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志 王小媛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人。2018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在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強調指出:“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要強化人才支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近年來,國家也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人才政策,但現實情況是人才多數仍流向到大中城市,小城市很難引進人才,鄉村更甚。本課題以紹興市上虞區現有的人才情況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走訪和問卷調研,了解當前鄉村人才的引進、培養及需求情況,分析突出問題存在的深層次原因并提出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讓人才流入鄉村、讓鄉村留住人才的具體措施,以期為我國農村人才的引進與培養提供若干有益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人才返鄉;實現路徑
一、文獻綜述與問題提出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新時代對“三農”工作的新戰略、新部署、新要求,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引導和鼓勵人才向農村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然而卻收效甚微。人才流向依然偏重于條件優越、收入可觀的大中城市為主,真正愿意到農村基層的少之又少,多數即使到了農村也很難留住。這遠沒有達到政策的初衷,也與當下鄉村振興的戰略相悖。如何引導人才返鄉、為鄉村振興助力,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且又亟待解決的熱點問題。通過主流學術論文檢索工具顯示,國內學界關于人才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而“農村人才”主題相關研究則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漸興起。關于農村人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現狀研究。吳秀娟(2014)通過深入研究歸納總結出目前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存在如下主要問題:①農村人口平均素質較差;②農村硬件設施較差,教育機構匱乏,醫療體系滯后;③政府效率低下且不成體系。劉中文(2011)通過研究發現,從事第二、三產業的人數增加不夠迅速,原因在于農村人力資本的積累過于緩慢,農村人力資源未得到充分開發,難以有效滿足社會的需求。楊彩霞(2010)認為,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深受經濟制度的影響,合理的經濟制度能夠有效地將人力資源發展為生產力;但目前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的實際開發難以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制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薛國琴(2010)認為,我國農村人力資源具有一定的數量優勢,但由于受到“重工輕農”思想的長期影響,農村人力資源優勢未能得到有效開發,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我國“三農”經濟的發展水平。張宇、陳美蘭(2010)認為,新型農民的相關理論與人力資源的理論能夠有機結合,新型農民的培育理應成為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方式,從而為我國人力資本相關研究指明了方向。
2.農村實用性人才培養研究。目前,對于農村實用人才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其中包括農村實用人才的內涵研究,如黎平(2007)將農村實用人才定義為能夠掌握市場經濟規律、具備相關的管理和技術能力、能夠帶領農民發家致富的一些人。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狀況研究,王毅(2006),對于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要明確發展定位創新培育模式,從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實際出發,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養實用技術人才。潘立兵(2010),將農村實用人才分為專業技能型、市場營銷型、經營勞務輸出型等三種類型,分類闡述了這三種類型的特點及所起到的帶頭作用。張曉波、薛輝(2007),提出了農村實用人才的具體范圍和對象等及總結出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具有顯著示范帶頭作用,帶動農民致富。
