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 要:生態道德教育是一種與時俱進的生態教育活動,要求人們以道德理念來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本文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
關鍵詞:生態道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經濟的迅猛發展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環境問題,困擾著人們的生活。我國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從小在樹立孩子的環保意識。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初期,具有向師性和可塑性,引導其從小養成保護環境的觀念,進行生態道德教育意義重大。
一、生態道德教育與小學教學的聯系
學校教育是生態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課堂是實施生態道德教育的主要陣地,對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也主要是在課堂內進行。小學教學中,多種教學資源都能對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在日常教學中便可實現對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的目標。筆者注重在潛移默化的氛圍中,讓學生受到生態道德教育,這對他們的生態意識養成具有重要意義。
二、生態道德教育在小學教學中的滲透
小學生主要獲取知識的途徑是通過課堂。下面筆者就語文課堂上如何滲透生態道德教育談談自己的做法。
語文學科,因其教學資源與生態道德教育的契合性,成為開展生態道德教育的沃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滲透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文章都是描寫、贊美大自然美好以及保護環境主題的,如低段的《小小竹排畫中游》、《小熊住山洞》,中段的《桂林山水》《自然之道》《大自然的啟示》等,不僅描繪了美好的自然風光,還引導學生觀察大自然、保護環境。在教學時,便可相機對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的滲透,發展學生注重生態保護的品質。語文教學中如何來滲透生態道德教育呢?低段教師可以課文學習時穿插與之相關的趣味性和故事性較強的環保事件,讓他們記住這些有趣的故事,知道哪些做法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具體從以下方面進行生態道德教育的滲透。
1.滲透生態道德教育于識字。識字、寫字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貫穿義務教育階段整個教學。作為學生學習文化的開始,現代識字教學已不再是僅僅做到激發學生識字、寫字的興趣,還要通過識字明理,形成健康的審美情感和品質。 例如在兒歌識字中,可以在潤物細無聲的狀態下滲透生態道德教育。
低段是識字教學的關鍵期,鑒于小學生的年齡小、注意力難以維持的特點,筆者在識字教學中常常利用兒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使生態道德教育潛移默化中發揮功效。如:一年級上冊入學教育里《輕輕地》:“小兔小兔輕輕跳……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們好。”在這朗朗上口的兒歌中,學生不僅學會本課生字“大”、“米”、“土”等,無形之中還受到了保護環境,愛護小草的教育。此外,生活識字也是識字教學的重要途徑。教師在識字教學中應注意課內外、校內外的聯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學會在生活情景中識字,陶冶學生生態道德情操。街道里、校園內、超市中都是識字的好場所。如果學生去超市買東西,就會認識許多商品的名稱。校園里有很多指示牌,學生能夠從中認識很多植物的名稱,認識許多的漢字。再比如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是關于春天的介紹,學習這個單元時,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校園尋找春天,讓學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從而激發他們愛護花草、保護環境的意識。總之,教師要善于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當做教育資源,在生活中找教育,提升他們的生態道德意識。
2.滲透生態道德教育于閱讀。閱讀教學這里是指課內閱讀教學,是立足教材文本的閱讀。在閱讀層面貫穿生態道德教育較為有效,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各種生態道德教育資源,主要有動植物類、自然風光類等。教師要善于利用閱讀文本的特點進行生態道德教育的滲透。例如,一年級下冊課文《松鼠和松果》,這篇童話正是以一只可愛的小松鼠的行為告訴孩子們植樹造林、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在學完課文后,教師可聯系實際,介紹了一些關于生態平衡的知識,讓孩子們進一步地體驗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并讓孩子自己發表感受。課的最后,孩子們有了共同的認識——從小事做起,愛護身邊的環境。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是以環保為主題展開,單元導語為“藍天、白云、高山、河流,大自然就像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我們會用自己的雙手,把圖畫畫得更美!”《識字7》更是以拍手歌的形式引導學生保護動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你拍一,我拍一,保護動物要牢記。你拍二,我拍二……”課文以拍手歌的形式呈現,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在有感情朗讀中領略到動物間的快樂與和諧,激發熱愛大自然、愛護小動物的美好情感。
小學課本中有不少側重滲透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觀念的課文,文中大多描繪自然風光和描寫動植物來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如:《春雨的色彩》、《爺爺和小樹》等描繪了大自然的美好景象,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贊美之情。這樣的課文,教師應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提高審美情趣。
3.滲透生態道德教育于口語交際、習作。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人必備的能力之一。教師在指導口語交際教學的實際情境中,要注重完成與生態道德有關的口語交際材料的收集與整理,為學生有效開展生態道德主題的口語交際提供保障。 正確指導學生有效聯系生活中的事件,用演一演、說一說、議一議等方法實現教學目的,促使學生自覺投身環保。
寫作練習是語文學習中必不可少的教學過程。文為心聲,寫作可以反映一個孩子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學中,筆者注重引導孩子關注生態環境問題的同時,還要引導孩子展望未來的生態圖景,強化生態道德信念,培養保護自然的觀念,養成生態道德的好習慣。“少若成天性,習慣成自然”。小學階段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作為教師,要善于抓住這個“關鍵期”,為加強小學生生態道德意識的養成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夏青.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的研究.新課程(小學).2015(06).
[3]劉友杰.生態道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課程教育研究.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