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龍強 楊娜 徐友誼 鄧智良 張海峰
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 重慶市 404100
執行力不足在日常工作管理中一直是大家面臨的疑難雜癥,也是基層管理最頭疼的問題。西方的管理體系認為員工的執行力等于領導的領導力,所以所謂的員工缺乏執行力多半是因為缺乏領導力[2]。因此,我們更應該從管理層入手去優化執行力提升的思路與方式方法。
綜合日常生產管理數據分析,執行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1.標準不合理,錯誤的標準和不宜理解的標準不能有效的指導工作。作業指導書的描述不完善、不便于理解或容易造成歧義,都會對標準化作業的執行產生影響。2.員工不清楚或不理解標準。對于汽車企業的新員工而言,作業指導書或專業詞匯是全新的知識。如員工不能很好的理解其標準內容,未進行系統的學習和記憶,不能復述作業指導書的主要標準要求。3.質量意識不強。員工清楚標準,但是執行起來卻馬馬虎虎,導致質量缺陷的產生。4.過程繁雜不便操作。業務過于復雜繁瑣,不利于高效工作。5.缺少監管及獎懲。“我不做你也不知道”、“做好了沒好處、不好也沒壞處”,缺乏必要的監管獎懲,久而久之,執行力勢必會有所下降。
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一旦標準出現錯誤、缺少標準,那么執行力只會成為缺陷的幫兇。IATF16949中8.5.1.2標準化作業要求組織應確保標準化作業文件是清晰易讀的、用有責任遵守這些文件的人員可能夠理解的語言表述、在指定工作區域易于得到[1]。
標準的建立有兩大類:業務流程標準、標準化作業文件。用于指導員工的標準首先應確保與受控的來源保持一致,其次要保障其清晰易懂且用員工能夠理解的語言表述。在業務流程標準方面,應結合公司質量手冊、各級體系文件,一一梳理對應關系,識別和細化各級人員與各業務交叉關系,針對業務識別人員,針對崗位識別業務,以便在人員上崗前開展對應業務要求講解與培訓。在標準化作業文件方面,可通過識別上級工藝文件,充分運用PFMEA/PCP,基于風險的思維[1]在事前識別風險并制定可實施的控制措施等一系列工具,從而將標準落實到標準化作業指導書中。尤其在編制標準化作業指導書時,應寫明“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做”。“做什么”應簡單明了易于記憶;“怎么做”,做到清楚易懂、可實施、且具有重復性從而確保不同人員對此標準的理解和運用是相同的(可通過與不同員工的交流與溝通進行評價識別是否做到);“為什么做”要說明不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此處產品的失效后果應通過PFMEA分析得出,PFMEA分析的失效后果應細化且易懂,不能籠統概述為“有安全風險”、“會導致功能失效”等模糊描述),應具體到具體零件具體功能,如“前照燈不亮”“剎車制動液泄漏剎車失靈”,便于員工對于失效后果的清晰認識。以上標準文件都不應是一成不變的,應結合日常生產中遇到的問題,通過PFMEA等回顧不斷完善,開展持續改進。
IATF:16949中8.5.1.2要求組織應確保標準化作業文件與負責進行工作的員工進行溝通并被理解[1],認為不執行標準是因為標準沒有與員工做好溝通并被理解,新入職的員工對于行業語言或描述存在不懂的情況,必須由班組長/有經驗的師傅進行講解培訓,應避免只讓員工自學而不進行培訓。
每位班組長都需要帶領一個班組的成員并主管員工的培訓工作。班組長是從優秀的基層員工中提拔出來的,他們熟悉生產工藝操作要點,在操作崗位上非常優秀,但很難確保他們培訓他人的能力同樣優秀,就像優秀的畢業生并不能直接成為勝任的老師一樣。一名勝任的班組長應具備一定水平的培訓與溝通能力,從而傳道授業解惑。良好的溝通和被理解,需要班組長以標準化作業指導書/業務標準為標準結合以往工作經驗及見解進行講解溝通,對作業指導書/業務標準“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做”逐一講解(此處“為什么做”會常常被員工及培訓人員忽視,需要重點關注),使員工對于關鍵標準聽得懂、記得住、會轉述。例如日本大公司在給員工布置任務時采用的方式“至少說5遍”,第一遍:交代事項;第二遍:要求員工復述;第三遍:和員工探討事項的目的;第四遍:做應急預案;第五遍:要求員工提出個人見解[2]。除此之外可參考學習金字塔(圖1)、教三練四、柯氏培訓評估4R等工具升級優化學習、培訓及培訓評估方式,確保員工對于標準的學習能夠獲得溝通并理解,提升員工執行力。

