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靜益
【摘 要】中國古代文明源遠流長,古代貨幣在制造工藝上更是前所未有的精湛,作為中國古代錢幣的母錢,是古代錢幣鑄造的基本工藝裝備,研究貨幣的鑄造藝術對于研究中國古代錢幣有直接的重要意義。本文立足于對古代貨幣鑄造工藝的探索,對我國古代的貨幣鑄造工藝尤其是考古發現的銅質錢作出比較,著重研究戰國秦漢時期鑄幣工藝的演變過程,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對于提高當代社會對古代貨幣文化的保護意識也有著一定推動作用。
【關鍵詞】貨幣鑄造;工藝探索;戰國秦漢時期
我國古代范鑄錢幣技術的發展歷程大概可以以隋唐為界,隋唐是貨幣鑄造的一個鮮明的里程碑,隋唐以前,貨幣主要采用硬型范合范澆鑄技術;等到了隋唐時期,工匠們開始使用砂型澆鑄錢幣的翻砂技術,隨著翻砂技術成為了主旋律,整個鑄幣工業的發展也有了提升。硬型范合范澆鑄和母錢翻砂澆鑄都在范鑄技術的范疇內,但是這兩種工藝具有很大的區別。在鑄幣技術的研究中,對錢范進行功能分類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文在對錢幣鑄造工藝考察的過程中,借鑒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將錢范分為祖范、范模和鑄范三類,分別代表制范工藝流程中的不同階段。
一、鑄幣的樣式和類型
第一種就是范模,所謂的范模已經為數不多了,據悉現在僅有三件而已。我們所掌握到的模范就是半兩錢范模,年代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戰國晚期、西漢早期。根據我們掌握的樣式來看,一共有2種,一種是圭形,一種是不規范的圭形,呈現出正面的四角弧形,第一種的范背有橫梁,該范模出自臨潼縣韓峪鄉油王村秦代芷陽遺址的手工業作坊區內,年代可以追溯至戰國晚期至秦代;第二種就是正面四角弧形的圭形,現藏于咸陽博物館,出土地點為秦都咸陽手工業遺址區,年代顯而易見就是秦代。
再就是鑄范,所謂的鑄范,就是在豎式合范工藝中,相較于銅范模的零散發現,銅鑄范的數量可謂是非常豐富,所鑄造的錢幣有半兩錢、五銖錢和新莽錢。
追溯到西漢時期的話,五銖錢鑄范可達75%以上,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當時五銖錢的生產主要使用銅鑄范。銅鑄范據平面形狀,可分長方形、近方形和一種奇怪的鏟形。
另外還有一種就是疊鑄工藝中使用的銅范,這種一般均為范模,這就是疊鑄藝術的本身工藝,銅范模據平面形狀分為圓盤形、四邊形、多邊形。在此,不得不被著重提到的一個技藝,就是疊鑄工藝,銅范模的形制有圓盤形、四邊形和多邊形三種,以四邊形發現最多,范模的設計以主澆道為參照,滿足軸對稱或中心對稱的原則,同時,除西漢早期半兩錢范模外,疊鑄工藝的銅范模具有完善的榫卯定位結構。范模的對稱設計和榫卯結構利于泥質鑄范壘疊時的定位和對齊,這里可以較豎式合范工藝的創新機制和提高的地方。
二、鑄幣的工藝流程與手藝
豎式合范工藝與疊鑄工藝的銅范模形制雖差別較大,卻也是萬變不離其宗。澆鑄銅范模需制作面范和背范兩塊祖范,目前發現的祖范標本非常少,因此,祖范的情況需要通過銅范模的特征來進行還原。據研究,銅范模的邊框具有一定的寬度,即邊框內邊和外邊之間的距離;邊框內、外側高度不同,外側高度等于內側高度加上范模的厚度。因此以邊框內側的高度將祖范的面范和背范作水平分型。祖范面范是在長方形的板材上,先確定范首中部澆口的位置,以澆口下主澆道為中線陰刻范模各要,包括邊框、主澆道、錢型排列及支澆道等,邊框的深度為銅范模邊框內側的高度。祖范背范的設計較簡單,在范首開澆口,依據銅范模的厚度向下陰刻范模的外形,形成凹槽。祖范的面范和背范按定位合范固定,經過預熱即可澆鑄銅范模。鍾官鑄錢遺址曾出土1件澆鑄疊鑄銅范模的泥質祖范背范,陰刻有十字紋,與所見的一些銅范模背面的紋飾相同。而銅鑄范的制作方法就有較為可靠的考古材料來研究,銅鑄范是由泥質范模澆鑄而成,在陜西戶縣鍾官遺址和長安窩頭寨遺址皆出有大量泥質范模。鍾官遺址的泥質范模由祖范模制而成,與遺址所出帶澆口的光面背范合范后可澆鑄銅鑄范。
