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琰 董璐 趙亞玲 陸青
【摘 要】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百姓對文化、教育、旅游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在全域旅游這個大背景下,旅游業也得到了新的發展機遇,旅游發展的保障是人才,旅游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高校,針對高職院校旅游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探索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人才培養的改革方向。
【關鍵詞】全域旅游;旅游人才;人才培養模式
全域旅游是近年來國家提出的一種新型的旅游發展模式,并且這一模式不僅僅是針對旅游業的發展,它更是一種地方產業經濟融合發展的新模式。自“互聯網+”這一口號出現后,其它行業開始思考如何推行“產業+”,旅游業作為一個綜合性極強的行業,也在積極探索“旅游+”的路徑。全域旅游的提出,無疑是給“旅游+”指明了發展方向。因為要發展全域旅游,就要對一個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形成合力優勢,從而以旅游業為中心,帶動其它產業一起發展。因此,筆者認為全域旅游是一種全新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全域旅游作為一種新的旅游發展模式,由以前的景點到線路的傳統觀光旅游,轉變為了由點到線,到面,再到整個區域的全域旅游。這樣的轉變對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全域旅游發展對旅游人才培養的需求
全域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的產業發展模式,必然與傳統產業發展中對人才的需求是不一樣的。但任何一項產業的發展,都應該以服務對象為核心,以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為目的,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進行資源的有效整合,全面提升游客滿意度和體驗度,以滿足游客全方位的旅游需求為最終目的。在這種全新的發展里面下,對旅游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1.職業認同感
人才是產業持續發展的保障,人才質量是產業有效發展的關鍵。因此全域旅游的發展對旅游專業人才的質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對職業院校學生進行調研,結果表明,80%的學生在進校選擇專業的時候,旅游管理專業都不是的自己的首選專業,都是在報讀其他熱門專業的條件達不到后,轉而選擇一個比較好學的專業。很多學生會認為學旅游是沒有發展前景的,不過是吃青春飯,不過是做底層的服務員,特別是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說,總是有學旅游管理就是“端盤子”的想法,一開始就對旅游行業和職業沒有認同感,經過3-5年在職業院校學習的經歷,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參加各種社會實踐、頂崗實習,對行業有了一個初步的認知后,大部分學生會認為旅游業中的一線崗位和自己預想的工作崗位存在差距,例如導游專業的學生,原以為當上導游后就能天南地北地到處游玩,可接觸工作崗位后才發現,他們的工作任務是以地陪接待為主,而且往往是同一線路的重復接待,如此一來,枯燥、重復的工作內容打破了學生的期望,未能通過實踐建立起職業認同感。此外,通過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發現,僅有三分之一的畢業生在畢業一年后仍然從事旅游行業,大多數學生都轉而從事和旅游無關的行業了。對所學專業都沒有很好的職業認同感,怎么可能去學好本專業,怎么會對專業的發展去進一步的思考,更不可能會安心從事專業相關工作。
2.過硬的專業技能和扎實的專業知識
前文中提到全域旅游是一種產業融合的模式,因此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對于旅游專業學生的復合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旅游人才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能融會貫通,才能在交叉、多元的知識體系中靈活運用,提升自身的專業度。全域旅游的發展要求旅游人才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以外,還要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要求旅游人才要在精益和專注上下功夫,要求提供的服務更精細化、更精準化,要求“行家里手”式的高技能型人才,真正做到對“工匠精神”的傳承,對旅游人才提出了專業精準的要求。
3.具備跨界復合的綜合素質
旅游本就是融“食、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活動,但在全域旅游發展的背景下,旅游行業的從業人員將不再局限于以“食、住、行、游、購、娛”為主的服務業中,而應該融合與旅游相關的任何行業和任何產業。旅游的融合屬性,決定旅游人才的跨行業屬性。也就是說,在培養旅游人才時,除了傳統的旅游專業主修課程外,還應該融入其它專業的課程,培養學生形成以旅游職業能力為核心,多種職業能力并行發展的形式。現階段,旅游業呈現出參與主體多元化、產品風格創新化、消費水平差異化、消費行為個性化等新特點,這些新的特點使原有的旅游產業的邊界不斷第擴寬和延伸,這樣就導致具有旅游專業知識的人才不僅傳統旅游行業需要,在全域旅游的發展背景下,會有其它行也需要具有旅游專業學習背景的人才,例如養老服務行業、房地產開發行業等。總之,全域旅游發展的背景下需要的旅游人才是“旅游+”的復合型人才。
4.具備一定的國際化服務水平
全域旅游不僅針對的是一個地區旅游業在地域范圍上的外延和拓展,而是代表著旅游業發展延伸的一種理念。因而,在此基礎上,旅游的國際化發展也將成為未來的強勁的發展勢頭。職業院校在培養旅游專業人才時,要立足于國際化視野,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使學生能適應未來旅游業的發展。
