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洋
【摘 要】國有企業熟識又普通的稱號,大部分認知印象中是新中國建立后的產物,計劃經濟時代圖騰,全民所有制的代表等,但事實上經大量的研究發現,國有經濟織組一直存在于人類的經濟活動中,有著五千年歷史的中國也不例外。作為重要的經濟組織群體,曾經以多種形態身份歷史中呈現,源于自身及導致其外部的各種問題爭議不斷,存在的本質意義與表現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更多地、簡單地、粗爆地將其推定為經濟體系中的半官僚、偽商業、低效率、小壟斷組織等,甚至部分的經濟學者、民眾對國企、國有資本持有各種妖魔化評價。筆者嘗試從歷史、經濟實例、戰略高度、社會資源、資本生產力等角度層面,綜合還原國有企業的歷史樣貌、展示發展現狀、未來目標定義,從中探尋發現國有企業的成功對國家、經濟、人民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國有企業;國資企業;國資管理;國有資產;成功
國有企業是國家投入資本金的企業,國家投資的資本從何而來?很明顯地,國家的資本來源于對民眾、企業等繳納的稅金,所謂“取之于民”。當國家征收了大量的稅金后有什么作用、應該用于何處呢?大部分理解當然是所謂“用之于民”!既然是“用之于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把金錢直接分派到每個民眾或企業?很明顯,答案是否定的,如此一來又何必大費周章征收各種稅金。那么國家為什么要征收稅金,同時又是怎么樣使用的呢?
政府機構以及關聯的保障支撐系統(包括民眾福利、國防、經濟活動等)持續運轉需要消耗大量資源。被國家政府直接消耗的資源就是從社會財富中通過個人或企業繳納的稅金。隨著人類社會從封建社會形態發展為現代社會形態,國家以單純地直接吸納有限資源而實現支撐運轉的形式是難以持續的,特別是中國人口已超過13億,國家提供的政府社會公共服務包括衛生、教育、養老等需要巨量的稅金,同時政府機構運作的稅金更是不可缺少。除此,政府還有其他方式可以維持嗎?有,發行國債,但是國債要承擔利息,最終是需要稅金承兌,國債沒有擺脫稅金這個閉環,依然是從社會財富中以法律之名進行粗爆的吸納。
如何回避這種對社會財富、經濟循環直接且殘爆的屠宰呢?能否采用錢生錢,利生利,的思路呢?調用部分稅金投資實體產業,國家通過利潤分配實現財政來源擴充,避免持續直接吸納稅金不斷的擴大,減少屠宰經濟財富,利用積累的稅金持續增值資金,補充經濟下行時可收稅金收縮造成的財政缺口。如此一來,國企資本出現了,隨著發展狀大,國企的存在與我們包括政府、民眾等在內的各方利益已密不可分,成為國家、民眾、社會與經濟之間重要的聯系與調節。
擁有五千年歷史文明的中國曾經創造人類社會的很多個第一,最早實現封建制度并推行“車同軌、書同文”、最早科技四大發明等、最早紙幣“交子“等,同樣“國企”或“國有資產”概念初型產生最早也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管仲推行“鹽鐵官營”,后世朝代仿效推行,逐步形成國家層面的重要運作模式。西漢時期“王莽改新--王田制、私屬制等“幾乎實現了古代的計劃經濟,宋、元時期國家貿易壟斷;明、清兩朝海禁、閉關鎖國以及一口通商,乃至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后以”富國自強”為口號的“洋務運動”。“鹽鐵官營”得以長足發展與初立時的背景,與中國各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分不開,其發展圍繞一個共同主題“寓稅于價”。
由于封建皇權、思想的自身缺陷造成的內部矛盾,特別是皇權與人民之間的矛盾,造成國家層面對經濟的依賴、對人民的剝削不斷加重,單純的稅收已完全無法滿足、支撐封建皇權這個巨型怪獸的胃口。基于以上的歷史背景與需求,給予了“鹽鐵官營”、“寓稅于價”肥沃的土壤,使這種特殊“稅收”無形于一般稅收同時存在于現實,當然以封建皇權、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國企”作用自然是服務于皇權為任務、以剝削人民為本質,與現代調節經濟、資源、戰略的理論思想完全不能等同,甚至完全背離。
