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靜
【摘 要】隨著國際交流日益頻繁,語言成為了交流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媒介。語言就像一把雙刃劍,運用得當則事半功倍,運用不當則可能事倍功半。在國際交流過程中,語言并不單單起到翻譯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一種情感的傳遞。所以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一味的去追求字面意思上與自己母語的對等,還要更深層次地去探求其所表達的情感。作為一名日語教師,在教授日語的過程中,授受動詞的教授就是一個難題。很多學生都只是單純的從字面意思上與母語漢語對照理解,而不能從其文化內涵出發理解深層次的情感的表達。本論文在基于筆者教學過程中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對授受動詞的基本用法做出分析。
【關鍵詞】情感;授受動詞;教學經驗;分析
所謂授受動詞即表現給予、接受行為的動詞。在漢語當中一個“給”就能表達,表現給與、接受對象的不同時,只需要變化主語和賓語即可。但在日語中,授受動詞有三組,一共有七個,分別是「やる、あげる、さしあげる」、「くれる、くださる」、「もらう、いただく」。在使用時根據主語的不同;主語與補語關系的不同即接受者與授予者之間的輩分、身份地位、親密程度等的不同;情感表達的不同而異。以下將從這三個方面來具體分析。
一、授受動詞選擇依據
(一)主語的不同
主語的不同即主語是授予者還是接受者。在這三組七個授受動詞當中,「やる、あげる、さしあげる」、「くれる、くださる」的主語必須是授予者,從方向性上來講,相當于漢語的“給”、“送”。兩組的區別在于接受對象的不同,「くれる、くださる」的接受者為我(或我方人員)即別人給“我”;「やる、あげる、さしあげる」的接受者為第二或第三人稱,即“我”給別人。而「もらう、いただく」的主語必須是接受者,從方向性上來講,相當于漢語的“得到”、“收到”。如:
1.わたしは王さんにアルバムをあげました。 我給了小王一本相冊。
2.昨日山田先生から手紙をいただきました。 昨天我收到了山田老師的來信。
3.先生は『就職案內』をくださいました。 老師給了我一本名叫《職業介紹》的書。
(二)主語與補語關系的不同
主語與補語關系的不同即授予者與接受者之間的輩分、身份地位、親密程度等的不同。在確定了方向性的基礎上,還要充分考慮授予者與接受者之間的“上下關系”及“內外關系”。在使用日語授受表達時,對比自己輩分、身份地位等高的對象即“上”,要選擇表達敬意的授受動詞。反之對與自己輩分、身份地位等相當或輩分、身份地位等比自己低的對象即“下”,則不需要使用表達敬意的授受動詞。所謂“內外”,則是根據說話者的心理意識決定的,“內”即以自己為中心的圓形,包括家庭成員,所屬公司等一系列集團的內部。反之則為“外”。對“內”則不需要使用表達敬意的授受動詞。「あげる」系授受動詞“我”向對方表達的敬意程度從低到高排列為「やる、あげる、さしあげる」;「もらう」系授受動詞“我”向對方表達的敬意程度從低到高排列為「もらう、いただく」;「くれる」系授受動詞“我”向對方表達的敬意程度從低到高排列為「くれる、くださる」。例:
4.わたしは王さんにアルバムをあげました。 我給了小王一本相冊。
5.卒業式に先生に花をさしあげました。 畢業典禮上送了花給老師。
6.母の誕生日にマフラーをあげました。 媽媽生日的時候我送了圍巾給媽媽。
7.花にお水をやりました。 給花澆了水。
這四個例句中,授予者都是我,例句4、6中接受者分別是與我身份地位相當的小王和屬于“內”的家人媽媽,所以選擇的授受動詞是「あげる」。例句5中接受者是身份地位比我高的老師,所以選擇了表達敬意的授受動詞「さしあげる」。例句7中接受者花是植物,無需表達敬意,所以選擇的授受動詞是「やる」。
8.王さんは住所の地図をくれました。 小王給了我他住處的地圖。
9.誕生日に父はラジオをくれました。 我生日的時候,爸爸送了我一臺收音機。
10.先生は『就職案內』をくださいました。 老師給了我一本名叫《職業介紹》的書。
這三個例句中,接受者都是我,例句8、9中授予者分別是與我身份地位相當的小王和屬于“內”的家人爸爸,所以選擇授受動詞時無需使用敬語,故而選擇了授受動詞「くれる」。例句10中授予者是身份地位比我高的老師,所以在選擇授受動詞時,為了向老師表達敬意,選擇了敬意程度高的授受動詞「くださる」。
11.今お父さんから電話をもらいました。 剛剛接到了父親的來電。
12.昨日山田先生から手紙をいただきました。 昨天我收到了山田老師的來信。
這兩個例句中,接受者都是我,例句11、12中授予者分別是家人屬于“內”的家人爸爸和身份地位比我高的山田老師,所以在例句11無需用敬語,而例句12選擇了敬意程度高的授受動詞「いただく」。在使用授受動詞時,“上下”原則和“內外”原則并不是平行的,而是交叉使用的。在使用授受動詞時必須以“內外”原則為前提,同時兼顧“上下”原則。
(三)情感表達的不同
在使用授受動詞時,除了要遵從輩分、身份地位等的“上下”原則、說話者心理意識上的“內外”原則之外,還要注意授受動詞所表達的的“恩惠意識”,避免授受動詞的誤用。在使用時,除了理解表達的字面意思之外,更要理解其所表達的深層次的情感。例:
1.先生は『就職案內』をくださいました。
2.先生から『就職案內』をいただきました。
「くれる」系所表達的授受行為屬于“他行自利”系列,即別人的行為給自己帶來利益或恩惠,強調消極地接受恩惠的語感。「もらう」系所表達的授受行為屬于“自行自利”系列,強調說話人積極主動地要求別人施予自己恩惠。雖然例句13、14都可以表達“老師給了我一本名叫《職業介紹》的書”。但例句13表達的意義是書是老師給我的,包含了我對老師的感激之情。例句14所表達的意義是書是我主動向老師索取的。而「あげる」系所表達的授受行為則屬于“自行他利”系列,即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恩惠或利益,體現說話者施恩的語感。如:これは要らないですから。あなたにあげましょう。(這個我不要了,送給你吧。)
二、結語
日語授受動詞的使用相比較漢語而言雖然復雜,但只要我們掌握其基本用法,并深入地去體會語言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在確定方向性的基礎上,結合體現日本文化的“上下關系”、“內外關系”、“恩惠意識”去體會授受動詞的用法,一切難題必將能夠迎刃而解。教師在教授日語時不光要教授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還要將日本文化融入到授課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 田小鳳.“中國式日語授受表達”的特征及成因探析.[J].渭南師范學報,2016.
2. 王莉.從日語的“授受動詞”看日本人的等級意識.[J].語言文字探索,2012.
3. 黃男.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二外日語的授受動詞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
4. 符小軍.“內外意識”在日語授受動詞教學中的應用.[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09.
5. 王星.授受動詞與日本人的文化心理特征.[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