3.高校畢業生農村就業研究。我國學者對高校畢業生農村就業問題的研究始于2005年,劉金雄在管理類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對大學畢業生走向農村的主要障礙及其對策進行研究。在其之后的研究內容主要圍繞著四個方面展開,分別是高校畢業生農村就業意愿、原因、障礙的研究。如趙翠萍(2012)研究發現,雖然國家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進行引導和鼓勵,但多數畢業生到農村就業任職的意愿不強烈;張維貴(2010)認為在現代農業發展背景下,農村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更加強烈,大學生選擇到農村就業是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結果;劉金雄(2005)認為以下障礙影響了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就業:一是髙等學校培養人才模式、課程設置、專業理念、就業指導等方面引起的障礙;二是農村就業環境、基礎設施、生活條件、薪酬待遇等方面的障礙;三是高校畢業生能為水平、就業觀念、思想行為等方面的障礙。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主要從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農村實用性人才培養、高校畢業生農村就業等方面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一系列具有較大現實參考價值的研究結論,為后續相關研究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國內現有研究成果難以有效化解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人才返鄉面臨的新問題,難以充分整合農村人力資源優勢形成巨大合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因此,需要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地研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人才返鄉命題。
二、紹興市上虞區農村人才情況現狀及突出問題
紹興市上虞區歷來重視人才工作,把人才工作作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近年來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尤其是引導和鼓勵人才向農村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然而卻收效甚微,引進的人才多數仍是愿意留在城市,真正愿意流向鄉村、扎根鄉村的少之又少,遠沒有達到政策的初衷,這也是在實施鄉村振興背景下需要解決的全國性、全省性的普遍性問題。利用村主職干部輪訓培訓之際,2017年我們對上虞全區300多個行政村中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到有效問卷291份,現具體分析如下:
1.農村現有人才數量占農村人口總數比重較小,年齡多偏大,文化程度不高,人才類型集中,且多為本地居民。通過問卷調查,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7年上虞全區300多個行政村中各類農村實用人才總數在97668人左右,占上虞全區常住農村人口的20.4%,農村人才總量較少,占農村人口總體比例偏低。從現有農村人才結構上看,留村人才年齡總體偏大,87.6%的村中以56周歲以上人才居多,46—55周歲的人才居中,25-45周歲的青年人才較少;留村人才總體文化程度不高,初中文化水平占比最大,將近一半的村中人才為高中文化水平,大學及以上文化水平占比最少。從現有農村人才類型上來看,人才類型較為集中,以生產型、經營型及技能型的人才居多,而科技型和服務型等其他類型人才較少。總體來看,上虞區目前農村人才無論是數量還是結構都有待進一步優化。(見表1)
2.農村人才引進渠道較單一,人才培養方式有待豐富,部分農村仍有人才外流現象。在農村人才引進方面,上虞區目前超過95%的村現有人才多數為本地居民,大學生畢業返鄉的較少,通過人才政策及其他途徑引進的農村人才更是寥寥無幾。在人才培養方面,33%的村沒有農村人才培養計劃;在有人才培養計劃的村中,65.3%的村是通過遠程教育、技術講座的方式對人才進行培訓,18.9%的村采用的是田間地頭的非正規培訓,只有6.9%的村對人才有正規的全脫產培訓。在人才流動方面,目前仍然有超過50%的村存在大量農村人才外流情況,僅有14.4%的村沒有人才外流,只有少部分村有農村人才流入現象。(見表2)
3.人才政策在農村的宣傳和落實不夠,貼合農村人才實際的政策亟待更新。在對農村人才引進不合理地方的調查中,80.8%的村認為目前農村沒有好的政策鼓勵年輕人留在農村,另有少量的村認為是因為人才本身到農村就業的積極性不高、政府對農村人才引進的關注度不夠、人才政策在農村落實不到位等。在對加強農村人才開發的建議上,72.2%的村認為要為農村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60.5%的村認為要為農村人才提供好的培訓平臺,59.8%的村認為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見表3、表4)
三、進一步促進人才返鄉的路徑思考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經前期在鄉鎮的調查研究,結合文獻資料查閱和思考,對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進一步促進人才返鄉,提出以下幾點意見建議:
