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峰 劉佳玉
【摘 要】民族服飾是各民族文化最主要的載體之一,在面料和制作工藝等方面都很講究,既有實用功能,又有審美功能,是有關一個族群的物質生產水平和傳統文化的外顯因素,是該民族的民族氣質、民族性格與心理的物質層面的體現。除了漢族之外,我國還有55個少數民族。它們的文明均發端于各自所處的獨特的地理環境,受各自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文化傳統的制約,在制作流程、裝飾工藝、面料質地和用色及款式等方面都具有適應于自己的民族特色的獨特之處。然而,在全球化進程的沖擊下,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正在以空前的速度消失,搶救少數民族服飾已經是當務之急。本文以文化人類學的視角為切入點,在文化維度上探討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當前之所以面臨困境的原因,以期為少數民族服飾的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后喻文化;價值邊界意識
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心理等民族特征主要通過民族服飾體現出來。特別是有些少數民族有語言,卻沒有文字。對他們來說,尤其如此。民族服飾不僅是他們遮體、保暖和美飾的生活必需品,更是對他們的民族史的一種詮釋和記載?,F如今社會上對少數民族服飾日趨消失的現象看法不一。有人認為少數民族在其服飾上向主體民族服飾和國際化潮流靠近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必然要吸收外文化的精髓,摒棄自身不合時宜的文化要素。還有一些人認為少數民族服飾日趨消失的根源在于少數民族服飾缺乏創新動力。本文不滿足于探究創新動力缺失等原因,而是認為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民族服飾的式微必然要從文化方面去尋找其原因,才能對癥下藥,進而為其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開出良方。
一、本民族服飾文化的教化功能減弱
唯物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既有其共性的一面,又有其對立的一面。人作為文化的動物,即要實現全面發展的新高度,又要和環境的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以人和環境實現兩者和諧發展之目的。人和文化的本質也得到了赫斯科維茨的闡述。他認為文化是基于經驗下的判斷,每個人是基于自己的文化傳承來進行解讀的。特定群體的人們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的總和就構成了一個民族的文化意識。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價值,并且代代相傳??ㄎ鳡栆舱J為“人是符號的動物”,證明了人是文化的創造者。按照唯物辯證法,人并沒有與生俱來的“超有機體”,也不具備永恒的人性。人的本質是不斷變化的,永遠處于文化的塑造之中。
可見,人生活于特定的文化之中,受到文化的塑造,同時又反過來對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人創文化與文化化人密不可分。二者只有在達成動態平衡的狀態下,作為個體文化的集合體的民族文化才能獲得永恒的發展動力。少數民族服飾文化與其地理環境或生態環境的關系唇齒相依。由于受各自所處的緯度、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各少數民族在服飾用料、質地和款式在生態環境的適應性上都體現出獨特性。但是,全球化和工業化的趨勢不可阻擋,少數民族服飾手工技藝藝人和作坊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機器生產的工業化民族服飾,各少數民族的穿衣打扮越來越現代化。塑造民族文化的這些環境因素在全球化的沖擊下逐漸減少或發生變異,從而導致文化對人的塑造功能逐漸減弱。
二、“后喻文化”削弱了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的優勢
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文化與承諾》將整個人類的文化劃分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種基本類型。前喻文化是指長輩具有經驗上的優勢,其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并喻文化則是指晚輩向晚輩學習,長輩向長輩學習,學習的行為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后喻文化,即人們所稱的“青年文化”。在這種文化中,長輩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不能滿足其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反過來向晚輩學習最新的知識和技能。這種文化傳遞過程由年輕一代將知識文化傳遞給他們生活在世的前輩,和前喻文化相反。
我國改革開放初期,隨著各種新技術、新思潮的涌入,青少年在接受新鮮事務上的優勢逐漸顯示出來,開始出現“后喻文化”現象。20世紀90年代開始,計算機和信息技術有了跨越式的發展,“后喻文化”現象已經十分普遍。代表民族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老一輩人在學習適應能力上顯得力不從心。我國的大多少數民族經濟稍落后,青少年勞動力外流,進入經濟發達地區務工。這種現象導致了兩種后果:其一、少數民族地區的青少年遠離本土文化,由于受到經濟發達地區的漢族生活方式和服飾的影響,在流行文化、審美品味和審美傾向方面深受經濟發達城市的影響。而這些文化,尤其是服飾文化,在服裝款式、面料和工藝等方面均在日新日月,相比于長期處于靜態的少數民族服飾,具有更加明顯的吸引力;其二、老一輩少數民族勞動力由于長期處在本土環境中,缺少學習外部先進服飾文化和服裝加工技術的機會,和外部世界的差距逐漸拉開。
