想在“綠色社會工作”(Green Social Work)中積極尋找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綠色社會工作是為了在災難和生態危機中保護人類的生活質量,并為創造可持續的社會做出貢獻的宏觀實踐方法和實踐范式。這既是對人類福利更積極的關心,也是面對未來風險的擴展,更是為實現可持續社會的福利任務。
【關鍵詞】綠色社會工作;福利社會;環境危機;反壓迫;地域性
一、引言
我們現在生活的地球時刻遭受著自然災害、人災和環境污染。森林逐漸被破壞,微塵威脅著人類的日常生活,接連不斷的火災、建筑物坍塌、原子能發電站事故、海嘯、地球變暖等使整個地球陷入了困境。這是為追求資本主義利潤最大化與效率最高化所制造的產物及其原因,但不能排除長期忽略生態環境的人類因素。人類對過度開發的欲望使自然資源枯竭,環境破壞,進而使整個生態系統陷入危機。水和空氣的污染、樹木和樹林的濫伐、垃圾和廢棄物等破壞了地球環境,降低了人類的生活質量,對日常生活造成了更大的威脅。對此,從根本上進行反省和覺悟已成為不能再拖延的社會課題。社會工作的關心領域也要從貧困和不平等問題為中心的分配定義向環境定義擴張。
二、綠色社會工作的產生背景及意義
隨著現代化、工業化的發展,尤其是全球化時代的深度演進,自然環境對人類世界產生的影響日益深遠,甚至常常帶來不可逆的災難性的影響,環境議題已經是全球性議題,并引發了諸多學科的關注。然而以“人在環境中”為重要觀點的社會工作專業,長久以來,卻將“環境”更多理解為以“人”為中心的世界,即社會環境,而對于自然環境、生態環境卻甚少關注。生態環境日益成為一項影響人類生活的重要風險因素。在此背景下多蜜妮莉在2012年出版了《綠色社會工作:從環境危機到環境正義》(Green Social Work:from Environmental Crises to Environmental Justice)的一書,指出了工業社會及環境所帶來的各種危機并質疑產業化和都市化給人帶來的恩惠。她認為現代社會所面臨的工業污染、氣候變化、能源問題、環境危機、自然資源短缺等問題引起了各國之間的矛盾和戰爭,增加了難民。解決以上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發展綠色社會工作。
三、綠色社會工作的實踐模式
現在,為了保障和維持生活質量,我們必須超越財富的再分配,改善環境質量,積極應對社會危機。當今的自然環境是人類福利的必要條件,社會福利不僅是經濟分配問題,而且還積極應對自然生態的破壞議題。
綠色社會工作的觀點是,從環境脈絡出發,將社會工作與實現社會正義、體現環境正義相聯系,并通過批判性理論對其進行重組,在災難狀況下確立整體形態的社會工作方法。綠色社會工作是理論和實踐兼備的視角,追求學科間的融合性。
如今綠色社會工作已進入了帶著自己獨特的內容和哲學,如何在現場具體應用和實踐的階段。發生環境危機和災難時,需要綠色社會工作者的介入、倫理準則、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夠為實踐者提供行動守則是綠色社會工作的使命。在這里,我們以幾種方法和原則為中心,探討綠色社會工作應如何接近現場。
1.反壓迫式實踐模式(Anti-oppressive practice)
反壓迫式實踐模式是從聚焦于個人的方法擴大到不平等的社會結構。從認識社會中存在的人種,性別,年齡,殘疾等多種因素的壓迫而出發。通過改變這些因素所具備的社會壓迫結構,實現社會正義和人權。
反壓迫式實踐模式是消除案主和社會工作者的社會性分離(social division)和結構性不平等的社會工作實踐的一種形態。反壓迫式實踐模式與人的社會地位無關,平等對待所有的服務對象。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哲學,即削弱現實社會的的結構性不平等的平等主義價值體系,它是將焦點放在了過程和結果上的方法論,另外,反壓迫式實踐模式的方法中包含批判性自我反省、案主的壓迫式經驗回顧、案主的力量強化、把案主視為伙伴、最低限度的介入等核心概念。
2.確保地域性實踐模式(indigenous locality)
在一個地區,存在著支配該地區的倫理和道德原則,這種原則和傾向叫做本土性或本土地域性。本土地域性將提高一個地區成員的團結力和凝聚力。因此,如果發生災情,村子里自然會出現領導人,還會出現克服困難的多種方法和智慧。由于在一個地區的人們相互了解,溝通方式也相對簡單,因此容易產生協商或同意。地區的自發性和創造性以信任感相互連接,在相輔相成的相互依存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地區文化和傳統中,地區本土性容易喚醒和刺激人們的共同體精神,從而具有更容易克服困難的特性。因此,綠色社會工作介入災難現場時,應尋找“適合該地區特點和文化的接近方法”。比如首先了解該地區的經濟、政治、物理、環境特點、人口結構、正式·非正式資源、教會或寺廟、市民團體等自發性機構是否存在、援助網絡的種類和性質等與地區相關的事項。更好地理解該地區居民,從而更加迅速地掌握問題,提出更有效的解決方法。目的就是增強地區居民的力量,引導居民自發開展支援活動,通過適當的方法讓當地居民與社會工作者一起介入現場,使地區社會的溝通更加順暢,收集和接納當地居民的意見。培養居民的地區主人意識(community ownership)。
四、總結
綠色社會工作是為實現可持續社會而進行綜合性多元理論和實踐。他具有應對壓迫和非正義的創新性質,而且還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和環境危機而努力。綠色社會工作將成為守護人類健康與生活的守護者,并在總體生態環境中成為開拓者。綠色社會工作不僅為災難和環境危機而進行的實踐,而且今后應該持續開拓和發展新的領域,并且有義務為實現社會正義和環境正義而挖掘課題,并為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金英花(譯).災難介入和人道主義支援指南[M].陽盛源首爾,2017.
[2]李炫雅(譯).批判性社會科學與哲學[M].首爾曙光社,2014.
[3]孫德朱(譯).生態女權主義[M].首爾創作與批評社,1994.
[4]陳星星,徐選國.綠色社會工作:邁向生態環境關懷的社會工作新論述[J].社會學與社會工作,2018.
[5]高麗,于夢嬌,趙環. 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態議題與社會工作的綠色轉向[J]. 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新視野,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