從上文整個鑄幣的流程可以發現,這兩者都屬于豎式合范工藝,使用銅范模和銅鑄范有著不同的澆鑄工序。銅鑄范的使用是豎式合范工藝發展的巔峰,因為相對于之前傳統的手藝,銅鑄范可以重復使用,不僅利于錢幣形制的穩定,生產效率也是極高的。其具有制作工序復雜和高技術要求的特點,西漢通過鑄幣工藝改進達到打擊盜鑄、穩定幣制的目的,就跟現代生產貨幣使用各種防偽標志一樣的概念。然而,制范到澆注工序較多且復雜,而且澆鑄大量錢幣所需鑄范的數量必然很多,銅料的需求量超負荷。疊鑄工藝普遍使用銅范模,可反復模制泥范以鑄錢,使得銅料的使用量減少,對于提高資源利用率具有幫助性。鍾官遺址的豎式合范工藝錢范上的錢型已有三列甚至四列,但是已經到了一個極限,因為錢型的布局設計必須考慮澆鑄時銅液的充型能力以及冷卻速度等會影響澆鑄結果的因素,更多列的錢型設置,會導致充型能力降低,使得鑄造出的錢幣成為廢品,浪費資源、降低工作效率。疊鑄工藝是在對錢范平面空間追求到極致后轉而對立體空間的探索,單層范片不用設計過多的錢型,利用榫卯定位的多層疊范包,其高度不僅保證單次鑄幣的數量,而且金屬液利用高度和重力產生的勢能達到很好的充型效果,使鑄幣數量和質量得以同時實現,成為錢幣鑄造工藝上的重要進步。
三、鑄幣的歷史探索軌跡
所謂一種新工藝的產生,就是其所需各種因素不斷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求新存舊的歷史選擇過程。就鑄幣過程而言,可從疊鑄工藝的以下要素考察各種要素的產生和發展情況:
要素一就是利用銅范模模制鑄范,用金屬范模模制鑄范的制范方法在豎式合范工藝中非常少見,最早可以到追溯至戰國的尾聲,另外還有鉛質,所鑄錢幣主要是半兩錢,鑄五銖錢很少見。這一制范方法在早期的時候沒有被足夠重視,但是它后來的發展理念和方法對疊鑄工藝存在一定的推動作用。
要素二就是合范采用榫卯結構,陜西丹鳳和綏德出土者是目前所見最早出現榫卯結構的銅范,但榫卯的形制不一,位置也不固定。西漢早期半兩錢范的定位主要是在范邊刻線,西漢中期鍾官遺址使用定位銷來進行固定設計,從半兩錢到五銖錢的變化可以看出:錢幣質量的提高與合范定位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在新莽前期的時候,豎式合范工藝錢范上較多出現榫卯結構并且較之前更加成熟,到后期,榫卯成為疊鑄工藝的代表特征之一。由此可見,疊鑄工藝不僅是澆鑄方式的改變,也是制范技術的改進。
要素三是澆鑄時錢范(銅液)從中心向四周水平澆灌下去。作為疊鑄工藝最典型的一個特征,也是區別于豎式合范工藝的主要標志。西漢初圓盤形半兩錢銅范模最早采用這種澆注方式,其被定名為中流散鑄式澆注工藝,還有的研究者則認為疊鑄工藝由此產生,然而華覺明因其無榫卯定位結構,疊裝有難度,懷疑是否用于疊鑄。這種澆注方式的出現是疊鑄工藝發展道路上至關重要的一步,可以說疊鑄工藝在西漢初已具雛形,但尚不完善。
一些制作要素在戰國晚期的秦國開始萌生雛形,疊鑄工藝初具形態是在西漢時期,但因為不能精確定位,所以對錢幣的質量一定的影響,因此,并未被西漢中期五銖錢的鑄造所采用。西漢晚期,疊鑄工藝吸收了豎式合范工藝中的進步因素而發展完備,可以西安附近及麟游出土的五銖錢銅范模為證,疊鑄工藝在此時的發展開始趨于完善化。
四、總結
