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怡君
〔摘要〕針對課堂突發事件的干預,常用的辦法是給孩子懲罰,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往往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文章通過分析焦點解決輔導在課堂突發事件的應用背景、個案輔導流程及輔導技巧,以期將焦點解決輔導從理念到實操呈現,為教師工作帶來幫助和啟發。
〔關鍵詞〕焦點解決技術;課堂突發事件;應用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19-0063-03
一、引言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一生的學習和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但在我國目前的小學生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家長對家庭教育理解片面化的現象,認為家庭教育就是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大量學習文化課程。此外,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環境,小學生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也有所區別。而不同階段的小學生,也存在不同的心理發展特點和教育需求,這就給家長提出了更多難題。
在我國開展的有關家庭教育狀況的抽樣調查結果中顯示:只有5%的父母讀過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書;父母17%的教育知識是從報刊、電視節目中獲得。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家長缺少科學、系統的家庭教育知識,對孩子成長規律的認識一無所知,或是碎片化的。因此,當孩子的教育問題來臨時,家長毫無防備,復制他人教育孩子的經驗自然成為了首要選擇。但事實上,在知識與信息快速發展的今天,如果家長不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研究新問題,就難以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甚至容易導致孩子出現身心發展的問題。
二、“四環節”體驗式家長培訓課程的探索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家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國內外研究現狀表明,親職教育(中國臺灣學者的說法)與家庭教育水平成正相關。親職教育涵蓋了父母自身教育與父母對子女教育兩大范疇的教育素質內容,它是立足于親子關系基礎上的對家長實施的家長職能與本分的教育。在工作實踐中,我們發現探索出適合家長需求的學習模式很有必要。經過多年探索,我們總結出家長培訓的新模式——“四環節”體驗式家長培訓模式。
(一)基于有效學習方式的角度
一般情況下,家長培訓主要是講座形式,專家在臺上講,家長在臺下聽。這種方式的優勢在于容易組織,受益面廣,家庭教育專家理論和實踐經驗豐富,會促發聽者更多的思考。但是,這樣的方式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被動輸入的學習效果比較差,容易遺忘;二是每個孩子、每個家庭都是有差異的,教育方法也不能按部就班;三是忽略了家長自身的動力和資源。在家長群體中,不乏善于思考、熱愛學習的父母,如果能調動家長的內部資源和有效經驗,推動家長之間的交流和成長,這比“滿堂灌”的方法更豐富,也更貼近家長的實際生活。近年來,團體培訓有所發展,體驗學習成為更受歡迎的學習方式。那么,學校家長培訓課程是否能融入更多這些有效的元素呢?
美國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于1946年發現并提出“學習金字塔”的理念,它用數字形象顯示出: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以后還能記住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種現代學習方式的理論。通過“學習金字塔”模型可以看到:
在塔尖,第一種學習方式——“聽講”,也就是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這種我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兩周以后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第二種,通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達到20%。第四種,是“示范”,采用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第五種,“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第六種,“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
最后一種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
愛德加·戴爾提出,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
“學習金字塔”模型給予我們新的啟發。因為與學校教育相比,家長教育的效果要得到保證,存在諸多困難。學情不同、需求不同、學習動機水平不同……此外,家長的學習時間和頻率更是難以確定。如能運用“學習金字塔”的研究結果,充分整合各種方式的優勢,比單一的學習方式更能提高學習效率,達到家長教育的良好效果。
(二)“四環節”體驗式家長培訓模式的提出
基于以上思考,結合工作實際,我們大膽地嘗試“四環節”體驗式家長培訓形式,具體操作如下:
第一環節:知識點講授。依托教育學、心理學理論,深入淺出地介紹相關知識,知道親子教育的出發點是什么,理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產生,行為背后的需求和感受是什么,引導家長科學看待孩子的成長發展問題。
第二環節:參與體驗活動。通過精心設計的游戲互動,讓家長深刻感受到親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
