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摘 要】長時間的海上作業和短間隔的任務準備周期,增加了任務執行過程中裝備發生故障的概率,任務風險不斷加大,應急處置能力要求不斷提高,當前訓練效果不理想,需要建立新的訓練體系與訓練方法。
【關鍵詞】全過程評估式;應急處置;能力訓練方法
一、引言
近幾年,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遠望號測量船出海執行任務的密度逐漸增大,難度逐漸增高,一次出航多次執行任務已經成為常態。長時間的海上作業和短間隔的任務準備周期,增加了任務執行過程中裝備發生故障的概率,任務風險不斷加大。安全科學中的“海恩法則”表明,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成百上千個未遂先兆和事故隱患。因此,在航天發射測控任務必須重視危機預防和搞好風險管理工作。具有前瞻性的管理者應該日常中實行全面風險管理,進行應急準備,可能減緩或消除任務風險,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管理者在危機到來之前就積累可用資源和提升危機處理能力,降低整個任務過程的脆弱性,同時需要崗位人員更加熟練操作裝備、正確應急處置裝備故障。因而不斷加強崗位人員的應急處置能力顯得尤為必要。
由于目前在崗位人員進行應急處置能力訓練上還未有系統性、科學性的組訓方法,對于崗位人員的應急處置能力訓練還有較多不足,本文主要以柯式模型為出發點,探索建立全過程應急處置能力訓練體系,旨在全面提升應急處置訓練效果。
二、應急處置能力訓練需求
應急處置能力主要指人員在面對發問題時,其正確應對與處置的能力。當前崗位人員在進行應急處置能力訓練時通常依托所屬專業或系統的應急預案文書,由分系統或者崗位師傅組織開展,這種傳統的訓練方法還存在以下的缺點:
(1)訓練內容不全面。當前應急預案文書內容主要為設備或者系統特有的,對于強電、網絡、結構等通用應急處置涉及較少,人員依托應急預案文書訓練時必然造成部分能力缺失。
(2)訓練效果不理想。對于新上崗人員來說,當前缺少該崗位能力需求目標及人員應急能力評估,對于人員的訓練內容安排往往依托歷史經驗,訓練內容缺少針對性,效果往往不理想。
(3)缺少有效的考核評價手段。當前應急預案的考核主要集中對單個崗付進行考核,且考核評核價內容比較單一,對于系統性故障和無預案故障考核較少,缺乏全面有效的考核評價手段。
(4)缺少持續性改進的手段。對于崗位人員在應急處置能力方面的不足,由于前面缺乏有效評估機制,造成后續持續改進手段不足。
三、全過程應急處置能力訓練方法構建
(一)柯氏模型
柯氏模型在各類培訓中已得到泛應用,根據美國行政管理部門對300多家企業和行政管理部門的統計表明,有67%的機構使用的柯氏模型。柯氏模型包了四個評估層次,即從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詳細內容如表所示
一級層次即反應層,這是訓練評估的最低層次,主要了解人員對于訓練頂目的看法,包括對訓練項目的設計、訓練組織、訓練環境和條件、訓練方法等的主觀感受。
二級層次即學習層次,主要評估訓練對象通過訓練得到了哪些新的知識和技能。
三級層次即行為層,一般由上級、同事、下屬、專家等觀察對象經過訓練后,行為是否有所改善,以及是否將訓練中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工作之中。
四級評估即結果層次,這是訓練評估的最高層次,主要是對訓練對象經過訓練后,個人能力以及組織能力的提高程度進行評價。
表1 柯氏四級模型
顯然柯氏模型主要偏重于訓練的評估,缺少應急能力的評估及人員應急能力的持續性培訓方式,還不能滿足我們實際訓練的需求,需要對該模型進行進一步優化,才能適應我們現實的需求。
(二)全過程評估應急處能訓練模型
針對柯氏模型的不足,從增加訓練效率與訓練效果著手,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全過程應急處置能力訓練體系。該體系依據柯氏四層模型,進行修改與完善,并擴充增加評估層與改進層。
