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紅
摘 要:眾所周知,歷史的學習需要講究正確的方式,歷史中包含的人和事情都是以前發生的,所以學生接觸起來會抓不到重點。如果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創新,沒有結合實際情況,那么老師的教學質量就會大打折扣。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面對這種情況往往無計可施。事實證明,遷移理論能夠有效地把歷史和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提升老師的教學質量。所以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非常重要。探討了遷移理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提出了合理的措施,希望能夠給老師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遷移理論;初中歷史;教學
歷史這門學科涵蓋很多領域,而且內容非常豐富,在歷史的長廊中那些知識就好比是在浩瀚的宇宙中的星星一樣多。歷史像大河一樣,奔騰遠去一去不復返。所以歷史知識具有廣泛性、多樣性和時間性這些特點。歷史的這些特點決定了歷史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都傳授給學生,學生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都記在大腦里。瀏覽歷史知識是一個整套的系統性知識,歷史知識里面每一章節的知識之間都是有聯系的,不僅有時間點上的聯系,還有因果聯系,所以老師在給同學們教學的過程中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這些知識系統起來,在講新知識的時候會用到以前學過的舊知識,老師要學會遷移,把舊知識有效地和新知識結合起來。歷史知識是復雜和系統的,正是因為這一特點,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推陳出新,做到以點帶面。讓同學們喜歡上歷史,提升歷史學習的效率。老師除了教授知識以外也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遷移化能力,讓學生能夠自己去總結,吸收消化歷史知識。
歷史之所以成為歷史,就是因為這些事情都是過去發生的,所以有些內容和現在的狀況會有一些出入,如果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與時俱進,沒有結合具體的情況,那么學生聽起來會覺得虛無縹緲,不知所云。很多時候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不知道哪些是重點,這也給老師的教學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歷史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面對繁雜的歷史知識往往會無計可施。大量事實證明,歷史老師在課堂上使用遷移化規律和牽引化理論,能夠把歷史時間和具體情況結合起來,給學生理出一條思路,并且讓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鍛煉遷移能力。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比給學生傳授歷史知識更有意義,我們教育學生不只是給學生傳授課本上的知識,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終身學習,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所以初中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只是要給學生灌輸知識,而且要從更深層次的方向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學會動腦。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些初中歷史老師的教學效果并不是很好,老師非常擔憂學生的學習有問題,其實大部分知識老師已經教給了學生,但只是換湯不換藥,面對考試學生仍然會出現束手無策的狀況,很多學生都是死記硬背,當時記得很清楚,但是由于沒有思考不會解析,遇到大題就不知道該怎樣解答了。另外學生也會給老師抱怨,因為自己聽課的時候非常認真,課堂上都理解了,但是遇到相同的問題又不知道該怎樣分析了。這幾種情況都說明了,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并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老是一味地給學生灌輸知識,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對于所學的知識,學生并沒有內化成自己的,所以不能靈活運用學到的知識,也不能用于解決實際問題。
針對這種情況,初中歷史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放下自己的架子,敢為人先,徹底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學生的周圍環境入手,讓學生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擴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利用遷移的特征來教學具有很現實的意義。如此一來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而且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得到快樂,在學習中感到非常充實。
一、遷移理論的概述
遷移本身的意思是,由于受到自然力的影響,物體離開了原來的地點到了一個新的地點,這就是遷移。現在人們把其進行了擴展,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也可以應用遷移。在教育學中,遷移表現的是一種學習方式對另一種學習方式產生的影響。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受到影響,對自己得到的知識做出相應的改變。后來又出現了遷移能力,遷移能力指的是在一定的能力范圍之內,對活動效率產生的影響,遷移能力反映的是整個活動中人們的心理特點。在初中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應用遷移理論指的是在學生原有學習能力和學習知識的基礎之上,把學到的知識和思維方式進行改變,用于解決新問題,在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表現出更多的能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并且基于事實找到新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比如說老師在帶領同學們復習初中歷史的過程中,要給同學們回顧整個歷史框架。每個時期有不同的制度,也有不同的特點,根據政治制度的特點再進行細分,讓學生學習不同朝代的制度,并在此過程中得到更多的知識和學習方法。根據遷移能力,我們可以看出對學生的能力造成影響的因素主要有學習材料等。不同的學習材料對學生的牽引效果不同。兩種相同的學習材料之間會受到不同因素的干擾,這就需要老師給學生恰當的引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由于不同的學習材料之間會產生不同的要素,雖然學生不能確定會產生遷移,但是根據事物本身的特性,根據遷移結構和原理,在此基礎之上學生就能夠習得解決新問題的方式。