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陽
【摘 要】為了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為了解決新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府連年頒布“一號文件”,大力扶持農業,惠農強農。黨的十九大作出重大決策部署,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鄉村社區治理。本文針對目前鄉村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在尊重鄉村社區的原則下,提出了兩點鄉村社區治理的具體實施策略。只有找到鄉村社區治理的癥結,才能根據不同鄉村社區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治理,實現鄉村社區治理質的飛躍。
【關鍵詞】鄉村社區;治理問題;治理策略
在現階段,中國鄉村社區的發展正在經歷一個過渡性的轉型時期,當前鄉村社區的發展存在許多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府連續幾年頒布了“一號文件”,農民收入不斷提高,鄉村社區和諧穩定。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城鄉發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國當前最大的不平衡。為了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為了解決新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黨的十九大作出重大決策部署,必須堅持農業和鄉村的優先發展地位。鄉村社區治理工作要立足于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把握鄉村社區的特質,找到鄉村社區治理的問題,根據不同鄉村社區的實際情況,在尊重鄉村社區的原則下進行治理,實現鄉村社區治理質的飛躍,促進鄉村社區更好更快的發展。
一、鄉村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
我國當前鄉村社區的治理模式主要分為三類:行政主導型、混合治理型、村民自治型,行政主導型的治理主體是政府,又可細分為“以城市政府為主,鄉村為輔”城市帶動鄉村的統籌城鄉多元合作治理模式,以及“縣鄉政府主導,鄉村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的縣鄉政府主導治理模式,這是我國目前鄉村治理中應用最廣泛的模式。村民自治型是鄉村社區治理的最終趨勢,而混合治理型是這兩種治理模式的結合。
(一)治理定位不清,治理能力不強
在鄉村社區治理中,政府與鄉村社區的關系是模糊不清的。政府經常管理了不應管理的事務,而不去管理應該管理的事務,治理效率低下。出現這種越位、錯位和不作為情況的原因是:政府與鄉村社區對自身的定位不清,權責不清。首先,政府尚未確定其在鄉村社區治理中的作用,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再者,鄉村社區自治的治理主體:村黨支部委員會和村民自治委員會這兩個“兩個委員會”的治理能力不強。鄉村社區的基層政府官員不習慣“自治”這種治理模式,在實際的治理過程中,他們習慣性地服從上級政府的管理,基層政府從治理部門變為上級政府的執行部門,缺乏自主獨立性,如此惡性循環,鄉村社區治理中的問題層出不窮。
(二)治理范圍擴大,問題更加復雜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深入,農民收入不斷提高,城鄉聯系日益加深。然而,城鄉發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國當前的最大不平衡,政府雖然采取了一系列支持與保護鄉村的政策措施,但是傳統“戶籍制”的城鄉二元結構并沒有在根本上得到改善。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推進城鎮化戰略,盲目追求鄉村社區的數量和速度,整合了原來分散的村莊,建立了新的鄉村社區。在推進城鎮化戰略的進程中,鄉村社區治理的范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但是這種簡單粗暴地擴大使得新的鄉村治理問題層出不窮,問題的類型也更加復雜。
首先,當前的鄉村治理沒有遵循“可持續性發展”、“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盲目追求速度,只注重提高鄉村社區財政收入、硬件設施等“硬實力”,忽視對鄉村社區文化水平、人文環境等“軟實力”的建設,沒有滿足鄉村社區居民的需求。其次,與傳統的鄉村治理相比,城鎮化進程打破了鄉村社區原來比較封閉的空間,人員流動增加,一些有知識、有能力的社區居民進入城市,謀求發展。現在鄉村中的大多數人員是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這加大了鄉村社區治理的難度,降低了鄉村社區治理的效率。
(三)思想觀念誤區,文化水平不高
首先,由于缺乏產業支持,許多鄉村社區還停留在小農經濟,農業收入仍然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農民無法通過農業收入改變現有的生活方式,因此,鄉村社區居民普遍希望從事非農業,他們向往城市生活,對城鎮化的理解相對狹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如果無法提高農民的收入,那要他們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和傳統觀念未免太過強人所難。其次,由于傳統鄉村社區的教育資源遠不如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不高,能力有限,不僅沒有辦法積極地參與到鄉村村民自治中,也無法承任起基層政府工作,嚴重影響了鄉村社區的治理質量。
二、鄉村社區治理策略
(一)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治理不同于管理,治理的本意是服務。管理是政府通過發布命令、制定相關政策,實行自上而下的單向管理;治理是一個多樣化的、自上而下的合作互動。在鄉村社區治理中,居民也有可能通過正常的渠道,自下而上地影響政府。在鄉村社區治理的運行機制下,雖然政府也對鄉村社區進行一定的管理,但這與傳統管理有著本質的區別。一、政府要加快行政職能的轉變,進一步深化政治體制改革,適當地放權于民。政府要充分尊重鄉村社區居民的自治權利,相信居民可以進行自我管理,給予適當的支持、幫助和引導即可,不可過多干預居民自治。二、政府必須擴大輿論的接受渠道,只有吸收不同階層的意見,才能制定出符合鄉村社區居民的需求,得到居民普遍認可的政策,真正做到“黨的領導、政府輔助、居民參與”,實現鄉村社區的“可持續性發展”。
(二)提高居民素養
當前的鄉村治理要充分遵循“可持續性發展”、“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在提高鄉村社區財政收入、硬件設施等“硬實力”的同時,加強對鄉村社區“軟實力”的建設。一、在鄉村社區全面開展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大力推進鄉村社區的文化建設,滿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質,增強鄉村社區活力。二、政府組織專業人員對鄉村社區治居民進行相關的農業技能培訓,提高居民的農業收入,加快居民的思想轉變速度。三、大力推進公益性鄉村社區教育基地的普及,對農業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突破城鄉差距,打破現有界限。同時政府應鼓勵鄉村社區治居民積極參加各種類型的培訓,例如:給予培訓合格人的員一定的獎勵或補貼。四、針對城鎮化進程導致的鄉村人才外流、留守人員文化素質不高的情況,政府應采取一系列相關措施,如:鼓勵鄉村社區發展個體經濟,鼓勵外出打工的人員回鄉創業。廣泛引進人才,改善鄉村社區現有的人才結構,提高鄉村社區居民的整體素質。
在新形勢下,鄉村自治制度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完善。必須堅持鄉村全面振興的戰略方針,保障農民的主體地位。把發展農業,增加鄉村社區居民收入作為鄉村全面振興戰略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實現鄉村社區高效治理就必須依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大膽創新改革,在黨和政府的引導下,充分實現居民自治。加快鄉村社區的建設步伐,把“青山綠水”改造成“金山銀山”,促進鄉村社區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小平. 當前鄉村社會治理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 人民論壇, 2018 (20):64-65.
[2]謝秋山. 組織再造抑或人際關系技巧改善:新時代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的核心路徑選擇[J].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1):39-45.
[3]許云萍. 鄉村社區標準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農家參謀, 2018(3X):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