(一)人才返鄉,制度是保障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吸引人才返鄉,必須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作為保障。就人才政策本身而言,近年來全國上下都高度重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2018年各省市更是加大力度推出吸引人才落戶、財政補貼等大量優惠政策。但經過前期的調查,細觀這些政策不難發現,大量優惠政策少有針對農村人才的。就上虞區來說,根據《關于加快人才開發集聚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政策意見》(區委〔2016〕46號)文件精神,2017年5月區委人才辦會同相關部門制定了《〈關于加快人才開發集聚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政策意見〉操作細則(暫行)》。細則中包括人才創業扶持、人才引進補助、人才培養激勵及人才服務保障等四方面內容,涉及眾多人才類型如“330海外英才”“省千人才”、海外高層次人才、高層次人才、區級高級人才等;涉及引才主體主要包括企業和事業單位。無論從橫向人類類型來看還是從縱向引才主體來看,細則內容是非常完善的。但是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人才細則并沒有明確提出涉及農村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方案,這是上虞區在農村人才引進制度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也是全省乃至全國存在的普遍性問題。一是要制定農村人才引進專項政策。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要制定出完善的農村人才引進、培養專項政策,這是吸引人才返鄉的根本保障。在引才方面,政府要加大引才的財政支持,在工資待遇、住房落戶、配偶子女工作入學等方面給予農村人才更多的補貼和優惠,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同時在全面調查農村人才現狀的基礎上,要通過多種手段引進農村緊缺的專業技術人才,打破學歷、職稱、資歷等因素的限制,樹立大人才觀念,逐步緩解農村人才目前年齡老化、素質偏低、類型集中等問題,優化農村人才結構。二是要拓寬、暢通農村人才引進渠道。吸引人才返鄉,要暢通人才返鄉的信息路徑,良好的鄉村環境需要宣傳,大量的農村就業機會也需要宣傳。政府、企業在引才之初,可借助新型媒介積極宣傳農村就業信息和人才引進政策,加大對農村工作環境及農村人才需求崗位的宣傳,使人才可以多方面掌握關于農村的就業信息,形成人才與崗位之間的無縫對接。三是完善農村人才培養計劃。要注重人才的引進,也要注重人才的培養,以扭傳農村留不住人才的被動局面。一方面,要有計劃地定期對引入的農村人才進行培訓,以便人才將所學的專業知識與農村的實際結合起來,更快更好地融入到農村的發展建設中來;另一方面就地培養是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的長遠之舉。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對于農村原本的實用性人才,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作用,要通過農業技術院校、科技人才、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村電商的引導培養,進一步提升農村本土人才的專業素養和技術水平。
(二)人才返鄉,環境需改良
人才愿意返回鄉村,關鍵在于在鄉村有用武之地,有良好的發展環境。
首先,政府應改善經濟環境,增強就業吸引力。一要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薪資待遇水平。薪資和福利是影響人才流動的最直接因素,而影響收入的最根本的因素是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因此,加快經濟發展,并以此帶動當地的工資收入氷平的提高,建立起在一定地區范圍內具有競爭力的薪資福利標準,將能夠有效増強人才返鄉就業方面的“拉力”。二要優化農村產業布局,發展特色產業。產業就業互動理論的觀點認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必然引起勞動力結構與技術結構出現一系列的變化,致使勞動力在就業方面產生新組合。第三產業尤其是新興的第三產業與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相比具有更強的人才吸引力,推動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是實現農村人才集聚的必要途徑。結合該理論,在大力發展農業的同時,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將能夠為人才回鄉就業提供更多的就業平臺和就業機會,為人才在農村的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工作發展空間。三要完善基礎設施,提升生活品質。吸引人才返鄉需要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健全的基礎設施能夠為返鄉人才提供便利的服務,并提升在農村生活的品質。因此,應科學規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包括教育、醫療、交通等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為返鄉人才提供良好的環境,提高人才在農村工作生活的質量與水平。
