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艷寧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2.324
高校作為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的地方,隨著近年來我國高校素質教育的推進,對人才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法學專業作為一門實踐性強的專業,在新時期,高校如何創新教學模式,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成為當前我們研究的一項重點。
(一)教材不切實際,缺少實際應用內容
隨著我國新課堂的改革,高校的教育越來學重視就業的實用性,但是,我國目前高校的教材仍然只是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忽視實踐性與實用性,例如,教師授課時只是將理論知識展示給學生,至于學生的掌握情況未能充分了解,導致法學專業,與未來就業需求嚴重脫軌,不能為法律行業提供合格的人才。
(二)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式死板
作為即將走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好奇心強,在這個階段,老師主要以引導為主,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但是,現在的本科教育,教學方式落后,課堂形式枯燥,學生混日子修學分,老師重成績抓分數,失去了本科教育該有的教學方式,造成學生畢業后專業知識不夠專業,應用能力不能上手,不能適應企業工作。
(三)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現階段法學教學的方式大部分仍然沿用過去的教學模式,主要還是由老師來制定教學計劃,老師根據教學大綱來講,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其實,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為主體,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的目的。
專業定位就像一艘船上的舵,指引著人才培養方向和課程的設置。目前我國高校專業人才的培養課程設置多為基礎課程+專業課程+方向課程。在具體定位時,可以從以下角度思考:
(一)因地制宜,凸顯高校特色
法學專業是集經濟、政治、管理等多門學科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而且專業還可以分為許多具體的專業,比如民商法專業、國際經濟法等,而近年來,許多高校隨著法律專業人才的需求都開設了法學專業,但是都千篇一律,沒有特色,更沒有發揮學校的優勢,針對目前我國法學專業對人才的需求,高校應結合本校特色開展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法律專業人才,比如,有些高校在經濟法方面是特長,這時學校可以結合自身的優勢開展經濟法或者國際經濟法專業,因為這兩個專業在學習時需要一定得經濟學知識。這樣學校既結合了自身的優勢,還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
(二)與市場需求接軌
高校發揮著為我國經濟建設培養合格人才的任務,因此,高校在專業設置時必須從市場需求出發,做好市場調研,當前我國高校的法學教育模式主要還是以分數為主,老師重理論輕實踐,導致很多法學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空有一肚法條,空有一堆司法解釋,遇到案件卻無從下手,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法治國家的建設,對法學專業的人才要求越來越高,而我國當前的法學教學模式卻不能滿足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三)以學生需求為本
每個學生的基本功底都不盡相同,進入高校后對未來的職業規劃也不盡相同,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無非兩種方向,一種是繼續學習,一種是就業,許多學生在就業時面臨實踐能力低,職責素質低,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高校面對這些就業需求的學生,當前法學專業的教學模式應該改變過去的以理論為主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對于那些想繼續學習得學生來說應該為其提供良好的學習平臺,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法學這一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法學素質教育的目標皆在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新時代法治建設需要的綜合性人才。大學法學教育,不僅要豐富學生的理論儲備,更要注重結合實踐,在具體實務中的運用,培養新時代適合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德才兼備的人才。
法學專業經過幾年的建設和教學改革,培養目標正走向成熟,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學改革非一日之功,面對當前法律行業發展的新形勢和應用型高校的建設,迫切要求高校創新教育模式。
(一)改變傳統的以教室為主課堂的方式
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傳統的對于法學專業的學生來說,畢業后很可能從事律師、法官、檢察官,因此,老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帶學生走出去,帶學生去法庭,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案件學習不同的法條如何應用到實際的案例中,因為在教學中,很多同學可能對于常用的一些法條耳熟能詳,但是真正遇到案件卻無從下手,不知道適用哪條法條,這就是大學專業學習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因此,老師應該帶學生走出課堂,去真正的法庭學習案件的處理流程以及法條如何具體應用到案件事實上,又或者老師可以組織學生組織模擬法庭審理案件,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避免了課堂死板教條的學習方式,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加強與企業的交流聯系
