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摘 要】眾所周知,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其國家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其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更是始終地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其宗旨是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由此可見,中國政黨制度為人民服務表現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它體現了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的權益,激發人民的活力……最終,政黨制度的成功與否也需要通過人民群眾來檢驗。
【關鍵詞】中國;政黨制度;為人民服務;表現形式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為人民服務從根本上說就是要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中國新型政黨制度體現人民意志
人民群眾各種訴求和意見的最大公約數就是人民意志的體現。這個最大公約數的“求證”和獲得是在法律規定的民主程序中實現的,并通過法律的形式予以最終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其制度依托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二是人民內部各方面、各界別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的協商,廣泛聽取各方面的建議,盡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其制度依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也就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前者是選舉民主,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直接體現,是人民意志得以直接表達的制度安排,后者則是人民民主的真諦所在,是人民意志生成的重要制度保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因此,協商民主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價值內核。通過協商,廣泛聽取民意、汲取民智,并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統領和整合下,凝聚為人民的意志。
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保障人民權益
權益,一般是指公民受到法律保護的權利和利益。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能夠有效保障人民權益,是由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本質所決定的。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包括三大密切聯系的構成要素:一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二是多黨合作,三是政治協商。在這一制度的保障下,中國共產黨是唯一合法的執政黨,是國家政治權力的核心。這充分體現了當今政黨政治的一個基本常識:即現代政黨是國家政治權力的中心;在同一時期、同一階段、一個國家內只能有一個政治權力中心。因為要使一個國家的政治系統有序、高效地運轉起來,就必須有且只能有一個權力中心,這是現代民主政治運作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中國共產黨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因此,中國共產黨成為國家政治權力的核心和領導力量,在執掌國家政權時能夠全心全意去保障人民的各種權益。
三、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激發人民活力
人民的活力是人民在參與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呈現出的“旺盛生命力”,它源自人民主體性的生成和彰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不僅能夠有效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更為重要的是它將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作為價值旨歸,為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保駕護航。習近平指出,“人民當家作主必須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中國共產黨執政和國家治理上來,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機關各個方面、各個層級的工作上來,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人民對自身利益的實現和發展上來。”“在人民內部各方面廣泛商量的過程,就是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的過程,就是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過程,就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過程,就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過程。”人民當家做主地位得到保證和鞏固,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實現和滿足,將有助于激發人民的主體性,充分調動人民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四、中國新型政黨制度靠人民檢驗
從評價主體的維度來看,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發展方向、實踐成效需要不斷進行自我檢視,而評價主體是人民群眾。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優劣、好壞由人民來評價、靠人民來檢驗。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我們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判斷制度建設成敗得失的根本價值標準。對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評價主要有科學評價和價值評價。科學評價是對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是否促進生產力發展以及合理性狀況的評價,是對對象本身及作用效果的評價。價值評價是對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價值旨趣的評價,即制度的運行和發展是否體現人民意志、反映人民要求,制度成果是否為人民群眾享有,它是以主客體價值關系為對象的評價。
長期以來,基于意識形態的偏見及政治利益的考量,一些西方媒體一直試圖把“西方民主”等同于“民主”,把西方的一黨制和多黨制作為當代政黨制度的標尺,熱衷于美化自己的政黨制度,批評、歪曲和攻擊中國的政黨制度,甚至妄圖顛覆中國的政黨制度。與此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范圍內的經濟、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的互動更加頻繁,資本主義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傳播,致使國內少數人對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認識存在誤區和偏差,缺乏制度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名非天造,必從其實。實現民主的形式是豐富多樣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說只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評判標準。人民是否享受民主權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選舉時有投票的權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續參與的權利;要看人民有沒有進行民主選舉的權利,也要看人民有沒有進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這一論述有利反駁了西方媒體的錯誤言論,強調了人民是否真正享受民主權利的判斷標準,為我們認識和評價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92.
[2]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俞正聲作的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18年3月4日.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