二、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旅游專業人才主要來源于職業院校和本科院校。本科層次,主要是通過專業理論知識的講授,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體系;職業院校是通過理論知識的講授和專業技能的訓練兩個方面的培養,讓學生既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也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但是要滿足全域旅游發展的需要,我國在旅游專業人才培養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職業素養培養不足
旅游專業的學生由于缺乏職業認同感,因此不能主動地、自覺地樹立良好的職業素養,而且在校學習期間,學生由于受技能大賽和課程設置的引導,會存在重專業技能,輕職業素養的思想。但通過與用人單位的溝通,大部分企業更看重學生的綜合素養。在對職業院校進行調查時,我們發現幾乎所有院校在課程設置中都有《溝通技巧》、《旅游職業道德》、《就業指導》等課程,但是這類課程的教學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學生對于此類考查課程的學習僅出于應付考核,沒有去深入理解職業素養的重要性。
2.課程設置欠缺科學合理性
目前,大部分職業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在課程的設置上不夠科學不夠合理,遠遠不能滿足全域旅游發展的需要。由于旅游專業的學生規模一直不多,因此有部分職業院校仍將主要精力放在招生宣傳、完善教學設施設備、安排學生就業等方面,課程設置沒有隨著時代背景和行業背景的變化而變化,缺乏專業方向性、系統性和針對性。在全域旅游發展的背景下,旅游人才的培養應該更傾向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中應融入涉及其他行業和產業的相關課程,比如,加入農業發展相關的課程,大數據、互聯網的相關課程,健康養生方面的相關課程等等。
3.校企合作僅停留于表面
雖然現在很多職業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都有合作的企業,從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學生的實踐能力鍛煉需求,幫助學校完成“2+1”的教學計劃,但從合作質量來看,職業院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還僅僅停留在表面,雙方的合作有形式、無內容。例如根據教學要求,學生在企業的頂崗實習期間,企業也應安排人員作為校外指導教師,但在實際操作中,雖然有“師傅帶徒弟”的形式,而企業并未定期地為學生進行一到兩次的系統學習。如此一來,所謂的雙主體教學就沒有達到預期的要求。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隨著全域旅游的全面推進,各種新型旅游業態,如鄉村旅游、體育旅游、房車營地、旅居養老等類型不斷涌現,旅游業服務領域越來越廣。結合地區行業企業的需求、產業發展的布局和全域旅游對人才的需求,在經過課題組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通過與當頂多家傳統旅游企業,如黃果樹旅游集團、稻谷香餐飲有限公司、柏瑞茲酒店等,以及多種新型旅游企業,如優途絲路房車營地、關嶺冰雪特色旅游小鎮等共同研討,旅游職業院校可推行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即以校企合作為核心,多行業共同參與,實現對全域旅游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1.在教學過程的組織實施上,可根據旅游行業對人才需求的規律采用靈活的分段式教學,將校內教學、頂崗實習、課間實踐進行合理的安排。例如在旅游旺季時安排學生進入行業企業開展頂崗實習,旅游淡季回到學校學習專業知識。在“十一”黃金周或大型節慶活動時,還可安排學生進行短期的課間實踐,使崗位學習和校內學習循環交替、互通互融,企業學校雙向全程參與,使人才培養全過程與崗位工作全方位融合,從而不斷提升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最終實現培養的人才與崗位需求實現最大限度契合。
2、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為適應全域旅游的發展,在原有的課程體系中增加醫養、農業、體育、手工藝、社會管理等與全域旅游新業態發展密切相關的課程。學生可結合自身的擇業傾向和興趣愛好選修相關課程,從而使其掌握的知識技能實現多領域、寬口徑,以達到全域旅游復合型人才的要求。
3、在教學手段上,主要采用“課崗交融”的方式,幫助學生找到課程知識與崗位技能之間的聯系。在學生剛進校時對行業、職業、崗位均不了解,這時可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崗位觀摩;在旅游旺季將課堂搬進企業,讓學生實際崗位上開展學習,實現“課”與“崗”的融合,課程學習為崗位操作奠定基礎,崗位操作加深對課程的理解,二者相輔相承,對學生職業綜合能力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總之,全域旅游是旅游業新的發展模式,對于職業院校而言,要培養能夠有效服務產業的人才,就應該認清形勢,找準問題,提煉出切合實際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發揮職業院校服務地方產業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魏瑋.貴州全域旅游發展的探討[J].質量探索.2018,2.
[2] 黃紹勇.全域旅游視野下高職旅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經濟師.2018,6.
[1] 凌飛鴻.論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職旅游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改革[J].現代職業教育.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