外出務工的少數民族青少年的消費觀念發生了變化,也帶來了生活方式的根本轉變。以信息技術帶動的“后喻文化”使得他們擺脫了向長輩學習經驗的單一的學習模式,最明顯的體現就是消費方式的變化,其中也包括服飾文化上的變遷。在他們看來,長期缺少創新的本民族服飾顯得“土氣”、“低劣”和“落后”,從而導致很少有青少年在節日之外穿民族服飾。在這種背景下,少數民族服飾逐漸失去了發展和創新的群眾基礎,逐漸被外來服飾文化所同化。有的少數民族姑娘準備在婚禮上穿上自己花幾年時間準備的嫁衣,可是到了結婚那天卻發現新郎已經穿上了西服,打上領帶了。再比如,在大理喜洲白族,以前人人都會蠟染,現在由于技術的發展,機械化生產的沖擊使得年輕人不再青睞他們的傳統裝飾。
三、民族服飾文化價值邊界意識逐漸消失
長江學者賀來先生在《邊界意識和人的解放》一書中說到“邊界意識”是一種新的哲學智慧和哲學意識,也就是中國古代哲學中所說的“和而不同”。民族文化的價值邊界意識自覺地承認大千世界中各民族文化的相對“獨立性”,并由此而賦予各民族相對的文化“自主性”。或者,可以稱之為民族文化“邊界意識”的“領域分化”。換句話說,在民族文化邊界意識的概念中,人類世界并不是天下一統,而是一個由相互獨立、相互交錯的各有特色和個性的民族文化構成的大家庭。各種民族文化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在科學、技術和藝術等領域都各有屬于自己的不同的原則和標準。價值的邊界意識維持有助于世界文化的“求同存異”,既承認民族文化內涵的差異性和多樣性,也不強求價值觀上的整齊劃一,是“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實現途徑。
我國傳統文化崇尚整體意識和集體權威,有其優勢的一面,那就是維護了國家的同一性和長治久安,但也使得個體意識被壓抑。在這種環境下民眾的個體意識相對于崇尚個性的西方文化而言略顯淡薄,而構建在民族個體意識上的民族文化會缺乏強烈的自我意識。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國乃至各個民族在乘勢而上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同時在文化方面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沖擊。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遷導致了文化的變遷。從外部條件來看,旅游業的發展以及民間交流的發展促成了少數民族文化和他者文化的接觸和涵化,民族服飾的價值邊界意識也發生了位移。各少數民族由于在經濟上相對落后,會造成一種所有外來的文化都是先進的文化的假象,對服飾的選擇和審美趣味也會受到外來服飾文化的沖擊,所以,表現在服飾文化上就會呈現出民族服飾文化價值邊界意識減弱甚至漸失的傾向。90后及其后出生的少數民族群體表現得更為明顯。除了傳統節日之外,他們平時都穿著風格簡潔的服飾,普遍崇尚“洋氣”的風格。從內部因素來看,工業化的發展使得自給自足的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逐漸消失,傳統的少數民族服飾制作作坊逐漸消失,少數民族服飾已不再是純手工縫制。同時,少數民族服飾飾品手工作坊等相關產業鏈逐漸消失。如今,依然還穿少數民族服飾的只有上了年紀的老人們,而年輕人則寥寥無幾,民族服飾的文化價值邊界意識逐漸消失。
四、總結
少數民族服飾用料多,工藝復雜,制作困難,裝飾繁瑣。針對這一情況,要在民族地區恢復積極的民族服飾文化因子,加大對銀飾、刺繡等與少數民族服飾生產相關的產業鏈的技術創新扶助和資金支持,要與大學或研究基地相結合,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支持力度,以完善民族文化塑造人格的環境和條件;針對“后喻文化”以青少年為主導方的情況,要為他們傳承本民族服飾文化創造有利條件,在上大學和就業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和支持力度;組織少數民族加強現代技術的學習和創新,同時在服裝設計上培養本民族的優秀人才,加大媒體宣傳力度,以強化少數民族服飾的附加價值,進一步強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價值邊界意識。
【參考文獻】
[1]《文化變遷與雙語教育》ISBN:9787504120854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
[2] 趙國順,等譯俄羅斯戈爾巴喬夫基金會·全球化的邊界 [M]. 北京中央編譯局,2008.
[3] 賀來邊界意識和人的解放 [M].上海人民出版.
[4] L.A.懷特. 文化科學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5] 李鵬程. 當代文化哲學沉思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48.
[6] 郭湛,田建華. 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續發展 [J ].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02,
[7] 蘇珊· 布萊克摩爾. 謎米機器 [M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8] 愛德華· 泰勒. 原始文化 [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