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桓
【摘 要】隨著“兩會”的召開,民生問題逐漸成為公共熱點。尤其是作為群眾關注熱點的農業尤為重要。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方針,到如今的將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舉動,表明農業農村發展越來越重要。整體以“三農”工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人民紛紛為之建言獻策,關注點逐漸集中,對于農業的改革發展也考慮得越來越全面。
【關鍵詞】兩會;農業發展;未來規劃
提到農業,首先想到的是農村土地和鄉村治理政策。穩定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下一步建設美好鄉村建設,減小城鄉經濟差距的重要步驟。“務農重本,國之大綱。”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副市長何報翔說,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連續16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三農”,由此可見,農業一直是我國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這直接影響人民基本生活。
但是,在我國的一些西部地區,這種政策的確可以在理論上解決矛盾,但是他們面對的問題就是實際的資金不足。鄉村的發展不僅需要農業資金支持,教育、道路等方面都需要社會和國家的幫助。雖然我國對于農業的投入已經逐步加大力度,但是卻比較分散,應當適度把財政資金集中,就像“精準扶貧”政策,有針對性,有效的解決問題。
如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迫切需要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隊伍。不但要有年輕干部積極投入進農業發展,更要有生在農村,愛在農村的本土干部,結合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共同為農業發展做出貢獻。
其實鄉村振興戰略實質就是農業的振興,核心就是讓農民積極參與,在社會建設中更好地體現對農業的重視,減小城鄉經濟差距,為建設共產主義大國作出基本準備,發展農業的根本,就是發展我國的整體經濟,為解決發展中矛盾問題、建設美好未來社會打下基礎。在發展農業的同時,更要保護好環境,環境問題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不容忽視。
如今,作為農業工作的主體-農民,享受的保障越來越多,也就是對于鄉村改造的力度更加具體了,徹底關注民生成為發展農村改革的基本點,圍繞著農村基本需要進行及時調整。個人認為,針對農業發展如何快速提升的問題上,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先抓教育。學習是進步的階梯,學習科技等專業知識必不可少的就是知識,先具備必備知識為首要,只有先懂得基礎知識才可以繼續發展提高,光靠外力肯定不行,讓城市高尖端技術人才來鄉下發展只是一種輔助,應該在鄉村內進行教育調整,畢竟這片土地連著廣大的農民群眾,所以培養內部先進人員并且引進優質人才,堅持內外因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展鄉村經濟改革。
第二,提高技術含量。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技術占的比重越來越大,科技的力量逐漸顯示在人民眼前。在農業方面提高技術含量可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效率。同時也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而實行科技改變的前提,就是第一條-教育。只有掌握專業知識,才能更好運用。
第三,合理減小部分地區農民所交土地稅。給他們提供便利,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政府給予幫助,使他們的農業發展,同時對于部分特困地區采取“定制”辦法,延長其產業鏈,擴大經濟效益,比如安排旅游業等產業,從其他產業帶動農民積極性,推動農業的持續發展。
第四,為保證減小城鄉差距,合理控制城市的稅收和最低保障。需要保護好的一步不能少,多余的娛樂建設盡量減少,將資金運用合理,穩定提升整體發展。
在發展的同時,會出現一些必定會出現的矛盾。因為發展必定伴隨矛盾,合理解決這些矛盾后,發展的高度又會再一步提高。在充分發展農業的同時,綜合科技、工業等多方面,必定會出現環境惡化的劣勢情況,治理環境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必然問題。產業可以再生產,農業可以再種植,但環境不會再恢復,保護環境理念需深入每個人心中,這不單單是保護環境,更是保護國家安全的大事。所以在發展的同時,需要以環保,節約能量為首要核心,不能違背環境理念,那樣相當于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是絕對禁止的。不必要圖效率,也沒有必須抓住業績,任何過程沒有一口吃到撐,要打好基礎,發展是大事,并不是兒戲。
新時代新青年是未來國家的花朵,照耀著,奔跑著向著未來。青年在學習階段很少有為國家作出實質性巨大貢獻的,但是可以在這一代植下保護和平,綠色環境的理念種子,從一個人,推廣到幾千人,再擴大到幾萬人,貢獻不言而喻。這也是履行了正確價值觀的本意,幫助他人,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些字看著簡單,說著容易,但做難,但是,我們不做,誰來做?國家養育了自己,自己就有這義務來貢獻國家,豈可為安身修養所折腰?
中國的未來發展需要每個公民貢獻力量,我們青少年,沒有資格享受成果,真正應該致敬的是那些已經為國家做出貢獻,卻因年齡問題不得不離開建設行業的老一輩人才“爺爺”們,他們懷著那期盼的心,持著敬業的精神,才正是我們值得學習的!真正的“英雄”是他們啊。
發展中必然不可急于求成,未來建設的道路是漫長的,積極的,要從基礎一步一步打好,徹底夯實貫徹黨的精神,為人民、為國家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注釋:
參考資料:《2019年全國兩會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