其次,政府要改善社會人文環境,健全就業保障體系。一要加強法制建設,健全社會保障。健全的社會制度和完善的法治有助于提高社會的公平程度、改善社會人文環境。為吸引人才返鄉就業,政府應該加強農村的法制建設,提高農村法治水平,借助法治提高農村基層社會公平程度,減少或消除諸多不良風氣對人才返鄉就業產生的負面影響。此外,為吸引人才回流,政府還需要努力建設完善的針對農村人才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提高對于農村人才的社會保障水平,増強農村對人才返鄉就業的吸引力。二要培育創業文化,促進人才返鄉創業。為促進人才返鄉創業,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支持措施,比如給予回鄉創業的資金補助、提供初始創業引導貸款、減免或延期繳納有關稅費等優惠政策;人社部門可提供技能培訓補貼、免費進行創業培訓、創業貸款貼息等,以營造健康積極的創業環境。在創業文化的培育和塑造方面,要在農村逐漸形成敢于創業、樂于創業、能夠創業的創業文化環境和社會輿論氛圍,以夠激發人才返鄉創業的熱情。三要發展特色地區文化,増強文化軟實力。良好的文化環境對于農村地區的人才回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發展特色地區文化、具有個性的農村文化益于吸引人才返鄉就業。為此,應該結合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發展實際,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鄉村文化。可依托上虞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培育具有上虞本土特色的地區文化,如孝文化、梁祝文化、東山文化、道教文化等,提高上虞的文化魅力和城市品位,增強對人才返鄉的文化吸引力。
此外,政府應加大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力度,逐漸形成熱愛家鄉、樂于建設家鄉、愿意為家鄉做出貢獻的就業觀念,為形成促進人才返鄉就業的長效機制奠定文化基礎。
(三)人才返鄉,理念要轉變
近年來,隨著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農村的發展空間是巨大的,人才返鄉發展也可以大有作為,但是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社會及人才自身對返鄉就業都存在著的一定程度的思想偏見。因此,要想人才返鄉,就必須扭轉這種錯誤觀念。
首先,可聯合高校加強教育,引導大學生返鄉就業。高校在大學生的思想塑造和就業觀念的形成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可聯合高校參與引導大學生返鄉就業。通過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就業觀念,使大學生能夠正確處理國家建設、社會發展和個人利益三者之間的關系,促使大學生將其人生理想抱負和社會的發展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幫助大學生樹立對回鄉就業的正確觀念,引導大學生積極投身于家鄉發展。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開設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可聯合高校在此類課程的授課過程中,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全面、系統的引導大學生認清就業形勢和國家未來的發展趨勢,合理規劃職業發展。另一方面,高校可借助科學的測評工具,讓廣大學生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進而確立符合自身發展實際的職業目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學生過于集中在大城市或經濟發達的城市就業,為促進大學生回鄉就業創造有利條件。
其次,宣傳部門要加強宣傳,扭轉社會落后觀念。社會需轉變落后觀念,理性看待回鄉就業。人是社會中的人,親近關系中他人的看法會影響自身的選擇。目前,一些家長認為子女畢業后應該前往諸如“北上廣深”或其他經濟發達的城市工作,不期望子女畢業后回到本地尤其是農村就業,甚至認為回到農村就業是一種“能力低下”“無用”的體現,這種對回鄉就業的思想偏見和錯誤觀念嚴重影響了人才返鄉就業的意愿。因此要想吸引人才返鄉,需逐漸扭轉這種落后的就業觀念,減少人才返鄉的輿論阻力。宣傳部門應加強宣傳,通過各種媒介來宣傳大有可為的農村天地,宣傳農村快速發展的實際情況、農村未來的發展前景和發展藍圖及回鄉就業的好處,增進對農村發展狀況的真實了解,増強對農村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從而進一步引導社會成員摒棄就業必須“北上廣”的思想偏見,轉變對回鄉就業的錯誤看法和陳舊觀念,客觀看待回鄉發展,理性分析回鄉就業利弊。
【參考文獻】
[1]余敬文,徐升艷.土地保障、逆向激勵與農村流動人日就業行為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中國人口科學,2013.
[2]殷江濱.勞動力回流的驅動因素與就業行為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15(09).
[3]高玉峰,劉澤義.地方高校本科畢業生擇業趨向調查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4).
[4]付建軍.精英下鄉現代國家整合農村社會的路徑回歸——以大學生村官為例[J].青年研究,2010(3).
[5]陳華,李紅霞.大學生農村就業問題研究[J].中國林業教育,2013(06).
[6]陳倩茹.產業轉型背景下回流農民工就業滿意度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3.
[7]李姐增.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政策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3.
[9]薛肖飛.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實證研究[D].西南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