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馨悅
【摘 要】新常態的背景下,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全部屬于形態學范疇,與此同時,也是醫學教育的主干課程。這兩門學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階段,闡述人體的正常結構,探究其內在的聯系。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合并以后,兩個課程之間可以進行獨立的教學活動,也可以實現學科之間的交融。按照從微觀到宏觀的角度,整合思路,探究人體各個部分形態結構。不僅內容較多,而且知識點繁多、雜亂,學生普遍反映很難。因此,這個時候,就需要秉承科學發展觀的主要思想,分析教學中遇見的問題,探究數字化虛擬人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在三維數字化虛擬人在人體解剖教學當中,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降低學科難度,增強理解能力,實現知識體系的融會貫通。
【關鍵詞】人體解剖;組織胚胎;數字化
一、交叉融合教學能夠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屬于醫學相必修的基礎知識學科。教學質量的高度,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學生后續的學習與進步。交叉融合教學當中,對于醫學學生來講,剛開始學習組織學的時候,不少學生就已經出現思維混亂的現象。臟器、組織在人體的什么樣的部位,還不是很清晰,此種學習狀態下,效果性就達不到現代化發展的需求[1]。例如:組織學講到神經組織的時候,醫學科的學生就對神經元的胞體分布在大腦皮質的位置和小腦皮質的位置、腦干的神經核團的位置、脊髓灰質的位置、神經節的位置等繁瑣的內容比較困惑[2]。這個時候,解剖學課程當中還沒有學習到這個位置。另外,比較典型的就是神經系統的總論部分,數字化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提高醫學的教學質量,還可以整合學生的思路,結合交叉學科的現狀,讓學生對人體形態學有一個整體的認知,提高對應的學習效率。例如:有些地方的臨床醫學教學當中,組織胚胎學需要90到102的學時才能完成,系統解刨學需要110到130學時的時間才能完成,學時的時長可以達到50分鐘左右[3]。在學科融合之后,一共使用153學時就可以完成原本兩門學科的學習,并完成全部內容的構建。這樣長久下去,就可以在內容不減少的情況下,縮短授課時長,降低學生的學習負擔。
二、交叉融合教學改革的整體思路
(一)重塑教師的知識結構
從微觀的形態到答題的結構上看,教師在傳授系統知識的時候,還需要提高專業知識方面內容的進一步延伸。完善和重塑教學的知識結構,其中,包含了教學的技巧與教學的理論等內容的學習。另外,還增加了臨床實踐知識,局部解剖方面的知識,尸體標本處理方面的知識,練習版圖繪畫方面的知識[4]。與此同時,還需要在組織學與胚胎學的教學原理上,通過訓練的方式,構建一個符合社會需求的教學師資隊伍。
(二)交叉融合教學順序及教學內容的研究
第一,融合教學內容,需要從總體的思路上,將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從宏觀到微觀,從結構到發生,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的記憶力。第二,教材的內容結構決定著教學活動方式。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探究兩門學科之間的交叉點。第三,需要將實驗教學與理論授課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第四,編寫教學大綱以及制定教學進程。系統解剖學占據一定的學時,組織胚胎學同時也占一定的學時。第五,考試改革部分,需要把系統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結合起來,在探究微觀結構的時候,還需要研究大體形態和解剖位。
三、教學中遇見的問題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屬于醫學形態學科,教學資源不足,教學難度較大[5]。最好講解的方式就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應用實物。但是大部分的學校并不具備這樣的教學條件。在短短的時間內,想要學生學習這樣多的醫學課程,那么就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刪減和融合。另外還有一部分的學生,學習基礎較差,難度較大。還有部分學生習慣了從書本到試卷的學習方式。傳統的解剖學教學過程當中,傳授方式比較老套,教學效率比較低下,主要是使用掛圖、標本、切片等進行教學。雖然此種方式的教學具備一定的教學優勢,但是消耗太多的時間,導致學生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學習。
四、數字化虛擬人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延伸,數字化虛擬技術主要是按照人體的需要,對切成若干斷面進行有效的掃描,然后把原始數據輸入到計算機當中進行有效的整合,在計算機當中就可以觀察到一個三維的立體結構。在這樣的一個有效結構當中,就可以更加形象,更加直觀的學習到應有的人體形態知識。把醫學與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有機的結合起來,并為臨床醫學與航天醫學領域有機的融為一體,得到對應的技術性支持。從全球化的角度看,在1989年的時候,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發布了首例數字化虛擬人,這就讓“可視人計劃”呈現到了大家的視野當中。在2001年的時候,174次香山科學會議也研究了中國數字化虛擬人體的內容。在2002年的時候,男女數字化可視人體數據首次完成采集工作。從此以后,我國的數字化虛擬人的應用也得到了有效的延伸與進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數字化虛擬人技術,可以清晰的觀察到立體的動態器官組織空間的結構與位置。在學生學東西的時候,可以沖破傳統的額束縛,展現較好的學習效果,在三維立體的模擬結構當中,不僅受到細小解剖結構由于被損害而不能被觀察的現象[6]。例如:第三軍醫大學吳毅就是使用三維數字化模型的教學方式對女性盆底進行教學。結果大部分學生都對女性的盆底各臟器進行很好的了解[7]。再例如:我校自從引入了虛擬人操作系統以后,心聲在實驗應用以后,得到了一致好評,但是,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與延伸。
五、總結
隨著社會的進步,信息化技術就呈現到了大家的視野當中,并為各個行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醫學教育也不例外,在《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學習的過程中,也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秉承科學發展觀的主要思想,使用三維數字化虛擬人技術,應用到人體解剖教學當中。提升學習的效率,提高教學的質量。但是,在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數字化教學探究的過程中,還需要立足實際,促進資源庫不斷更新的同時,提高實物的接觸性。繼承傳統的尸體標本等教具的實施,提高接觸感知能力。換句話說,切片庫在給教學帶來便利性的同時,還需要法陽光顯微鏡觀察玻璃切片教學的方式。在有效的融會貫通當中,不斷的與時俱進,不斷的保證《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課程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武俊芳,范文艷,李穎虹,汪艷麗,高福蓮,楊保勝.碩士研究生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教學方法探討[J].新鄉醫學院學報. 2014(08):18-19.
[2]黃秀峰,黃昌盛,凌雁武,楊園園.少數民族地區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學科建設的戰略思考[J].解剖學研究,2019(03):20-21.
[3]董平,王勇,朱亞文,韓曉冬.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人體解剖和組織胚胎學》教學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8(37):99-100.
[4]易前忠. 高職高專學校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醫學信息,2019(06):89-90.
[5]朱彥慧.人體解剖和組織胚胎學名詞委召開審定工作會議[J].中國科技術語. 2018(03):15-16.
[6]易前忠.護理專業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科學咨詢(決策管理),2019(10):45-46.
[7]王亞云.第四軍醫大學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教研室[J].基礎醫學教育. 2018(04):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