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娟 李婭
摘 要:賞識教育是當前我國教育界最為流行的一種新型的教育認知和教育思維,該種教育思維是要求教師用欣賞的眼光發現并賞識學生的優點和潛能,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教育理念。對于賞識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成效的價值,運用了實驗探究的方式進行了為期1學年的教學實驗,結果顯示:賞識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成效提升效果明顯,對于學生語文素養及其他方面的培養成效較高。
關鍵詞:賞識教育;小學語文;教學成效;實驗;研究
一、前言
所謂的賞識教育,即是一種從學生的成長性、發展性視角用欣賞的思維視角發現學生問題、賞識學生特點、鼓勵學生朝向正面、積極向上的角度成長的全新的認知視角和教學思維。著名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則認為,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賞識。對于人類而言,我們就是在一個個渴慕賞識、得到賞識的過程中建立自信并實現自我價值的。基于上述認識,我們可以認為人類最渴望的本質需求則是激發個體的希望,渴望實現自我價值并得到肯定。因此現代教育的本質就是要教育者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并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因此本文以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2所小學的3年級共計100名學生的語文教學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了為期1學年的實驗性教學探索,本次實驗的目的是探析賞識教育對語文教學的影響因子及影響成效,在對所獲得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重新認知賞識教育的價值并探索富有成效的、適合小學階段的賞識教育的有效實施途徑。
二、實驗對象
筆者以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的2所小學3年級的100名學生作為實驗對象,以語文教學作為學科實驗介質,經過1學年的教學實踐和教學反思對賞識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成效進行實驗研究。為了使實驗結果具有直接性、對比性,本次實驗共有實驗組50名,對照組50名,實驗組的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實施賞識教育手段,對照組不進行任何教學干預,實驗結果以該學年的期中、期末共計4次語文測試成績中的作文、閱讀理解分數為實驗主要數據進行分析和探索。
三、研究方法
1.實驗法
實驗法是本文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也是獲得教學實踐相關數據及進行教學實驗研究的根本。本文以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的2所小學3年級的100名學生作為實驗對象,以語文教學作為學科實驗介質進行相關實驗成效研究。
2.文獻檢索法
為了在實驗之前獲得足夠多的賞識教育的理念、定義及其科學實施手段,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知基礎上通過檢索知網、維普、萬方數據等三大中文期刊數據庫以“賞識教育”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共獲得有效文獻69篇,形成本文的理論認知基礎和實驗設計的理論認識。
3.問卷調查法
為了全方位、多視角了解賞識教育的成效,筆者針對父母、學生本人及任課教師三類對象設計了不同的問卷調查,對賞識教育的影響成效、影響范圍及影響持續性進行跟蹤調查,與實驗法形成相互補充。
四、實驗結果與分析
1.賞識教育可較好激發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獲得較高的課堂體驗
通過4次測試結果來看,筆者在進行了為期1學年的賞識教育實驗后,對于商州區2所小學的3年級共計50名的實驗組成員來說,他們在每次的期中、期末測試中的閱讀理解和寫作成績上均獲得了明顯的提升效果。通過與對照組的實驗對比結果看,實驗組比對照組分別在閱讀理解和寫作兩個項目上的分數提升了19.4%和26.8%,提升幅度明顯;而具體到閱讀理解題目中的題目分析、理解能力上則實驗組的分析力和理解力分別比對照組高25.6%和34.1%。實驗結果顯示,本次賞識教育實驗最富有成效的教學效果就是體現在作文上的差距,經過1學年的賞識教育手段的影響,實驗組成員平均在作文話題理解力、寫作素材篩選能力及語言表達力、語文欣賞能力等幾個與語文學科素養關系較為緊密的分項具有較高的提升效果,因此使得該組的語文綜合成績平均高于對照組25.3%,因此可以斷定賞識教育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是富有教育成效的。根據對教師、學生及家長三個不同群體的認知問卷調查結果看,賞識教育首要的教育成效就是體現在能夠有效激發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使其在語文課堂上的參與度較高,因此使實驗組成員均能獲得較高的課堂體驗效果,從學科思維發展角度和學生語文素養成長角度看,賞識教育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長期提升。
2.賞識教育能夠強化學生行為,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持續性語文學習氛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長遠發展
本次賞識教育教學實驗在語文教學中的具體實踐就是通過評語、口頭表揚、師生之間的點評與互評等一系列富有變化的形式的激勵和表揚手段,教師和同學及時地肯定學生個體在語文課堂學習及課后作業中表現出的優點、長處,通過課堂氛圍的營造鼓勵學生個體不斷提高表達自我、展現自我的能力和勇氣,并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的一種教學手段。因此本次實驗在對實驗組的學生用賞識教育手段進行教學干預時的重要目的就是通過賞識教育讓學生建立學科自信力,強化學生的語文學習行為、習慣和良好經驗的獲得,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著重激發學生的語文探索興趣和學習動機,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富有挑戰性、趣味性的小學語文教學環境,并以富有文化內涵及文化教化價值的內容為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方向指明努力途徑。因此基于這種教學理念下的賞識教育是能夠達到強化學生行為,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持續性語文學習氛圍,利于孩子的語文素養的長遠發展的。