另外教材的使用程度以及學生的認可也會對遷移能力造成影響。如果學生非常喜歡教材,并且愿意學習教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產生正能量,學生的學習態度是良好的,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老師的講解,能夠更了解教材的內容,從而讓學生的學習發生遷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遷移能力主要是由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決定的。學生的學習態度是一種心理反應,而學生的學習方法是實現學習目的的手段。如果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給予學生指導,并且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那么也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老師在教學活動中能夠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可以有效地降低學生的錯誤率。利用定勢作用,把學生先前形成的心理活動轉變成一種準備狀態,根據事件的發展把學生的心理活動趨勢作為導向,在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總結和反思原有的學習內容,然后再學習新知識,會取得不一樣的效果。
二、初中歷史課堂中應用遷移理論的策略
(一)歷史知識學習的策略
我們知道歷史知識是相互聯系的,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配合老師,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挖掘出歷史知識的關聯性,從而完成各個知識點的遷移。學生配合老師,老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遷移。老師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挖掘新知識和舊知識間的聯系,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要注重結合先前學過的內容,這樣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復習,形成前后關聯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完成對知識的遷移。老師可以從幾個不同的方面進行考慮。比如說老師在給同學們講鴉片戰爭的時候,學生不僅僅要知道鴉片戰爭發生的目的,而且要知道在鴉片戰爭中簽訂了哪些不平等的條約。學生了解了鴉片戰爭發生的目的,然后再記憶條約的內容效率會更高。另外歷史知識具有相關性,國家的歷史要放在世界的歷史之中,老師在給同學們教學的過程中,要把國內外的歷史知識有效地聯系起來。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是孤立的,世界是一個整體,大家是彼此聯系的。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把中國的歷史和外界進行有效的聯系,讓同學們也能夠學會遷移,學會結合。另外歷史知識和其他學科的知識也是緊密聯系的,在歷史知識中也包括政治知識和經濟知識、語文知識和數學知識、軍事知識、化學知識等。學生在學習歷史的時候要了解每一個學科的知識,有效地把各個學科的知識和歷史知識結合在一起。另外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提升學生的遷移能力。老師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注重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包括新舊知識的關聯、國內和國外的關聯、歷史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的關聯。比如說老師給同學們講四大發明的時候,四大發明之間本身就有一定的關聯,而且四大發明和其他學科的知識之間也有關聯,這就需要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二)創設合理的歷史情境,滲透教學
初中歷史的知識包括政治經濟和文化這幾個不同的領域,相互交叉在一起,組成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歷史知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學生不能直接感觸的,所以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解,可以創設相應的歷史情境,幫助同學們再現歷史,讓同學們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老師創設相應的情境,帶領學生穿越到當時的環境中,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激發學生自己主動去思考和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老師創設歷史情境的遷移措施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非常重要,學生只有有直觀的感觸和體會才能夠學好歷史。通過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把現實和歷史結合起來,積極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比如說老師在給同學們講洋務運動的過程中,可以從現實情況入手,找到身邊的話題。老師帶領大家創辦工廠,讓大家選出自己理想中的廠長,設計廠子的品牌,這樣能夠很大程度上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課堂的學習。另外老師也可以帶領同學們扮演角色,把一個個生動的形象搬到課堂中,讓同學們更加了解歷史知識。比如說通過扮演角色,老師可以讓同學們了解到鴉片戰爭之前我們國家的經濟是怎樣的,鴉片戰爭之后人們又受到了哪些摧殘。通過角色扮演加強了同學們對課本知識的理解。
有關數據表明,在初中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學習和遷移是共同存在的。老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要合理地應用遷移理論,并且讓學生養成遷移能力。希望文章的闡述能夠給老師提供一些參考,讓學生在學習時能夠受益。
參考文獻:
[1]張曉芳.學習遷移規律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河南農業,2017(14):45-51.
[2]王廣明.遷移規律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教學與管理,2017(5):41-42.
[3]李新生.運用遷移規律改進生物學教學[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5):190-192.
[4]莊紅梅,趙志強,張蕾.淺談運用遷移規律進行乒乓球的教學與訓練[J].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80-82.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