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莉英
摘 要:隨著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深入與發展,初中數學教材內容逐漸呈現出分布較廣的特點。對于初三學生來說,其不僅要承受升學考試的壓力,還要面對復雜疑難的數學問題。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習題訓練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有效的復習策略,通過優化課堂教學方法,在促使學生深入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點的同時提高其思維能力。結合當前數學教學現狀,就初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提升學生的習題訓練效果作簡要分析并提出相關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三數學;習題訓練;教學策略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它不僅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還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其具有靈活和質疑的思考能力。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計算方法的運用,通過引領其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解析,不斷加強對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在面對數學疑難時,要訓練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點從不同角度去探析解題方法,從多個角度提高其對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一、熟悉課本內容,鞏固學生基礎知識
數學的本質是對實際生活問題的抽象歸納,而解決實際問題需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熟悉課本內容,設計合理的學習方案,引領學生鞏固基礎知識。首先,教師要重視學生對基本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可通過知識總結的形式讓學生畫樹狀圖來體現自己的熟悉程度。對此教師在上課時要先給學生講清楚基本概念,語言要規范合理,并引導學生針對這些概念展開聯想,使其在腦子里形成一個大體的思維框架。然后教師可針對這些知識點配以相應的習題來加深學生的記憶。其次,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計算能力。當下很多學生表現出題會做,但就是算不對的情況。針對這一學情現狀,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對學生計算方法和速度的綜合訓練,即可以題海戰術來提高學生計算能力,也可進行專項訓練,依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把問題和知識點結合起來,循序漸進地發展到另一個問題和更深層的知識點,逐步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如在“二元一次方程”一課教學時,教師可給學生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把不同類型的方程羅列出來,如a大于0和a小于0時的特點、Δ大于0和小于0的解析特點等。然后給學生講解如何判斷方程是否有解、有解時如何去解等,并配以大量習題讓學生進行課堂訓練,既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運用能力,又提升可其計算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熟悉課本內容,鞏固其基礎知識,能有效幫助學生把握大致的知識結構。
二、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
對于學生來說,其數學學習不能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還必須主動地去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活躍課堂氣氛,建立師生能夠自由交流的平臺,使學生勤于思考、樂于學習,從而提高其對數學問題的分析能力。在講課時教師要面帶笑容,語言風趣,并把課本內容用生活用語表達出來,盡量使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并引導其探索兩者之間的共同特點,讓學生覺得數學貼近于生活,且可以解決生活問題,從而愿意去深入了解和分析。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問題本身形成正確的認識。對此教師可先從其審題能力入手,訓練學生對題目中信息的提取和檢索能力,并使之在這些信息之間建立聯系,然后再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分析。如在“相交線與平行線”一課教學時,教師可聯系實際生活中的相交線與平行線給學生講清楚概念,如火車雙軌和墻角的相交線等。在學生大致了解后,教師可逐步導出內錯角、同旁內角以及同位角等概念,并引導學生尋找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系,可舉出相關例題來促進學生理解,也可和學生討論,如兩條平行直線與第三條直線相交時同旁內角有什么關系、內錯角是否相等,在學生給出答案后,教師要讓學生舉出實例來驗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不僅鞏固了基礎知識,還能有效提高學生對題中信息的判斷能力。
三、依據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解題技巧
不管是總復習還是平時學習,學生的解題能力始終是學校和家長關注的重點。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依據教學內容利用有效教學策略來提高學生的解題技巧。首先,教師要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學習地位,即在上課時不能一味地給學生講解課本知識,而是要引導大于講解,注重引導學生展開思維訓練和學習,培養學生在問題中的信息采集和處理能力,使學生能根據結果的需要收集到有用的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類比和猜測。其次,對于一題多解的題目類型,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還要從多個角度去引導其深入的分析問題,對問題中的條件一一剖析,把疑難點分成小節和課本知識連起來,并考慮學生的思維能力把抽象內容簡單化和清晰化,引領學生找到解題關鍵點,幫其建立寫作思路。