圖1
IATF16949中7.3 意識[1]給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法;a.培訓并確認員工知曉質量方針。公司質量管理最高文件質量手冊給出了質量方針,是公司總的質量宗旨和方向,員工應知曉公司質量方針能夠樹立正確的質量意識和認知;b.講解質量目標及參與每日目標回顧。每一個團隊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而班組、工段等作為生產制造不同層級的團隊,那么團隊中的每個人應了解本團隊的質量目標,并且知曉他們對于質量目標的貢獻或影響,從而在工作中引導自己為完成目標而努力;c.告知員工在質量管理中的貢獻作用。員工清楚自己在質量管理中的作用與貢獻能有效支撐員工滿足自我認可的需求;d.告知員工改進績效的益處。有效的激勵可以使全員積極參與[1],成為組織發展的動力保證,實現組織目標;e.理解失效后果。失效后果應包含不符合質量管理要求的后果及不當操作對于產品的影響后果(質量管理的后果源于公司管理、考核機制等;對產品的影響后果源于PFEMA,寫入標準化作業指導書中)。質量意識的好壞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員工是否愿意為之付出更多或更加認真仔細,所以質量意識的加強對于執行力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
隨著工業4.0、互聯網+、物聯網、AI等科技發展,應適宜的采用新時代的新工具開展流程優化與再造。例如總裝車間利用某云平臺取長補短,改變以往傳統業務審批、數據記錄等運行模式,開展大數據收集統計分析有效提升業務效率。我們結合PDCA從業務流程要求輸入→業務流程制定→業務流程驗證→業務流程使用→業務流程監控(圖2)實施業務流程優化與再造。

圖2
例如,采用某云平臺可以編制業務流程或表單,通過手機、電腦等終端發起流程或表單進行填寫推送實現審核數據、送審簽批的功能。解決了以往傳統考核審計類工作每次開展都跑地方、翻電腦、找表單,表單丟失、等待簽批等費事費力問題,大大提高了辦公效率。
用時,某云平臺具有較強的數據收集與分析、報表展示等功能,只需在日常工作開展中使用手機提交數據,即可在后臺進行數據分析、導出數據、報表展示等操作。這些功能可以改變以往紙質版數據難保存、難統計、難分析等問題,簡化工作,同時解決以往質量管理中利用紙質開展業務所存在的疑難點。某云平臺的應用實現了數據的收集功能,通過數據分析可以實施循證決策發現新的改進機會。另外,其還能夠實現實時展現車間主要業務運行狀態、前位問題、數據分析、報表目視及推送等功能,最大程度發揮數據的應用價值,實現車間領導隨時掌握業務狀態便于領導作用發揮。
生活工作中經常會見到這類現象,就是專項整治,專項審核等,這是因為日常的監管中并不能很有效的實施監管,當然這也與資源有一定關系。戴明環PDCA(圖3)的運用中往往容易被人忽視的是第三個C環節,常常會導致業務工作開展的虎頭蛇尾。IATF16949中9.1.1組織應確定:a)需要監視和測量什么;b)需要作什么方法進行監視、測量、分析和評價,以確保結果有效;c)何時實施監視和測量;d)何時對監視和測量的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組織應評價質量管理體系的績效和有效性。[1]那么建立必要的監管機制就很重要。

圖3
人天生是有惰性的,業務監管與獎懲機制的力度從一定程度上會直接影響執行力度。因此,針對重點業務流程,應當具有更詳細明確的月/周監管并予以展示。策劃與實施需要靠監管審核來驗證,繼而開展持續改進。監管工作要常態化,把以往“專項業務”、“專項審計”做到日常化、實用化,否則缺少了日常監管與獎懲執行,工作就會失控且找不到改進機會。嚴師出高徒,更全面有效的監管與獎懲機制定能配合其他因素共同完成執行力的提升。
領導力的提升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員工執行力的提升等同于領導的領導力提升,這是非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日常常態化的開展。在質量體系管理工作方面,明確易懂的工作標準、充分的培訓交流、良好的團隊目標意識、優化的工作流程、常態化的監督管理,能使員工的工作變得更簡單,領導的管理更明確,進而持續的提升整個團隊的執行力及質量管理體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