隨著近年來法學專業專業在許多高校的開設,法學專業畢業的學生越來越多,很多學生在畢業后可能從事法務工作,因此,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企業青睞,如何快速的適應企業的工作模式成為高校在法學專業培養人才方面的目標,為此,學校可以加強與企業、社區的聯系,讓學生在即將畢業走入工作崗位時快速適應企業,讓學生提早體驗企業的文化、企業的工作模式,讓學生真正進入到企業感受企業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從而讓學生在畢業后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快速上手。其次,為了讓學生能全面了解畢業后自己的工作性質,學校還可以聘請那些職業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法務工作人員到學校講課,提早讓學生適應企業的工作模式,讓學生了解法律行業的工作性質和任務。這樣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入手,讓法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能快速融入企業,也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率。
(三)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育方式
首先,作為引導學生學習的指明燈,教師應當變革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師們或許認為法學專業是一門科學課程,沒有專門的方法,只要將課本上的內容傳授給學生即可,這種“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完全顛倒了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決定了教師的授課進度,教師在課堂上的應當扮演的是教練的角色,幫助學生解答疑惑,隨時為學生提供支持。為此,高校應當鼓勵在職教師積極進修,加強與企業優秀員工與律所、法院、檢察院的交流制度,保證教師能夠與一線工作人員有較多的交流學習機會,了解法學專業現在示來的發展態勢,擴展教師知識面,將知識運用于實際的課堂教學。
其次,傳統的教育方式存在著較大的缺陷。教師按照教學大綱講課,不僅難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教師也教的心累。這樣的課程設置導致了每次一上課講理論知識時,學生們都愁眉苦臉。這樣缺乏科學性,全面性的課程設置,是達不到教學要求和教育本質的。拿同樣的教學模式應對不同需求的學生,分層教學就是老師將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生的學習基礎將學習能力一樣的學生分為一組,老師根據該遇學生的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模式,這樣不僅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還能通過小組互助提高學習能力,提高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從學校的情況出發,設置合理課程
現在大部分學校都設立了法學專業,但由于每個學校的能力不同,不可能在師資配備,教學硬件,軟件配置上一樣,這就要求每個學校在設置法學專業這一專業的時候不能一概而論,千篇一律,學校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及特點完成課程設置,比如,有的地方以理工為主,那么在設置法學專業的時候可以設為選修課,而有的地方綜合性大學法學專業老師配備充足,這樣可以設置本科的法學專業甚至研究生專業,這樣實現大學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僅節省了資源,還實現了資源的合理配置。老師可以聘請當企業的工作人員、律師、法官、檢察官,這樣不僅解決了師資配備的問題,而且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提高了學生了畢業后實操的能力,適應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綜合性人才培養的需要。
(五)從市場需求出發,培養合格人才
高校培養人才的目的在于能夠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法學專業的教育也是如此,但是反觀現在我國高校法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仍然以大綱為主,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造成人才與市場的脫軌,為此,學校應該定時做市場調研,根據市場的最新需求適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手段。
(六)設計實踐性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大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如果老師單純的布置書本作業,對于法學專業的學生來說無非是基本功的練習,如果老師可以布置一些實踐性的作業,比如,設計一些案例題,讓學生通過分析案例的形式,提高對法學理論知識的鞏固,提高對法條的應用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在自己分析案列的同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創新,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實踐中還可以相互學習,對于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的培養也很有意義并且對于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專業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意義。
隨著近年來我國素質教育的推出和新課改革的目標,許多高校在教學模式方面紛紛改革,雖然法學專業隨著我國新課改革的推進也提高了許多,但是,教學方式老套,教學內容落后仍然在許多高校存在,高校必須改變觀念,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加強市場調研,了解市場需求,設置實踐性作業,以適應當前我國經濟的發展,為我國法律行業培養專業性強,實踐能力強的綜合性人才。
[1]康釗.高校法學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策略[J].經濟師,2019(8):195+197.
[2]張子昂.試談我國法學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法制博覽,2019(6):294.
[3]趙國平.法學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現代化,2019,6(30):67-68.
[4]劉勇.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有機結合——當前我國法學本科教育模式的適當定位[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9(12):17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