中華民族的智慧除善于自身創造,更善于吸收消化。經歷五千年來的近代最大規模的動蕩發展,新中國建立在一個內部百廢待興,外部高速發展的時代,無技術、無資金、更無穩定稅金征收是最現實、最大的問題,選擇什么發展模式關系到國家、民族的命運。由于當時的世界政治經濟環境,中國無法直接吸收歐美先進技術與資金,唯一可以學習的對像是可以與歐美列強對立的前蘇聯,其中包括計劃經濟制度。有別于古代皇權思想與本質,經過國家資源整合、公私合營等措施逐步轉型,以調節經濟、解決人民需求、實現國家戰略的中國國有資本企業重新走上舞臺。
由于計劃經濟時代的特點,國家除關稅外的一般稅收沒有強制性、迫切性需求,國家財政收入與民眾福利均通過國企實現,軍事、科技、文化等也同樣以國企為介質,國企幾乎完全等同于國家稅收與支付現實形式。由于整合了優勢資源,國企為新中國經濟、科技、民眾生活等追趕歐美列強奠定堅實的基礎,并創造新的成績與眾所周知的貢獻,同時避免了“鹽鐵官營“歷史以來對人民的整體化剝削問題。但計劃經濟也有自身的缺陷,就是沒有對個體生產力、生產資源的經濟自然規律調節,造成對個體生產力的局限與制約,進而導致整體生產力的效率低下。隨著計劃經濟的發展,原有的優勢消失后弱點完全暴露并且資源嚴重浪費,發展停滯不前。怎么辦?國企能否在計劃經濟時代的取得成果的基礎上,重新激活動力?既要整合優勢資源,又要遵從經濟規律,同時不能重走古代以皇權為核心思想的“鹽鐵官營“!
眾觀世界經濟,市場經濟模式是主流,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市場經濟的自然調節充分激活個體生產力,這個正是計劃經濟所缺少的。能否將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優點結合起來?經過40年改革開放實踐證明,以市場經濟模式發展國有企業是正確的,是有效的,是創造性的!
為什么說以市場經濟模式發展國有企業是創造性的?首先,他排除了皇權思想的綁架與利用,不同于古代為了皇權戰爭、統治需要單純、貪婪、奴役地屠宰社會財富,最終導致社會財富干渴,引發社會動蕩,現有國企的經營是以向市場提供產品、服務為主要任務與目標,其中包括平衡市場供求關系、穩定市場總體價格水平、市場法規推廣傳導體等;
其次,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條件是法制,特別是以公司法、知識產權法為基礎的一系列法律規章,相比計劃經濟時代以行政手段采用半官僚形式管理,現代國企與民企除資本來源不同外,在法律前面都是平等存在、公平競爭、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市場中,誰也無法形成市場行業寡頭壟斷,只有技術領域才可以存在領頭頂尖企業;
再者,除個別與國防有關的領域外,市場、社會、自然資源遵從市場經濟規律,誰掌握技術、誰預測市場變化準確、誰運用資金投入高效,則誰為主導資源,包括買方市場與賣方市場、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規模經濟與孤體經濟競爭;
此外,在市場經濟模式中國企成為了真正意義的企業,與民企資本同等地位,平等納稅,特別是國企在經濟環境變化較大時為國家提供一個穩定的稅源。完全擺脫古代封建模式下“鹽鐵官營”、“寓稅于價”實為扒皮抽根式、全社會式的攤派吸納;