在我國古代,從戰國時期開始,鐵范就已經不再陌生了,它被大量應用在鐵器的鑄造生產過程之中。但是,據悉在鑄幣生產過程中人們所使用的金屬范主要來源就是銅范,它的使用途徑很單一。所以,相對比鐵金屬,銅則是一種珍貴的物質來源,它肩負著鑄造錢幣的使命,可以發現銅并不能不大批量用于鑄造其他金屬范。戰國及秦代銅范發現的數量極少,這一時期國家掌握鑄幣權,官營鑄幣作坊采用銅鑄范鑄錢,并嚴厲打擊私鑄。西漢中期的時候,銅鑄范的制作水平對比較戰國、秦代開始有極大提高,開始被大量用于鑄造五銖錢。中央專鑄五銖錢使用銅鑄范,與銅范自身的優勢與長處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無論是范模還是鑄范,都是重復使用,在理論上大大節省時間、成本,從而達到提高生產效率和錢幣標準化程度的目的。制作銅范的成本較高,制范技術和澆鑄程序較復雜,統治階級依靠鑄幣技術的改進來控制鑄幣權、打擊偽造幣,以此來保證幣制的穩定,維護自己的統治權力。使用銅鑄范鑄錢,也滿足了由于經濟發展導致貨幣需求量增加的需要。利用銅鑄范鑄錢是符合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也是豎式合范工藝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代物質產物。
等到了西漢晚期,社會穩定和諧,國家的經濟具有比較強的實力,面對著商品經濟的活躍,地方的鑄幣又出現了小高潮。雖然說中央專鑄錢幣比較有利于錢幣的管理,可以做到保證錢幣質量,但滿足全國范圍內錢幣的流通和使用顯然是個龐大的工程。因此,當五銖錢的制度逐步穩定后,鑄幣生產管理的這一弊端也會浮出水面。地方政府實際上是中央政府在各地的代表和各項權利的執行者,與鑄幣權由國家掌握的政策并不沖突。長此以往,鑄幣權就由集中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開始慢慢下放到各級地方政府手中。
疊鑄工藝的產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最根本的鑄幣技術發展來促進當時的社會發展,在新莽時期的特殊背景下,疊鑄工藝開始成為鑄幣工藝的主陣地。等到了西漢初期的時候,疊鑄工藝的技術還不完善、條件尚不充足,國家幾番戰亂后,經濟的發展十分不平衡,社會對錢幣的刺激不夠直接,人民的消費需求不很強烈,雖然官府可以允許民間鑄錢,但鑄幣技術的發展也有相對寬松的環境,但社會需求不足,無法促使新的鑄幣工藝實現。到了西漢晚期,疊鑄工藝的諸要素已經開始完備,新莽晚期疊鑄工藝開始成為主流社會的驅使。新莽改鑄錢幣多次,其中尤以第三次改鑄六泉、十布時最為麻煩、瑣碎,也是在此時疊鑄工藝與豎式合范工藝開始并用,到第四次改鑄的貨幣—貨布和貨泉已經全部使用疊鑄工藝。
隨后翻砂技術出現,疊鑄工藝在不斷發展、不斷完善中一直是鑄幣生產的主流技術,在貨幣鑄造的工藝中屈指可數。此時,戰國、秦漢時期社會經濟發展迅速,這一時期的鑄幣技術有著飛速進步。不得不說,此時錢幣的質量和標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而疊鑄工藝又使鑄幣的質量和生產效率獲得相應發展空間。銅質錢范在這兩種鑄幣工藝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繼續對其深入研究,既有助于了解、體會疊鑄工藝的特色和手法,與此同時,對于在我國古代的疊鑄技術上進行工藝探索也邁出了重要一步。
【參考文獻】
[1] 張海云:《陜西臨潼油王村發現秦“半兩”銅母范》,《中國錢幣》1987年第4期.
[2] 咸陽市博物館:《咸陽市近年發現的一批秦漢遺物》,《考古》1973年第3期.
[3] 王桂枝、延晶平:《寶雞市博物館所藏的幾件錢范》,《文博》1985年第6期.
[4] 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編著:《漢鍾官鑄錢遺址》第114頁,科學出版社,2004年.
[5] 陜西省博物館、文管會考古調查組:《長安窩頭寨漢代錢范遺址調查》,《考古》1972年第5期.
[6]《漢鍾官鑄錢遺址》第162~1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