一級層次為評估層,這是訓練體系的基礎層。評估層主要完成對崗位或者系統應急處置能力需要的評估,同時完成對參訓人員針對性能力的評估,并將個人評估結果與崗位需要進行比對,避免出現個人能力存在弱項,而不能有效地開展訓練的情況,最后依據比對結果制定針對性訓練計劃,實現“一人一策”。
二級層次為反應層。與基本柯氏模型不同的是,本系統的反應層中受訓人員不僅要反饋對于訓練內容的看法,包括對訓練項目的設計、訓練組織、訓練環境和條件、對訓練方法等的主觀感受,還需要及時針對性地反饋訓練計劃中存在的問題,以助于訓練計劃的及時修改。
三級層次即學習層次。主要評估訓練對象通過訓練得到了哪些新的知識和技能,本層次主要完成對受訓人員掌握內容的新的評估。
四級層次即行為層次。一般由崗位師傅、系統、上級、專家對訓練對象經過訓練后,行為是否有所改善,以及是否將訓練中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工作之中進行判斷。
五級層次為結果層次。作為訓練評估的最終層次,主要是學習層與行為層的評估結果進行整合,給出單個訓練周期后,個人能力以及組織能力的提高程度進行綜合評價。
六級層次為改進層,改進層主要是講結果層與評估層的內容進行比較,找出上一訓練周期未完成的內容或還需要鞏固的內容,并依次制定下一周期的訓練計劃,實現訓練計劃的循環,確保最終訓練目標得以達到。
(三)全流程方式訓練應用
相對于原始柯氏的四級流水線模型,全過程評估訓練體系重點是在訓練過程各個環節進行訓練的評估,并將訓練評估結果進行匯總分析,進行一步完善應急處置訓練計劃,并通過多周期迭代式訓練,最終補齊訓練短板。
要開展全流程方式訓練方法的應用,需要按照以下幾個步驟開展:
(1)梳理崗位應急預案、應急流程、工具需求,評估待訓人員能力,制定針對性訓練計劃。
(2)組織人員開展訓練。按照制度的訓練計劃開展訓練,記錄受訓人員在方法、內容、環境、效果等方面的訓練感受。
(3)考核評估受訓人員新增知識。
(4)組織評估受訓人員訓練效果。
(5)綜合評估結果,將訓練計劃與訓練結果進行比對,評估訓練效果。
(6)依據訓練效果完善新的針對性訓練計劃,重新組織人員訓練。
四、效果分析
自2017年年初,針對在**專業組**崗位能力考核評估時發現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在強電應急處置需要更換空氣開關時,60%的人員不能夠完全正確實施,人員能力參差不齊。
(2)在網絡應急處置時,崗位準備的備用線纜由于鋪線不規范,導致長度不夠,無法正常連接。
(3)在不同人員進行電纜短接時,操作耗時差別較大。
針對這些情況,采用全過程評估訓練方法對**專業組**崗位進行應急處置能力訓練,通過3個訓練周期的訓練,取得了以下成績:
(1)在強電應急處置人員合格率超過90%。
(2)所有應急工具及工具使用方法全部明確與規范。
(3)同崗位對同事件的應急處置時差的方差不超過20%。
可以看出,通過全流程訓練方式以后,**專業組的應急處置能力在整體與個人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提高。
五、結束語
可以看出,通過全過程評估方式的應急處置能力訓練,應急處置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現實應急處置考核與實際碰到問題處置存在著一個尖銳的矛盾,存在因為前期查想不到位,造成實際應急處置與日常訓練內容脫鉤的情況,需要管理者與崗位人員共同努力,深入完成前期各種情況的分析預案的制定。
【參考文獻】
[1]彭城,徐志剛 世界發達國家安全培訓情況[J],當代礦工,2004(8):14
[2]邁克爾·雷吉斯特,朱蒂·拉爾會 風險問題與危機管理(第2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02
[3]戴維·奧斯本,特德·蓋布勒 改革政府——企業精神如何改革著公營部門[M],上海澤文出版社,1996:205
[4]高杰,范新 基于多維度全流程的培訓效果評估體系研究——以神華集團管理學院為案例[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4(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