第三環節:小組互助討論。大圈或分組圍坐,在經過前面兩個環節之后,小組就主題或關鍵問題進行頭腦風暴,并在大組中分享,激發全體參與成員的思考,促進教育經驗的交流。方法從家長中來,到家長中去。
第四環節:課程內容鞏固與反饋。學生的學習需要經過預習、學習和復習的過程。做作業就是在幫助復習,所以學習效果才能得到鞏固。但是,對于家長培訓課程來說,很多家長聽課后又很容易遺忘,到實際生活中又回歸到之前的狀態。因此,我們在每個主題課程后面設置一份小問卷,通過電子問卷的形式,在內容結束后,家長只需要網絡上完成一份不超過10題的小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回顧本次課程的主要知識點、滿意度調查等,引導家長做一次小結和梳理。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向家長收集具體的教育故事案例,促進家長實踐與反思,也與更多人分享和交流。
每個環節雖然形式不同,但環環相扣,互相促進和深入。家長既是知識學習者,也是經驗傳授者。
三、培訓課程內容的設置及組織
(一)家長培訓課程內容的設置
在小學低年級,兒童還具有明顯的學前兒童的心理特點,而小學高年級兒童則隨著生理年齡的變化,逐步進入青春發育期。這個時期往往被稱為前青春發育期。在教育的影響下,小學兒童的認知能力、個性特點都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其發展過程表現出明顯的協調性和過渡性的特點。
在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們發現,在面對學習困難、人際沖突、適應性不良等問題時,孩子和家長都同樣存在著很多困惑,甚至因為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引起更多家庭矛盾。結合學生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發展特點,依托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知識,借鑒團體輔導、“正面管教”家長工作坊等方式,采用“四環節”培訓模式,我們初步開發了以下課程主題,如表1所示。
以上主題只是初期設計,隨著更深入地研究和實踐,我們將加入更多主題內容,讓課程更豐富完善。
(二)家長培訓學員的具體組織
通過班主任或者家委會,將各年級課程信息發送給全體家長,家長按需報名。由于有小組討論、體驗等環節,原則上對人數有所限制。這樣可以激發家長的學習動力,提升學習效果。但如果需求量大,限制了人數,有些家長想參與又沒有機會參加,也會影響家長的積極性。為了克服這個問題,我們在培訓中采用體驗區和觀摩區的座位方式(人數不多則不需要觀摩區)。體驗區有人數限制,但觀摩區則無要求,這樣能照顧到不同的學習風格。因為有些家長活潑外向,愿意體驗與分享,有些家長則會感到不習慣。鼓勵家長坐在體驗區,但還是尊重家長的選擇。體驗區可以是圍圈形式,或者是分小組的形式。在體驗和討論環節中,體驗區的學員可以更深入地感受與討論。而后方觀察區的家長,看到他人的示范和分享,也可以有不同的思考和收獲。
四、“四環節”體驗式家長培訓的效果及反思
(一)實踐效果及反饋
近幾年,我們嘗試探索講授與體驗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家長培訓(為區別于常規的培訓課程,將其稱為“家長沙龍”)。首次接觸到這樣形式的家長給予我們非常多的積極反饋。在活動現場中,家長自身的經驗和分析問題的獨特角度,讓在場的所有成員都感到新鮮和觸動。家長與家長之間智慧的碰撞、經驗的碰撞,甚至比主持人提供的內容更觸動人心。
在“陪你走過小升初”的培訓現場,我們設計了一個“擺娃娃”的活動:兩個大娃娃代表父母,一個小娃娃代表孩子。娃娃之間的距離代表著關系的親密度。那么,在家庭當中怎樣的關系更能推動孩子成長?有女家長將“媽媽”與“孩子”挨得很近,“爸爸”放得很遠。她提到:現實中他們家關系就是這樣的,爸爸是不管孩子的,只有他跟孩子親近,孩子才會聽他的話,他才能教育得了孩子。有家長反駁,認為夫妻之間應該統一意見,要不孩子會鉆空子,爸爸也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對孩子的教育有不可推卸的作用,當然要加入教育當中。還有家長不同意,說在家中爸爸的作用并不大。這時,有位爸爸發聲了:“作為爸爸我有發言權,我們還是希望媽媽跟我們關系更親近的……夫妻間統一戰線推動孩子,1+1≥2,效果自然比一個‘1好啊……”全場笑起來了……有深思的,有頻頻點頭的,不管怎樣,不同的觀點讓大家思考問題更加全面。
在“與孩子的情緒共舞,與自己的情緒共處”家長培訓中,我們讓家長分小組討論:當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我們應如何處理?每個小組討論得如火如荼,每一個小組代表的分享更是精彩紛呈。有家長提及要給予孩子安全的宣泄空間,先考慮到孩子的生理需求,舒服了冷靜了,才有可能進一步溝通;有家長提及,自己在工作中經常碰到需要協調客戶情緒激動的案例,這樣的經驗也給予自己在育兒方面很多啟發。要想跟孩子建立好的溝通關系,一定要學會共情。感受孩子的感受,站在他的角度看問題,接納他的情緒后方可講道理。還有家長提到自己用過的有效方法是編故事,通過故事描述問題,共同討論如何解決問題,這很適用于低年段的孩子……就像我們在課堂上需要啟發學生、激發學生潛能一樣,家長本身也有優秀的經驗和資源。方法從家長中來,到家長中去,家長之間的經驗互相傳授,效果更好,也更具說服力。
(二)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在開展體驗式家長培訓的過程中,我們也難以避免會遇到各種問題,也會存在很多不成熟之處。家長的教養風格很大程度受到自身原生家庭的影響。而要進一步探索這些問題,如何把握尺度,需要做更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就目前而言,我們整個課程設置內容偏少,尤其是特殊需求兒童養育方面,很多家長有迫切的需求。另外,課程效果如何評價和鞏固,這一直是我們存在的難點。在今年,我們添加“學習反饋與鞏固環節”,彌補之前形式的不足。在人力、精力較足夠的情況下,同一主題多次開展,邀請到更多家長參與,拓寬參與面。鼓勵家長參與整個課程系列的培訓,讓家長能把握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養育重點和養育智慧,這更是我們期待的效果。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螺嶺外國語實驗學校,深圳,518001)
編輯/劉永勝 終校/劉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