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選慶
摘 要:高中物理新課程改革對高中物理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也越來越重視課堂教學的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不少新的教學模式正在實踐推廣,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2014年,復旦大學張學新提出“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諸多高校得到積極響應,部分中小學課堂也有所應用,得到了較好的評價。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物理課堂相關的應用和研究較少,因此在高中物理課堂探索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很有必要。
關鍵詞:高中物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
引言:“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但畢竟始創于大學,中學教師理念上認同者多,深入實踐者少,而不同學段的學生學習情況有很大差異,不同學科有著各自的特點,因此這種模式的應用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的研究。“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探索、教學效果的檢測和學生的意見反饋,并結合實踐的結果做出一定的分析很有必要。由于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段的教學情況都存在著差異,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大量的移植和調整并且最終校本化,所以這種應用研究更加有意義,應用過程可以給他人一定的參考。高中物理在高中階段是難度較大的一門學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產生一種畏懼心理,所以嘗試“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如果在提升學生學習參與度、促進問題解決、加深學習印象上能產生影響,那么這種教學模式就值得進一步的研究和推廣。
一、“對分課堂”培訓和動員
學生是教學改革的參與者,一種新的模式的應用首先要讓學生理解。為此,筆者提前制作好PPT課件和關于“對分課堂”的紙質材料的介紹,利用上課時間向學生介紹“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首先,提出不預習,不鼓勵學生在新內容的課堂授課前提前自學新內容,減輕學生課余學業負擔不預習可以減少對學生課余時間的占用。第二,提出課堂精講,告訴學生精講不同于傳統講授,精講內容只有物理知識框架結構、重點和難點,不詳細介紹細節,講授過程中不提問、不討論,講授風格不具有表演性,留出一定的余地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去認識透徹。第三,介紹做作業的環節,“對分課堂”的作業不同于傳統作業的形式,傳統物理作業大多以練習題的形式出現,而“對分課堂”作業包含了對學習筆記的整理、“亮考幫”的整理并為下一個討論環節做準備,也包含適當的練習題作為訓練,加深對知識和方法的掌握,幫助學生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重點介紹“亮考幫”作業的內涵和意義,給出完成“亮考幫”的可操作性的建議,讓學生盡可能短時間內掌握如何操作。第四,介紹討論環節,“對分課堂”的討論是有準備的討論,在經過完成作業的過程后,針對自己的“亮考幫”展開小組內交流和討論。小組討論結束后,抽部分小組報告本組的討論結果,小組不設組長,隨機抽一個小組成員來報告,報告內容應該是本組的討論成果和存在的問題。針對一個組存在的問題,別的組可以解決的可以當場主動給予回答,如果別的組沒人回答或者回答不完善的由老師給予補充回答,但對發言和回答不做評價。
二、“對分課堂”在新教學內容講授中的應用
講授環節是一個新內容教學的開端,這個開端應該具有很強的引導作用,如何在這么簡短的時間內通過精講和留白對學生的正面影響和啟發作用達到最優化是必須考慮的。首先,對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的深刻研究是第一步,必須科學巧妙的設置精講和留白之間的關系;第二,充分的了解學生學科基礎和學習能力等情況,只有針對學生去設置精講和留白才能達到真正的有效;第三,講授環節中增加情境導入環節,可以用物理現象或者實驗的簡短演示、微小的趣味物理視頻等作為導入,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由于講授的時間控制的較短,導入環節越簡短越好,一旦學生的狀態被調動,聽課的效率也會提高,有利于后續的學習過程。
三、“對分課堂”在作業中的應用
“對分課堂”的最大特色就是對分作業,學生完成作業的能力如果不夠,可以適當采用“局部對分”,在一節傳統講授式課堂內穿插一個對分環節,讓學生從一個小塊內容開始接觸“對分課堂”模式,讓學生針對某一個小范圍的知識自主學習、內化吸收、形成問題,再進行對分作業的撰寫,逐漸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總結能力。這樣不會讓適應了傳統講授式課堂的學生覺得自主學習遙不可及,而且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與“對分課堂”的要求相差不大。
四、“對分課堂”在課堂紀律中的應用
學生的執行力和課堂紀律也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實施能否成功的前提,要求學生認真執行自主學習、積極參與討論、主動發言。高中學生的平時成績對考核基本上沒有多大的利害作用,只是作為一種參考性的評價,所以平時成績不能直接作為一種約束的手段,但可以根據平時成績每個月進行一次表彰或者獎勵,表彰的人數可以多一點,并將結果定期通知家長,給予肯定,而對于平時成績較低的要進行座談和教育。以上這些只是一些激勵的手段,在“對分課堂”實施的初期可以嘗試著去用,當然,最終能讓學生提高執行力的途徑應該是讓學生通過“對分課堂”得到進步和成就感,而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隨著實施的時間越長學生慢慢愛上這種教學模式,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執行力。
五、結束語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完全來自于教師的課堂表演能力和教師的個人感染力,更多的來自于學生自身在求知過程中的討論、分享、思辨、批判等等活動。因此,小組討論和互動交流是“對分課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問題解決、提升學生思維深度的關鍵環節,而“對分課堂”的小組討論是在學生嚴格進行了系統化學習之后進行的,討論的問題更加精致、更有一定的深度。
參考文獻:
[1]樊冬艷,孫致學,付帥師,etal.基于仿真實驗平臺的滲流物理實驗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7(9).
[2]胡燕.對分課堂理念下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模式探討[J].考試周刊,20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