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育軍
摘 要:從信息理論的角度來看,課堂應該是學生不斷獲取、處理知識信息的地方;也是學生從獲取、處理信息的過程中,不斷增強獲取、處理能力的地方。
關鍵詞:初中;信息;德育工作
過去的課堂教學過程,只注重了教師教的過程。其實,課堂教學中,更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起引導、輔助的作用。從信息理論的角度來看,課堂應該是學生不斷獲取、處理知識信息的地方;也是學生從獲取、處理信息的過程中,不斷增強獲取、處理能力的地方。而在地理課的課堂上,學生還要學會用地理科學的原理,去分析、處理信息。以初中地理“長江”一課為例,談談我對上述認識的思考與實踐。
一、以學生已有的信息作為教學的切入點
當今世界紛繁復雜、瞬息萬變,而初中學生正處在認知欲極強的階段,對周遭許多事物都充滿著好奇,網(wǎng)絡、媒體、書刊、雜志等各種媒介都成為學生獲得大量信息的來源。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盡可能多地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歷、經(jīng)驗,把他們“所見的”“所聞的”的信息作為教學的切入點。
在關于“長江水文特征”的教學中,考慮到許多學生對長江并不陌生,不少學生不僅在電視、書刊的畫面中見過長江,而且還親身游覽過長江。因此,在教學內(nèi)容展開前,我有意識地讓去過長江的同學,交流一下他們對長江的印象。這樣的切入,可以使學生感到所要學的東西并不陌生,就在他們的身邊,也可以使學生意識到學習與現(xiàn)實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二、引導學生步入地理科學的殿堂
初中學生從課堂以外獲取的知識,往往是無目的的、無序的,沒有經(jīng)過歸類、分析等處理。例如,學生在旅行中,雖然親眼看到長江各段的不同景色,但他們并不了解這種差異與長江各段的水文特征有什么關系。有關長江的詩詞佳句,如“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學生雖然早就能背,但為什么這一段長江兩岸有“猿聲”,而船在駛過這段長江時,很輕松(“輕舟”)又速度很快(“已過萬重山”)?學生可能既沒想過更沒探究過。我在引進這些材料作為切入點的同時,適時地加以點撥和引導,把這些信息與長江各段的水文特征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從地理科學的角度,對已掌握的信息進行新的分析、歸類、探究和認識,使這些信息在學生眼里有了新的地理意義。這樣就既傳授了地理學科的知識和原理,也培養(yǎng)了學生以地理的眼光去捕捉信息,以地理原理去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景
關于知識信息的收集,心理學家吉布森經(jīng)過實驗總結出的結論是:“人從環(huán)境中所獲取的信息量的大小與人的知覺感受的強度成正比關系。”在實際教學中,為了促進和強化學生的知覺感受,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如通過設置特定的情景,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加深對某一事物難以辨別的細微特征的印象,以增強學生信息的收集量。
例如,“長江水文特征”的教學,我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游歷長江”的特定情境。我收集有關長江的視頻資料信息并加以處理,制作成包括長江上、中、下游三段不同河道特正沿岸風光的景觀影片,并讓游覽過長江的學生充當“導游”,對相關信息進行文字編輯處理,借助影片帶領大家做一次從長江上游坐船到下游的觀光旅行。學生以“游客”的身份,“身臨其境”地欣賞長江“奔騰不息”“寧靜和諧”“煙波浩渺”的美景,接受由聲、像等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外界刺激組成的信息流。
然后,適時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當長江流經(jīng)不同的河段時,你所看到、感受到的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由于特定情境給出了豐富信息,所以學生很輕松自然地就說出了上、中、下游的不同特征,并依據(jù)不同的景觀特征,劃分了長江的河段。進而,再進一步引導他們探究未知的領域:是什么原因造成長江三段河道不同的水文特征?要求學生利用已擁有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
這樣,學生在特定情境中完成了自主學習,在“信息收集”中有所“悟”、有所“思”、有所“發(fā)現(xiàn)”,從而增強了能力。
四、搭建思維平臺
學生的學習,是為將來的生活做準備的。而在現(xiàn)實世界中,環(huán)境整治、資源勘探、建筑選址、城市規(guī)劃等都涉及地理科學因此將現(xiàn)實世界中的相關信息,與地理課本中提供的信息結合在一起,有助于學生的發(fā)現(xiàn)并感受地理學習的價值所在。為學生搭建思維平臺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在課堂上把以上兩方面的信息加以收集、整合,并通過一定的處理與利用,以此促進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和提高思維質量,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和革新創(chuàng)造的能力。
在“河流的利用和治理”的教學中,我為學生搭建了一個“論證三峽水利板紐工程選址的科學性”這樣一個思維平臺。這一思維平臺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非常大,要分析這樣一個問題必須涉及多方面的地理信息,如地質、水文、經(jīng)濟、氣象等。那么,對于初二的學生來說,是否合適呢?針對學生認知水平的現(xiàn)狀,也為了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我首先與學生一起探討了“水利樞紐工程”的功能與選擇建造地點的基本條件,然后向學生提供了大量相關的資料,如“長江干支流分布圖”“20世紀長江洪水分布圖”“長江沿岸人口”“工業(yè)分布圖”等,并讓他們每4人組成一個“專家論證小組”,分工合作,從不同的角度,利用資料去捕捉所需要的信息,尋找問題的答案。結果,不少小組都很好地發(fā)揮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以及群體學習的協(xié)作能力,有了他們的論證結果。而學生之所以討論得積板、熱烈,與他們手里有大量資料有關。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他們能看懂并初步理解的資料,學生才有了進步思考的可能。這也說明,思維平臺的搭建,既要有思維升華的空間,又必須基于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
通過“長江”一課的教學實踐,我體會到,只有深入去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與認知過程,并把這種研究與研究教材、教學內(nèi)容結合起來,與思考教學策略、教學方式方法結合起來,才能在課堂教學中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更好地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目的。
?誗編輯 李沂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