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雯 孫濤 賀冉
【摘 要】推進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是當代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必然趨勢。生態觀是建立在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理念上,將回歸自然、擁抱自然作為環境藝術設計的參照基線,以環保材料、再生資源等來打造建筑環境。自古以來,在建筑藝術設計中,“用材得當”一直是傳統。環境藝術設計在繼承傳統建筑精華,營造獨具特色的現代環境藝術風格時,更應該挖掘天然材料的應用途徑,將先進科技與建筑傳統相結合,實現對建筑環境生態平衡的維護。
【關鍵詞】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生態觀
1、生態觀念影響下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原則
1.1 融合審美性和生態性
環境藝術設計既然屬于藝術設計,那么就非常注重人對環境設計的感受和訴求。在以往的環境藝術設計中,要求設計者要從時代的審美標準以及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出發來進行設計,將更多的美學因子融合到環境設計中,這樣才能最終設計出具有良好視覺感知效果的環境,讓整個設計具有美感,給人們帶來良好的審美體驗[1]。而生態文明觀下的環境藝術設計要求設計者不僅要追求環境藝術的審美性,同時還要注重其生態性,不能為了滿足環境美感而破壞環境。
1.2 堅持生態性和功能性統一
環境藝術設計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確保功能性,要能夠滿足人們的功能需求。生態文明觀下要求設計者在體現環境藝術設計的功能性的同時也要考慮到設計的生態性,所以在做好環境藝術設計的功能性時要以生態性為基礎,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不能制造自然和人之間的矛盾。從生態學的視角來看,每個人都生長在自然環境中,并且需要長期和當地的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因此環境藝術設計要充分考慮環境設計的生態屬性,加強對當地自然生態特點的研究,并選擇能夠和當地自然環境相符合的藝術構造元素,并確保這些元素的環保性,以保護好當地的生態系統,使其不會遭受到環境藝術設計的破壞。選擇的材料最好是當地比較常見的材料,例如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景觀物種最好是當地的物種。
2、生態環境設計的重要意義
生態環境設計是一個綜合性的設計領域,在實際設計的過程中需要綜合多個學科和設計專業,并且需要一些自然生態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指導,才可以保障生態環境設計的科學合理性。但是單從設計專業領域進行分析,生態文明環境設計包含的主要內容就是室內的建筑物和建筑外圍的環境裝飾,在進行設計的時候需要考慮到建筑物周邊的地質環境、水文環境、其他建筑物、植被情況、生態環境、附屬資源和交通環境等,從而使得環境藝術設計的方案更加具有生態性與可行性。在生態文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過程中,建筑物設計的方案與自然的環境更加融合,并且在該設計理念發展的環境下,越來越多的節能材料、環保材料,以及生態性的施工工藝被人們研發出來。在現代科技與現代自然環境的結合下,自然生態的元素與最新環保技術進行互補,實現了生態環境設計建筑物施工方案的可靠性與生態文明性。在現代生態文明環境設計的理念中需要突出自然環境的生態美和現代建筑科技的創新能力,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若是生態環境設計的方案在施工建設的過程中一旦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的污染,使得生態環境與建筑項目出現了嚴重的相對性,就會使得生態環境設計方案失去原本的意義。
3、建筑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觀分析
3.1注重天然材料的有效應用
建筑環境藝術設計內容多且復雜,在生態觀導向下,審視建筑環境與藝術設計的融合路徑,需要我們將目光投向天然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例如鵝卵石,其本身的形狀、性質具有特殊性、不均衡性,可以根據建筑環境設計需要,將鵝卵石鋪設于小路上,既能美化路面,又能對行走其上的人群進行足底按摩,還有一些具有淡淡芳香的花木材料,根據建筑環境室內外設計需要,有計劃性地栽植和布置綠植花木,既能夠營造清新的環境,還能改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再有建筑材料中常用的大理石,根據其硬度、特性,可以應用于不同的建筑部位,來打造自然、生態、藝術環境。可見,環境藝術設計的出發點在于創新,而創新的根本在于思維。立足建筑環境藝術生態化設計需求,對天然建筑材料進行創新利用,強調建筑環境與藝術、自然的有效融合,體現和諧共生的美學價值。事實上,回顧中國古代建筑環境設計對天然材料的運用,凝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獨特的藝術審美訴求,比如趙州橋、敦煌石窟、蘇州園林等建筑環境藝術設計,可謂中國傳統建筑工程史上的文化藝術奇觀。對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而言,現代文明的發展堅持走生態保護路線,將生態觀融入其中,并實現建筑、環境、藝術、人文的多元融合。天然材料的回歸和開發、利用,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并主張對自然環境的充分觀照,因地制宜,體現“自然美”,通過設計“自然美”形式來達到建筑環境與自然的統一、和諧,比如,對陽光、植物、氣候、土壤、水體等環境元素進行組合,來營造舒適的建筑生態氛圍。同時,生態觀還體現在對“人”的觀照上,人作為建筑生態環境的使用者,建筑作為外在的客觀存在物,不再局限于對人的基本生存功能的滿足,更重要的是滿足人的精神訴求。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生態性,將對人的關懷融入其中,尊重人的多樣化需求,滿足人的生理、心理、倫理、物理追求,來打造生態化宜居環境。
3.2利用可持續發展不斷推動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生態化發展
建筑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性發展,要關注建筑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浪費,堅守資源節約型、再生回收型路線。節約環保是創新之本,也是建筑材料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當下,資源日益緊缺,節約資源,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維護環境的可持續性,迫切需要加大節能環保材料的開發與利用。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與生態觀的融合,需要在建筑規劃、設計、建設、施工等各個方面融入低碳環保理念,節能降耗,選擇可循環利用、可回收的節能材料,提升建筑環境的生態化設計水平。在居住類建筑節能設計上,可以從規劃上進行節能設計。考慮建筑所在地的氣候、環境等因素,結合夏季主導風向來優化建筑朝向。例如,重慶夏季熱、冬季冷,夏季為東南風,建筑主體朝向以南北向為主,或者南偏東15度、南偏西15度,可以在夏季減少太陽輻射,降低空調使用率。同時,適當拉大建筑之間的間距,提高建筑群自然通風率,降低室內溫度、減少能耗。從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生態觀視角來展現建筑設計特色,需要更多地考慮建筑環境與自然的關系,多融入原生態建筑傳統藝術要素。原生態設計是對本土特色、環境、空間的創新與整合,借助有效的自然元素,通過藝術創造來打造建筑生態環境,強調綠色、可持續發展。
4、結束語
總之,強調人對自然、對美的向往,關注人、自然、建筑的和諧統一。生態觀在建筑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秉承著可持續發展理念,始終關注環境藝術設計中能源的節約、回收,減少了高能耗材料的使用,改善和保護了環境。
【參考文獻】
[1]張懷強. 基于茶文化的現代建筑環境藝術設計思路分析[J]. 福建茶葉, 2018, v.40;No.199(7):109-109.
[2]魏彤彤. 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審美研究[J]. 低碳世界, 2017(28):136-136.
[3]姚鵬. 中國傳統建筑中的茶文化和吉祥文化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 福建茶葉, 2017, 39(12):258-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