3.賞識教育能夠兼顧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提高學生的品格及性格培養成效
語文教學由于該學科自身的諸多特性,使得它并不是一門單純的知識性、技術性學科教學,而是一門通過一定的課文及文化知識的學習實現對學生文化素養熏陶和文化修養影響的一門綜合性學科,賞識教育在新時期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則是對學生思維及品格的培養成效。通過為期1年的干預性對比實驗結果顯示,在語文教學中堅持賞識教育則能夠兼顧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提高學生的品格及性格培養成效,特別是對低幼年級的語文學科思維培養及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最富有成效。賞識教育并不急于否定學生的看法和想法,而是用更加寬容和更多的關愛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讓學生在很長的一段過程中自主成長,認識到自身錯誤的同時,能夠悅納自己的不足,獲得自由的成長時間和空間,使他們在教師和同學和善的態度中敏銳地感到愛與信任的力量,從而建立學科自信,形成更為持久的語文學習動力。通過1學年的對比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實驗組的學生語文學習動力較對照組要高出23.4%,語文學科自信力則高出56.4%,而差距最大的則數語文學科興趣,實驗組以高出對照組67.5%的大比分優勢為實驗組語文學科的長久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得他們在課堂上的發散思維、創新性思維變得更為活躍,平均高出對照組約26.5%,實驗組的學生更易具有良好的品格及富有包容性、挑戰性的性格,因此可以斷定賞識教育是利于學生人格培養的。
五、結論與建議
通過文章第4部分實驗對比結果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賞識教育不僅可較好地激發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獲得較高的課堂體驗,還能夠強化學生行為,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持續性語文學習氛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長遠發展,更有利于兼顧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提高學生的品格及性格培養成效。但賞識教育作為一個創新性、成長性的教育手段,還應注意賞識教育中“度”的尺寸的把握和實施原則的探析,只有掌握好“度”,用好賞識教育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否則容易淪為“捧殺”和過度賞識。筆者認為賞識教育中“度”的把握的探索則更為重要,基于在實驗過程中的觀察和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賞識教育的“度”與實施原則的教學探索:
首先,賞識教育的賞識要有“度”。賞識教育并不是完全將課堂或教學活動的主動權下放給學生,而是課堂氛圍的一種適度放開,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真正感受到教育的自由。其次,賞識教育應基于深厚的博愛,控制好愛的“度”。賞識教育是基于愛而開展的,但這種愛并不是指無限度,而是來自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和包容,更來自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喜愛以及對自身不完美能力和性格的悅納,師生都要敢于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的存在,給予學生及教師自身足夠的成長空間,關注孩子的過程教育,在過程教育中給予學生關心、關注,不斷關注個體的成長性的優點和長處,用愛喚醒孩子的生命覺醒,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獲得共同成長的機會。再次,賞識教育的賞識要有原則性,需建立規則和秩序。新課程雖然強調“賞識”,但賞識并非對學生的優缺點全盤接受,而是具有明確而具體的指向,并基于此對學生進行規則與秩序的教育。特別是一定形式的挫折教育在當今越來越多不當的養育方式和快速變化的社會成長氛圍中,對于我國小學生群體的成長是非常有必要的,“賞識教育”反對傳統意義上的指責和抱怨,同時也應注重在保護學生自尊心和濃厚探索欲望的基礎上大膽地對學生的缺點進行批評和批判,使欣賞與批評、快樂與挫折并舉,才能使學生處于積極向上的情感狀態中。因此,賞識教育對學生的評價必須富有針對性和明確性,從長遠處著眼,貴在培養學生內在的持久性的學習動力和學科思維,不應該淪為浮夸、虛偽的教學方式和手段。
六、結語
本次實驗結果顯示,“賞識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確實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值得更多教師采納并開展賞識教育相關教學探索,及時發現學生的亮點和潛能,并有針對性地激發學生的學科思維和學科學習能力。限于筆者的能力及實驗開展研究條件,本文僅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期待更多同仁參與進來。
參考文獻:
[1]徐猛.好學生是“夸”出來的[J].語言文字報,2019(3):1-2.
[2]牛光文,趙紅梅.賞識教育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3):47-48.
[3]王秀華.賞識教育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農家參謀,2018(2).
[4]齊靜.小學班級管理中賞識教育應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5(12):56.
[5]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01.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