計劃經濟時代由于一般稅收系統的缺失,國家政府的直接操控包括市場、產業、企業在內的整個經濟循環是必須的,因為當時國企的收入等同于稅收,國企的成本等同于社會福利支出,特別是直接承擔全民職工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社會福利,可以說財政稅收只是形式化存在,只有法律上的地位,但沒有現實的迫切性。當然,在從公私合營到計劃經濟國企,再從計劃經濟國企到市場經濟國企,其發展過程中行政性干預是不可缺少的,本質上國企資本來源于國家財政,最終的源頭是稅金。國有企業的真正意義上的股東是全體納稅人,國家作為法律上的股東以行政管理者角色代表納稅人,對國有企業進行除市場經濟運作以外的直接管理。國家作為在經濟循環中一個重要又特殊的角色,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其作用與行為是根本上決定國企是否會出現國家壟斷的的關鍵,同時也是決定著擺脫人類歷史以來,政府依賴稅金,或其他變相形式的收稅,如中國古代的“鹽鐵官營”、近代歐洲列強對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霸權侵占等“寓稅于價”模式的關鍵。
如何管理好國有企業發展所帶的利益與矛盾,關鍵在清晰理解現代國企對國家經濟格局的重要意義與長遠目標。
競爭平衡、風險對沖:傳統對市場經濟的理解,市場是自由化的,競爭化的、風險化的,但是從已知及已發生的世界經濟重大歷史事件的經驗中發現,純粹的市場規律并不能完全解決所有的經濟問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形成于歐美國家,是以私有企業為基本的經濟,天然地攜帶了追逐高額利潤的基因,一切影響獲取高額利潤的障礙都無法阻擋其貪婪的胃口,直至崩潰為止。經濟崩潰時首當其沖的必然是底層人民群眾,他們沒有資本、力量抵抗經濟大棒的重擊,只能任其宰割,特別是在近代世界歷史中處于落后被動的部分國家族群,也包括近代的中國,根本的原因是政府執行力的缺失,影響力無法張顯,完全力不從心,甚至包括政府本身也是被動挨打。國家對經濟實施影響力的方式有很多,傳統經濟學上大多推廣使用金融手段,貨幣手段,匯率手段、稅收手段等,但這些方法只是變相的經濟大棒,同樣會對底層人民群眾造成直接負面影響。歐美國家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以私有資本有基礎,市場是完全私有的市場,政府沒有根本性的話語權,當市場失出平衡、風險爆發時誰都沒有力量阻止,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天平要實現平衡就不能只存在一邊的法碼,或讓一邊的法碼份量過大,市場也一樣,讓國家資本通過國企參與到市場中,分布到各個行業,在法制平等的前提下與私有經濟競爭實現天平恒定平衡,并利用法制特別是反壟斷法律防控寡頭。成功在行業市場毅立的國企,可以把市場利潤、資本保留在中國境內,避免部分強勢私有企業的自由資金流出,特別是通過國際貿易、匯率體系等渠道流出境外造成國家經濟空心化,同時國企的產品服務實現一定市場份額占有,防止大量生產、消費資料過度依賴國外進口,當面對國內外經濟風險爆發時道理也是相同。
經濟戰略縱深、財富分散儲存:國企、國有股份都是國家稅金的投資,當然作為投資并不一定會有利潤,甚至可能虧損。每個經濟行業領域都存在高速發展和低速增長期,當處于高速發展期各種資本都會大量涌入,而當處于低速增長期資本迅速退出或沉沒,特別是帶著自私自利基因的私有資本,市場價格、產品服務質量水平將會出現大規模動蕩,對整體經濟、個人消費者都是不利、有害的。市場行業領域的大規模動蕩,必定首先體驗在政府稅金的減收,特別是部分經濟較弱勢地區,稅金減收也必定會間接影響政府所承擔的社會福利、服務的兌現。當某行業私有資本退出,國有企業就可能起到支撐作用使市場繼續運作,同時把政府稅金減收的負面影響降低,行業實現軟著陸。企業的存在,特別是國企的存在是政府未來稅金保障,也是社會福利的保障,又或者說國企的存在,是國家未來財富的希望。企業的利潤及資產增長,從微觀看是企業增值,從宏觀看,是整個國家的財產增值了,企業資產處于優質狀況,也意味著國家資產的優質化。
