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摘 要】一部分少數民族的學生從自己常居地來到校園,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發生了較大的改變,這些改變可能會給這些少數民族的學生帶來一些不良的影響,特別是當這些少數民族的學生無法較好的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時,存在較大的可能出現心理問題,因此少數民族學生必須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少數民族;心理健康;教育;疏導
少數民族學生在進入學校之前通常生活在少數民族聚集區,一些少數民族的學生生活學習環境較為封閉,較少接觸外面的生活,這些少數民族的學生熟悉了自己生活的環境和方式。在進入學校之后,面對新的生活環境和眾多陌生的同學和老師,可能會出現不適、緊張,如果不加以疏導,長此以往可能會出現更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因此,作為學校的教師應該詳細了解少數民族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展開針對性的教育,幫助少數民族學生盡快的調整心理狀態,適應學校生活。
一、影響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社會因素。任何人都離不開社會的知支持,同樣我們也是社會的一個影響因子,社會環境是我們精神和物質的直接來源,我們可能無法改變社會因素,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調整自己,讓自己更好的適應這個社會,我們才可以更好的生活在這個社會之中。
社會因素是影響我們心理狀態的的重要環境因素,目前來看社會因素中社會壓力往往會給許多人少數民族造成心理問題,通過研究表明社會壓力與個人的精神狀態、主觀幸福感、自尊自愛等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通過對少數民族貧困生學生的心理狀態研究發現,這些學生如果可以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那么他們就會很快的從內心主觀意識上接受這個社會,對于社會的主觀認可度高于客觀認知,他們認為社會壓力和支持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更為重要,特別是進入大學之后,來自教師團隊、同學以及其他社會團體的支持,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到這個社會,即使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一些心理問題,他們也更有信心快速排解,而不至于產生更為嚴重的心理問題。
近些年,國家和少數民族當地政府對于少數民族的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希望以此來提升少數民族當地的教育水平。但是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環境閉塞,教育水平與其他地區相比顯得十分落后。無論是整個社會文化背景,還是學校教育系統,都遠不及漢族地區。環境因素和人們的主觀不重視教育嚴重影響了少數民族當地的教育水平。于是在基礎教育都無法較好的開展的情況下,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基本上就不會開設任何關于心理健康的課程。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仍然存在一些語言障礙,學生在進入的新的教學環境時存在語言障礙,導致了他們學習困難,而文化背景的差異又使他們更容易產生人際交往問題。種種問題疊加起來就有可能使得上述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的學生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二)家庭因素。由于種種原因,少數民族的家長往往受教育水平不高,無法給予少數民族學生更好的家庭教育,同時也不能向少數民族學生普及一些漢族文化。由于少數民族家長的受教育水平有限,家長有限的知識體系無法支撐他們對心理健康的了解,即使有一部分少數民族家長關心學生的狀況,也往往將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不會將重點放在關心學生的心理狀態。缺少家庭的支持使得這些少數民族學生變得更加內向,在遇到問題時無法尋找家長幫助解決這些問題,讓他們更加無助,不僅僅需要受到肉體上的折磨,更容易受到內心的折磨。
其次,我國許多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由于經濟條件所限,家長不得不長時間出遠門打工,于是這些少數民族地區的兒童有了一個特殊的身份“留守學生”,他們的家長往往會外出打工,而將其留在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在自己最需要父母的關心的年紀卻要與家長分離,成長的旅行中得不到父母的教誨,容易出現心理偏差,家庭的關愛和家庭的教育是一名學生成長中至關重要的因素。
由于家庭的貧困,這些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更容易產生自卑感,物質上的匱乏,使得這些少數民族無法自心的與其他學生相處,就會越來越孤僻,長此以往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三)個人因素。生活事件客觀存在,但生活事件如果要成為人們的心理壓力因素,必須滲透到個體的主觀感受中。因此,即使缺少社會和家庭的支持,絕大多數少數民族的學生還是經過國家的培養成為了有用之才,而少數民族學生之所以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最重要的還是與其個人因素存在著許多聯系。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個人因素有性別、民族特征、宗教信仰、年齡等,導致民族學生心理危機最常見的個人問題主要表現為孤立、懦弱、依賴、懷疑、抑郁、情緒低落等。少數民族的學生自己接受了多年的民族文化熏陶,對于自己民族文化十分認同,于是可能會對其他文化產生不認同感,甚至排斥其他民族問題,文化認同問題可能成為少數民族學生融入學校文化的一個鴻溝。作為少數民族學生在進入大學時,一方必須接受漢族以及其他民族的文化,另一方必須保持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在兩種文化融合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少數民族大學的心理沖突,而這些大學往往會發現自己深受這些沖突的影響,心理上會表現的抑郁、焦慮,甚至產生攻擊性心理。
二、加強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提升社會支持。少數民族學生需要在社會中健康的生活學習,因此少數民族學生就應該學會適應社會環境、適應。學校的生活學習環境。而從另一方面來講,社會應該加強對于少數民族學生的關愛,不僅是物質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加強對于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健康的關懷。社會心理教育專家應該加強對于少數民族學生的間心理健康的研究,掌握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常見的問題和規律,尋找更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構建健康的心理。學校要建立有效的教育體系,從基礎教學階段開始一直到大學階段構建一整套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幫助少數民族學生解決心理健康問題,提升少數民族學生自我心理健康問題識別和尋找解決方案的能力。
(二)加強家庭關愛。少數民族學生的家長應該認識到少數民族身份給孩子帶來的特殊性,在日常的生活中幫助孩子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幫助孩子構建更健康的心態,政府應該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的家庭改善生活條件,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在家鄉解決就業問題。少數民族學生的家長應該多陪伴孩子,在學生成長的歷程中最需要陪伴的那些年里與孩子共同成長,在日常的教育家庭教育中不僅要關心學生的成績,更應該關心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問題。
(三)強化個人心理。少數民族的學生應該正視自己的少數民族的身份,認可自己民族的文化,同時也要以包容的心態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要以開放的心態接受每一位同學,包容他人,包容自己。在上的生活和學習中建立強大的心理預防機制,遇到困難時積極尋求幫助,快速識別自己的心理狀態,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張勝澤. 新時期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 考試周刊, 2018(7):184-184.
[2]張小勇. 內地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知識經濟, 2017:92.
[3]董方, 韓凱, 韓雯雯. 論心理健康教育對和田師專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重要性[J]. 現代商貿工業, 2018(3):167-168.
[4]王睿[1], 寧雨[1]. 淺析大學輔導員工作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17:17.
[5]李玉龍. 桂西南民族地區中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 教育教學論壇, 2017(1):188-190.
[6]郭南南. 淺析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以高職院校為例[J]. 教育現代化, 2017(17):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