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彥風
【摘 要】本文系統地分析了影響油藏經濟開發各個因素,理清油藏管理的三大重要節點,有針對性的提出了油藏管理“控制節點”的思路,并以三大節點為出發點,以節能降耗、產量穩定為原則,通過開展相關的工作,對各個節點進行優化,從而提高基礎管理水平,以實現油藏開發的效益最大化。
【關鍵詞】節點管理;地質分析節點;工程配套節點;經營成本節點
采油管理一區管轄著曲堤油田的五套開發層系,累計探明含油氣面積7.8平方千米,探明石油地質儲量3185萬噸。油水井總井數達559口,擔負著年產原油23.7×104t、年注水113.8×104m3的生產任務。
油藏管理是由許多的節點組成,在這些節點中,以地質分析、工藝配套、經營優化這三個大的節點為出發點,作為提高管理水平的挖潛線,沿線找出挖潛增效的“控制節點”來提高我們的基礎管理水平,以實現油藏開發的效益最大化[1]。
1、精細地質分析,找準油藏的潛力
1.1剩余油研究。曲堤油田經過多年開發,盡管綜合含水都已高達85%以上,但其主力層系內含多個小層,厚度從0.5米到30米不等,差異較大的小層特征為精細油藏挖潛提供了廣闊空間。
從單井井史、測井資料、生產動態等資料入手進行分析,確定了“主力層系是陣地、韻律小層是重點”的挖潛方向,然后從點到面、從定性到定量,從現象表面一般到內在規律,進而認識到井區的潛力分布狀況,為調整挖潛奠定物質基礎。縱向上潛力主要分布有三種類型,即層間干擾型、重力作用型、隔層遮擋型。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存在于四種地區,即井網控制較差區、二線受效區、滯留區、巖性變化區。
1.2注采調整。在特高含水階段,注采調整仍然是控水穩油的重要手段。為力扭“注采對應率高、層段合格率低;綜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的被動局面,從完善強化注采井網做起,針對產量高、綜合含水低、注采井網完善的穩產主力單元,建立“超前精細調整”注采關系;針對砂體零散、井網完善程度差、地層能量低的單元,建立“一對一、短線傳遞”注采關系;針對綜合含水高、地層能量高、注水井主力層嚴重干擾非主力層的單元,建立“攻弱限強”的注采關系;針對有井網基礎,但地層滲透率低、水井欠注嚴重、地層能量低的單元,建立“溫和注水”注采關系”。
2、優化工程配套,提升油藏的潛力
2.1地面設備管理
抽油機設備是油田機械采油過程中重要的生產設備,抽油機設備狀態好壞直接影響油田的原油生產。針對抽油機井工藝及生產特點,按照日常巡護工作,將油水井確定為12個檢查項,34個檢查點;電器設施確定3個檢查項,7個檢查點;線路巡護確定4個檢查項,6個檢查點;并且對巡井設備、巡井路線進行了最優化設計。巡回檢查時,職工按照各項的順序依次檢查,沒有安全隱患,就在下方空格內劃對勾表示;發現隱患就在相應下方空格內填上存在問題點的點號,在備注欄內簡要注明存在問題。檢查出的問題及時匯報給班長,由班長填寫在班組隱患整改記錄本上反饋給站領導,站領導組織搶修和維修,使事故隱患消滅在萌芽中。巡井人員嚴格按照47個檢查點進行日檢查,副隊長進行周查,隊考核小組開展月查,認真落實巡檢責任。
2.2工況技術管理
抽油機工況圖能夠宏觀地反映地層供液能力與抽油設備排液能力的匹配情況、抽油泵的泵效以及油田區塊的管理水平,為生產優化設計和井下作業提供依據,由此可挖掘油井生產潛力和提高油田生產效益。
為此,根據統計法和計算法,借助PEOffice軟件里的FiedAssis模塊,結合工作中的實際數據,建立了曲堤油田的工況圖模板,更好地解決了不同單元井的工況問題。
通過工況圖版,對油井各類指標出現不正常時,提早判斷單井不正常的可能原因,提前制定治理措施,盡量避免不必要的起下泵作業。工況合格率由年初的66.8%提高到目前的70.3%,提高了3.5個百分點。
