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南 陳珮怡


【摘要】 目的 探討定向差異性護理干預對不孕不育癥患者焦慮、抑郁及治療依從性的應用效果。方法 92例不孕不育癥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6例。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 觀察組患者予以定向差異性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變化情況及治療依從性。結果 干預前, 兩組患者的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 且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分別為(30.34±5.29)、(28.95±4.64)分,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9.15±6.34)、(37.07±5.17)分,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依從率為95.65%,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6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39, P=0.045<0.05)。結論 定向差異性護理干預應用于不孕不育癥患者中可顯著減輕其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 同時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
【關鍵詞】 不孕不育癥;定向差異性護理干預;焦慮;抑郁;治療依從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9.084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directional differenti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anxiety, depression and treatment compliance in infertility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92 infertility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6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directional differential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changes of mental state and treatment complianc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intervention,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score,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score (P>0.05). After intervention, both groups had obviously lower SAS and SDS score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lower SAS and SDS score respectively as (30.34±5.29) and (28.95±4.64) points than (39.15±6.34) and (37.07±5.17)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treatment compliance rate as 95.65% than 82.61%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039, P=0.045<0.05).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directional differential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infertility patient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i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help to improve their treatment compliance.
【Key words】 Infertility; Directional differential nursing; Anxiety; Depression; Treatment compliance
不孕不育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1], 如不予以及時有效的干預, 可逐漸進展至嚴重狀態。目前, 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問題已開始受到廣泛關注[2], 尋找一種有效的護理干預方式顯得尤為重要, 也是目前臨床廣大醫護工作者以及患者共同關注的熱點。本文旨在探討定向差異性護理干預對不孕不育癥患者焦慮、抑郁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92例不孕不育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與《婦產科學》中不孕不育癥的診斷標準相符;②年齡≥18周歲;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感染性疾病、全身免疫性疾病及惡性腫瘤疾病者;②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受損者;③無法正常交流溝通或存在精神疾病者。所有患者已知情同意并醫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6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3~41歲, 平均年齡(30.52±5.76)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 高中及以上28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2~40歲, 平均年齡(30.59±5.80)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7例, 高中及以上29例。兩組患者的年齡及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定向差異性護理干預, 具體內容如下。
1. 2. 1 性格形態的定向評估 由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深入交流溝通, 采用艾森克人格問卷對患者的性格特征予以定向分析, 并根據評估結果將患者分為內向型及外向型性格, 針對不同性格患者制定針對性的差異性護理干預[3]。
1. 2. 2 內向型性格患者的護理 護理人員以自然坦誠、和藹和親的態度與患者進行深入交流溝通, 并向患者詳細講解不孕不育癥的相關知識, 包括原因分析、吸納因素、不良心理對疾病的不良影響等內容。鼓勵患者傾訴內心真實想法, 幫助其打開心結, 并對患者所提出的疑問予以正確解答。鼓勵患者宣泄內心的真實感受, 并予以足夠的支持與關心, 指導患者以正確的方式緩解內心壓抑的情緒[4]。
1. 2. 3 外向型性格患者的護理 在與患者的交流溝通過程中, 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以及情緒的動態變化情況, 且在予以心理干預時盡量避開患者的情緒激動不穩定期。對于表現激惹的患者盡量避免急于介入心理干預, 避免適得其反, 此外, 采用禮貌耐心的態度等待患者的情緒宣泄結束。對于心理狀態處于穩定期, 且可進行理性思考的患者, 予以引導式交流, 向患者詳細解釋相關治療和護理[5]。此外, 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家屬盡量參與到護理過程中, 為患者提供穩定有力的支持后盾。另外, 根據患者的興趣愛好予以有意識的積極暗示, 激發患者生育激情, 同時盡量維持患者合理期待。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變化情況及治療依從性。采用SAS與SDS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 SAS、SDS各自包含20個項目, SAS每個項目評分為1~4分, SDS每個項目評分為1~3分[6], 分數越高代表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治療依從性采用本院自擬的不孕不育癥患者治療依從性測評問卷進行評估, 主要包括完全依從、不完全依從及完全不依從3個等級[7], 治療依從率=(完全依從+不完全依從)/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干預前, 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 且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依從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目前針對不孕不育癥患者的相關護理干預措施缺乏個性化、科學化, 臨床可操作性以及推廣普及價值較低。定向差異性護理干預主要是通過專門的評價量表對患者的性格特征予以全面評估, 根據患者的不同性格特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干預, 為患者提供個性化護理服務[8]。
本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后, 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 且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說明, 定向差異性護理干預應用于不孕不育癥患者中可顯著減輕患者的焦慮、抑郁等一系列不良情緒, 維持患者心理健康。分析其原因在于定向差異性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常規護理在個性化以及科學性方面所存在的局限性, 該護理干預要求護理人員重視患者由于性格特征所導致的情感表達以及心理安撫需求方面的差異性, 且防止了急進性心理介入活動以及千篇一律的干預措施。通過采用科學、合理的性格評估工具對患者進行全面的性格分析[7], 并以此作為基礎, 明確掌握內向型與外向型不孕不育癥患者的心理狀態、情感表達以及優勢心理支持方法, 進一步為患者制定具有個性化的心理疏導方案以及正性情感引導方式。該護理干預方式可幫助護理人員明確患者內心真實想法以及心理癥結, 繼而予以積極引導和情緒宣泄, 以達到改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定向差異性護理干預可幫助兩類不同個性格特點的不孕不育癥患者充分暴露以及宣泄心理問題, 隨后依照針對性措施干預引導患者進行理性思考, 可有助于患者掌握疾病、療程、療效等相關知識, 并對上述知識產生正確認知, 從而有助于促進患者合理思維和行為替代非理性思維和行為, 提高不孕不育癥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綜上所述, 定向差異性護理干預對不孕不育癥患者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的改善效果明顯, 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參考文獻
[1] 鄧宇傲, 劉新瓊, 王玲, 等. 深圳市高齡不孕女性焦慮和抑郁癥狀及相關因素分析. 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 2018, 26(2):95-98, 106.
[2] 莊嚴. 綜合心理護理干預對基層不孕不育患者抑郁情緒的效果. 中國實用醫藥, 2018, 13(34):179-181.
[3] 郭佳馨, 繆羽, 莊華敏. 基于個體差異化評價的護理干預在呼吸衰竭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8, 15(22):21-23.
[4] 何玉慈, 羅春云, 黃仍心. 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狀態分析及針對性護理干預. 齊魯護理雜志, 2017, 23(8):82-83.
[5] 洪金平. 不孕不育患者心理特征分析及護理對策探討. 當代醫學, 2018, 24(18):177-178.
[6] 高彩霞, 張利寧, 郭小平. 心理疏導和精神護理對老年抑郁癥患者SAS、SDS評分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8, 15(2):220-222.
[7] 馮國芳, 卓廣超, 周紅, 等. 支原體感染不孕不育女性患者治療依從性相關因素調查及干預. 中華全科醫學, 2017, 15(1):79-81, 181.
[8] 邢萍萍. 240例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特征與護理研究.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 3(11):146-147.
[收稿日期:2019-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