第二財稅系統、大規模減稅基礎:現代國企與私有企業平等納稅,這與計劃經濟時代國企,古代“鹽鐵官營”有著本質的區別。企業,也是現代公司法制的表現,企業需要向股東從利潤中分紅的,作國企也不例外,在正常納稅以外,同樣需要向股東--國家上繳利潤。稅金是向政府繳納,國企紅利也是繳納給政府,也就是部國企需要二次納稅--利潤分配,國家抽取紅利,實際上是通過國有資產體系執行國家層面的第二財稅系統。由于存在第二財稅系統,國家政府對市場管控與財政收入,擁有兩個法定稅收工具并靈活使用。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前30年高速增長后,目前處于經濟調整期,經濟、市場處于轉型階段,過去10年雖然經濟保持增長但與前30年已不可比,這與經濟規律、世界政治經濟環境有關,歐美國家經近代兩個世紀的高速發展后也同樣遭遇這樣的情況,在想方設法穩定經濟促進增長以保障其所謂的”高福利”運轉。要促進經濟就需要大規模減稅,但是減稅所造成的財政缺口如何補充?這時候國企就起到支柱作用,通過紅利分配把稅金缺口填補,這與歐美國家選擇削減調整國家福利實現促進經濟的做法不同的,因為中國有國企,歐美國家沒有,所以中國更有底氣,在不削減福利的同時推行大規模減稅政策的原因。
多樣化人才保障科技發展、人個發展選擇權實現:人才是人類、科學、社會、國家、民族發展的保證,但人才的培養發展與其所處的環境相關,就像花草樹木一樣需要陽光、空氣與土壤才能茁狀成長。人才培養第一體系是基礎教育,第二體系是企業等社會組織,當自私自利的私有資本對某行業大量投資,將大量社會專業技術人才也會被吸引進入,意味著人才發展被引向單一方向。實行一國兩制的香港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之一,在世界經濟占有一席之位,但資本大量、單一地投資房地產、金融業、港口貿易,盡量香港擁有世界優秀的大學資源但培養出來的各類專業人才無處施展,只能都擠到房地產等幾個行業或者失業,最終當世界經濟、科技大規模潮流變化時卻沒有人才可用而造成整體經濟轉型失敗。國企除在市場與私有企業公開、公平競爭外,人才吸納上也一樣,國企在各層面行業都占有一定地位時,各類人才就有了多種發展方向的選擇,減少了有才而無用武之地的境地,有效避免了大量人才同質化等問題,更重要是部分對于國家或行業極重要的技術并低利潤工作有了人才保障。
對于私有企業,他的成功很簡單、粗爆:賺錢,或者說賺高額,甚至超高額利潤,不管任何情況下,為賺取利潤可以犧牲除自身以外的一切,包括國家與人民,近代歷史已有很多實例證明,特別是民國時期。那么對于國企呢?既然是企業,特別是現代企業,國有企業當然也可以賺取利潤,甚至超高額利潤,當然絕對不應該是壟斷、非技術性、皇權化的爆利。現代國企與私有企業最大的區別,國有企業面對國家、人民、經濟所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并且是超越一般法律所定義的義務,唯一應該擁有的權利就是國家企業法律規章所聲明之權利,除此外不可逾越。
國企的成功不能等同于私有企業單純的賺取利潤,國有企業的成功表現在于在保障國家、人民長遠利益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主柱作用。國有企業要實現的主柱保障作用包括社會就業水平、第二財稅、法律典范標桿、關鍵性基礎科技、生產服務資源供給、宏觀經濟平衡等。
國企的成功,意味著國家、人民的成功,國企的失敗,意味著國家、人民的失敗,因此,國有企業不但要成功,并且一定要成功!
【參考文獻】
[1]國務院 國資委,《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1991年11月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國務院 反壟斷局,《反壟斷法》,2008年8月
[3]德國思想家 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資本論》,1867年9月
[4]清朝 康熙 徐元文 張廷玉,《明史》,1867年9月
[6]新中國 國務院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清史》,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