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潔
【摘 要】社會各個方面國際化的發展,對人才國際化水平的要求也逐漸提高。本文從杭州兩大高校的法科學生培養現狀出發并相較于其他高校法科人才培養國際化,深入挖掘社會各方在法科人才國際化培養發揮的作用以及做出的努力,來總結杭州高校法科學生國際化培養發展的方向、內容及目標。
【關鍵詞】杭州;法科教育;國際化
一、推進杭州高校法科學生培養國際化的重要意義
(一)提升杭州法科教育水平
杭州高校林立,隨著社會變遷,教育事業的發展,各個高校紛紛設置法學相關專業,培養法科人才。市場對法律人才的需求有限,加之社會對法科人才的準入水平較高,法科生的就業率普遍較低。提高法科教育水平,提高法科學生的專業素質,成為當今法科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法科學生培養國際化的同時,通過與國際社會法科教育的交流,增強高校教師與國外先進理論的進一步研究,加強自身相關的法學教育經驗,明確自身法科教育的弊端。將高度本土化,單一化,理論化的中國法學教育推向多元化的國際化新興中國法學教育,提高杭州各個高校的法科教育水平。
(二)培養法科國際化人才
首先,中國融入全球化的需要。根據資料顯示我國自2013年到2015年之間進出口的貿易額持續增長,雖然面臨全球進出口貿易萎縮的狀況以及本國增長幅度有所減緩的狀況,但是中國仍然保持著較好的增長趨勢。面臨國際化的推進和融入,中國在從中獲益的同時面臨著國際貿易摩擦的增多,需要能夠提供國際法律服務的人才。
其次,提供國際法律服務人才的缺乏。根據統計,目前中國各類律師事務所中能承擔國際性法律服務的律師不足4000人,在中國范圍內有能力承攬涉外業務并占其業務量50%以上的律師事務所還不足100家。面臨如此狀況杭州高校作為重要的人才輸送地,如果提高國際化法科人才的培養力度,則有利于更多國際化法律人才的培養。
二、推進杭州高校法科學生培養國際化的實證案例
(一)對杭州師范大學法科教育的考察
杭師法學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學院還引進了於興中先生為浙江省千人計劃特聘教授,聘請了臺灣高雄大學法律學系陳子平教授等兼職教授,聘請了北京大學陳興良教授為錢塘法律學者。此外杭師大與美國康奈爾大學法學院、美國EMORY大學法學院等院校建立了學術交流合作關系。由此可見,杭師大法科教育無論是在師資還是學術交流項目上,都越來越走向國際化.
(二)對浙江工商大學法科教育的考察
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是浙江省屬高校中唯一的全國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實力雄厚。
其學院擁有一支教學、科研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82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3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8人,歸國的留學人員有15人,從耶魯大學等國外著名大學法學院或研究機構回國任教的有4人,有5位教授入選浙江省“151人才工程”,9位教授為浙江省人大立法專家庫成員。從其強大的師資力量中我們不難發現,法科人才國際化的重視,除了推動法科學生培養國際化光依靠師資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國內外高校的學習合作。
(三)對北京外國語學院的法科教育考察
北京外國語法學院最初的目標就定位為培養跨國型的法律人才。
過硬的外語能力是跨過法律人才的基礎技能。北外法學院依托北外的傳統外語教學優勢,與英語專業教學力量進行了多年磨合,在本科階段實行外語和法學的雙學位教育。本科低年級加強外語基礎應用能力、高年級增加專業內容的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如高級法律翻譯和寫作等。加上全英課程和雙語課程,學生的英語能力突出,畢業生英語水平相當于甚至超過英語專業的學生。此外在課程中北外法學院提倡實踐性教學和案例教學,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三、推進杭州高校法科學生培養國際化的主要路徑
(一)法科學生培養目標的國際化
從廣義上講,法科學生的培養目標應是使培養出來的法律人才具有成熟的法律、法治全球化意識、具備國際視野,能夠適應未來全球化發展趨勢。狹義地講,法科學生的培養目標應是培養出通曉國際法律規則和實務、具有極強的外語能力的復合型法科人才和學術型法科人才。
除培養法科學生國際型法科人才具有的知識底蘊外,還應培養其能夠弘揚中國律法的能力,除了“吃進”也應適時“吐出”,只有當中國的法學與世界交融,有進與出的交流才能真正達到中國法治國際化。
(二)法科學生培養內容的國際化
隨著國際化指標被納為“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的主要戰略之一,以職業主義為向導的國際法科人才培養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除了更為科學合理地規劃和構建法科院校國際化辦學觀測指標體系,關注法科師資的建制化引進及合理使用配置,還修訂了國際法科人才培養方案。在培養設計理念上,堅守和植根本國法律文化,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各高校加強合作,優化組合本土涉外法科教育,進行國際資源碎片化組合和聯合開發課程模塊。
(三)法科學生培養合作的國際化
培養合作的國際化在于國內外高校的合作。采用“走出去”和“引進來”的形式,積極開展了教師交流、學生互換、合作辦學、合作科研等各個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培養合作的國際化推動整體法科學生教育的國家化水平。
一是“走出去”。一般有計劃地派遣骨干教師出國進修,實地開展教學研究等。同時開展學生交流與聯合培養項目,探索有效合作模式。
二是“引進來”。為進一步促進我校教育的國際化,積極引進短期專家來校進行講學,有利于教學的國際化。
圍繞著教師國際化、學生國際化、研究國際化和管理國際化,積極探索國際化合作模式,促進與他國高校的交流與合作。
四、推進杭州高校法科學生培養國際化的參與主體
(一)政府的角色和作用
國際型法律人才的培養,是一項事關國家法治建設和國際競爭的重要戰略舉措,政府應該在其中發揮作用。在清朝的時候,清政府官派的留學活動,就對中國近代法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現代社會,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我們的法律人才為國家應該在國際舞臺上爭取更多的話語權,政府需要為培養國際型法律人才創造良好的條件,在培養過程中,瞄準主要目標國家,向國際主流社會推進,密切與重要國際組織的關系,爭取更多的國際資源。
(二)大學的角色和作用
各高校在培養國際型法律人才的過程中,與國外高校合作辦學,加大了學生交流力度,開拓互派留學生項目,優化環境和條件,穩步擴大留學生規模。吸引語言進修生和學位留學生學習。并且建立“國際化進程評估指標體系”,通過明細的指標項目和逐項的量化評估,對各學校各單位國際化進程的主要方面進行考核,推進和保障學校國際化的快速發展。
(三)學生的角色和作用
21世紀的大學生應當培養全球化的視野,密切關注國際法律服務事業。以職業主義為向導,使專業知識儲備結構化,涉外法律知識專業化、精細化,并參與中外高校交流學習項目,參加律所涉外事務實習,積累經驗。同時漸進地提高法律外語案例分析和法律論文的寫作能力。迎合應用型、復合型的法律國際人才需求。
(四)企業的角色和作用
首先,由于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巨大的國際法律服務需求與國內匱乏的國際性法學人才資源出現供求失衡的狀態。所以,站在企業角度來講,必須要增加國際性法律事務人才的供給才能夠迎合市場需求。其次,隨著中國承諾國內法律服務市場于2015年逐步開放,中國的跨國涉外業務不斷擴展。同時,國內法律服務市場開放導致國外法律服務機構、國內公司法務部門等競爭者越來越多。再次,由于法律技術的運用,部分涉外法律事務已經減少了涉外律師的工作,降低了服務價格。企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