如在“全等三角形”一課教學時,教師在引導學生解決相關問題時,即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證明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如sss、sas、asa等。也可將之和相似三角形聯系起來,如兩個相似三角形若有一個條件相等,則它們全等。對于特殊的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教師不僅要給學生整理相關的解題方法,還要引導學生探尋這一類習題的解決方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解題技巧,不僅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還有利于提高其對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四、整合學習效果,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經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常會出現考慮不周全、忘了哪個條件或沒有發現題目中的隱含條件等,導致出現較大錯誤。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在某一階段的學習效果,利用有效教學手段發展其思維能力。在學生平時做題時教師要重視其對于問題的思考方式,如是否依據題目條件出發、是否聯系到課本內容等,并注重其解題過程和流程。對于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可根據其實際學習情況及其思維方式培養學生在問題中的信息采集和處理能力,同時也可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理解。在講課時教師不能拘泥于一種固定的教學手段,要能利用多種教學措施讓學生接觸多種思維方法,把不同的內容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呈現出來,引導其從多方面去學習和了解知識點,如幾何學可以利用實物教學法授課、函數類以數形結合教學等,逐步培養其思維的深度、廣度及靈活性。如在“數據的分析”一課教學時,教師可大致統計一組學生的身高,然后羅列出一組數據,讓學生觀察這組數據有什么特點。在經過幾分鐘思考后,教師可逐步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如計算其平均數、方差以及眾數等,也可畫統計圖來展示學生身高的變化情況。然后教師要讓學生思考這些計算出來的數據說明了什么、有什么意義,最后讓學生了解這些是用來表示數據的離散程度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僅有利于發散其思維,還能使其在學習時有較清晰的思路。
五、根據學習特點,改善學生學習方法
學生的數學成績不好,一方面是基礎知識不夠扎實,另一方面是沒有較好的學習方法。對于這個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幫助其改善學習方法。在上課時教師要有意識地針對某個知識點在使學生深入了解的同時逐漸給其滲透如何應用,并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教師可進行分層教學,并制訂不同的學習計劃和準備不同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學,使在不同層次上的學生都能夠學到相應的知識。在課后教師也要幫助學生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并及時和家長溝通,從學校和家庭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夠有層次、有步驟地學習數學知識。如在“數理統計圖”一課教學時,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講清楚何為統計圖以及統計圖的應用和統計方法。在學生了解統計圖的制作步驟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在課后統計社會上的數據,并在家長的監督下對統計結果作說明。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特點幫助其改善學習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
六、聯系學生學習情況,引領其歸納總結
學生數學水平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不斷的學習后對舊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定期引導其進行總結延伸。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反思,不僅對學習的新內容反思,還要對做過的習題進行總結。在學生每解決一類問題后,教師都要讓學生梳理解題流程,并給教師或其他學生完整地講一遍,以使其在腦子里建立清晰的解題框架。同時教師還要求學生對解題過程進行簡化和清晰化,并總結此類型問題應用到課本哪一方面的知識。其次,教師也可在班里成立學習小組,讓學生總結性地闡述知識重點和解題經驗,并結合題型總結課本知識,使學生對于不同章節內容能建立起特有的思維模式。如在“多邊形及其內角和”一課教學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從最基本的三角形入手,計算其內角和,這對學生來說很容易,會輕易地給出答案。這時教師再逐漸引導學生計算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在計算結果出來后,教師要讓學生總結其規律,同時也可延伸到三角形和四邊形的證明題中。最后教師還要結合內角和的公式引導學生進行驗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聯系學生學習情況引導其進行歸納總結,不僅能加深學生理解和記憶,還能使其養成整理和總結學習經驗的好習慣。
新課程背景下的復習習題訓練既需要學生的堅持和努力,更需要教師以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身邊的、契合實際生活的新鮮問題,重視并診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提升自己,在促使學生更好地復習習題時能真正提高自身數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方葉強.新課標下提升數學總復習課有效性的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7(9):28-30.
[2]張樹名.淺談提高初三數學總復習課有效性的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32):64.
[3]李明建.初中數學練習課有效性策略的實踐研究[J].福建中學數學,2016(9):6-9.
[4]馮玲青.初三數學復習有效性教學實踐探究[J].新課程(中學),2017(7):147.
[5]張慧芳.利用反思性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初中數學復習階段的學習策略與研究[J].神州,2017(11):152-154.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