同時,結合油井的實際生產狀況,以能耗最低為出發點,對每口抽油機井沖程、沖次、泵徑和泵深進行優化,對抽油桿、管、泵等井下工具進行優選,使其達到最佳組合,從而大幅度提高抽油機井的系統效率,達到節能降耗、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3、細化經營成本,釋放油藏的潛力
經營成本節點是實現油藏經濟開發的保障。在管理區各項成本中,作業成本占比達70%,是成本管理中的重中之重。為此,以作業成本為例,細化作業成本的各項費用進行了分析。
3.1措施井潛力分析
首先,對油井進行全面分析,其目的是判斷現生產井、層的生產能力和開發潛力,以明確下步挖潛方向。內容包括對曾生產層和現生產層的儲量動用情況進行直觀潛力分析;對目前產狀進行分析和定性的評價;根據以上產狀分析初步制定油井下步挖潛方向。
其次,對油井工藝措施論證。其目的是采取合理的配套工藝,使油井既達到預期效果,又保證合理的投入與產生比。
第三,形成單井潛力預案。根據以上論證建立油井單井潛力預案,在油井作業需要時,隨時可以投入生產過程。
3.2方案設計優化。方案設計是提高作業質量的關鍵,方案優化的內涵就是根據單元區塊特點,先調查分析每口油井的儲層物性、井史、目前生產情況,結合井筒、地面狀況全面考慮、綜合治理,制定出一整套適合該井生產的優化措施方案。為了提高作業方案設計質量,按照三優原則(優化設計、優化運行、優化施工),做到了作業方案制定規范化,運行程序化,考核制度化,施工細致化。
3.3作業過程監督。作業過程監督質量的好壞,直接導致作業成本高與低[2]。因此,建立了由管理區作業監督、注采站干部、作業監督員、管理班、夜巡班組成的五位一體滾動監督模式。在不同時間段由不同的人負責,并隨時協調作業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同時,實施《作業工序質量責任跟蹤卡》制度,對每口油水井每一項工序的施工,必須由作業監督人員填寫,其中包括施工內容、質量檢查描述、責任人,對跟蹤卡填寫不及時的單位和個人以及發生工序返工的單位和責任人依據指標考核項目組的考核辦法進行相應的處罰。
3.4作業效果評價。每月召開一次月度作業井分析例會,由地質技術員、工程技術員和作業監督員進行作業現場描述、方案針對性論證、作業質量監督、不成功井原因和作業費用分析,大家互相結合,集思廣益找出作業質量和成本控制中存在問題和下步努力方向。同時,每月會議重點明確以下內容,一是本月所有作業井的作業現場情況描述,論證作業方案的符合情況;二是本月首次結算的油水井數、作業井施工內容與方案是否一致、確定工作量與用料、準確預測作業費用;三是確定參與結算井的類型、施工前后對比效果、有效期是否達到成功標準等。
4、實施效果
節點管理方法經過實施和運行,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見到了明顯的效果。
一是主要技術指標得到明顯改善:與實施前相比,自然遞減率下降0.72%,含水上升率下降0.51%,躺井率下降0.14%,采油時率提高0.16%,利潤增加了560萬元。
二是基礎管理得到進一步增強。與實施前相比,老油田的穩產基礎更加夯實、發展后勁更加強勁,職工隊伍的技能在管理中不斷得到提升,精細工作理念更深入心中,為進一步推動油藏的經濟開發奠定了基礎。
5、結語
以地質分析、工藝配套、經營優化三大節點為出發點,作為提高管理水平的挖潛線,以成本管理與生產經營緊密結合為基本立足點,建立了挖潛增效的節點管理模式,增加了成本控制的針對性,提高了基礎管理水平,達到了實現油藏開發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節點管理在提高抽油機系統效率中的應用[J].化學工程與裝備,2018(09).
[2]高效井下作業監督管理模式在油田的應用[J].油氣田地面工程,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