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俊 梁昌盛 王賢慶
(1.武漢科技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2.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學校本應該是教書育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場所。但是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屢見不鮮,這些事件的出現使人悲痛不已。此外,在新媒體時代下,信息的傳播速度快且手段先進,校園暴力事件經過層層傳播、演變,最終帶來恐慌。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普遍較高,針對這類群體進行調查,可以體現出在校大學生對于校園暴力事件的看法。本文的研究基于此,同時,有針對性的提出政策建議,有效防治校園暴力,為學生創造良好學習環境,推動整個社會良性發展。
(一)調查方法與抽樣對象
本研究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武漢市某高校的大學生群體進行調查。調查采用分層抽樣方式,此高校有20個學院,79個院系,根據院校的學科屬性及專業情況,主要分為三個類別,分別為:人文社科類、自然科學類和藝術類。選取最具代表性的三個學院,分別為:文法與經濟學院、機械自動化學院和藝術與設計學院。調查方法為,在考慮學生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基礎上,依照以上三個院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總人數在樣本中的百分比發放問卷。
(二)問卷設計
本次研究問卷分為三個主要部分。第一個部分反映了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主要涉及年級、性別和專業性質;第二個部分反映了被調查者對校園暴力的初步了解,主要涉及是否關注、是否經歷等方面;第三個部分反映了被調查者對校園暴力的建議與看法,主要涉及責任方、假設旁觀者行為、假設被害者行為、原因、建議等方面。
(三)數據處理
此次調查一共發放問卷250份,問卷回收234份,有效回收率為93.6%。問卷回收后,運用SPSS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一)大學生群體對校園暴力事件呈普遍關注狀態
本次調研顯示,關注校園暴力的大學生有效比例為71.3%,其中,23.9%的學生是經常關注,43.2%的學生是偶爾看看相關信息。而不關注校園暴力的大學生比例僅僅有26.1%。調查數據說明多數大學生會關注校園暴力,呈普遍關注狀態。
(二)大學生群體遭受過校園暴力人數比例不在少數
本次調研顯示,大學生群體中遭受過校園暴力的學生比例超過了百分之20%。其中,多數人遭受的輕度暴力,主要體現在孤立、語言暴力等;其次為中度暴力,主要體現在恃強凌弱和敲詐勒索等;雖然遭受重度暴力的比例不占多數,但此類群體必須引起全社會高度重視,當學生遭受重度暴力,例如性侵強暴或持武器傷人事件,在生理上,身體會受到重大傷害;在心理上,對學生內心造成沉重打擊,影響未來的生活和學習;在嚴重情況下,甚至會毀掉一個家庭的正常生活。因此必須這將此類群體作為重點對象,有針對性地實施幫扶。
(三)男女生遭受校園暴力的類型有不同
本次調研顯示,男生體現在聚眾斗毆,女生體現在集體孤立上,究其原因,與男女生的思維方式、性別特征有關。男生沉迷網絡游戲,有大量暴力場面,由于青少年心智不太成熟,難辨是非,由于從眾效應,男生模仿游戲人物打斗廝殺,導致聚眾斗毆現象的產生。女生易產生班級小團體,當某個學生不參與小團體時,會產生集體孤立,被孤立的學生易形成自卑,膽小的性格,嚴重時會形成心理扭曲,導致自閉癥,抑郁癥等。
(四)多數大學生對校園暴力有一個理性的認識
本次調研顯示,多數大學生認為作為被害者,應采取告訴同學或家長的形式,占比為31.3%,其次,有28.5%的大學生認為被害者應該采取報告學校或報警的措施。作為旁觀者,有21.6%的大學生認為應該告訴老師或者家長,21.4%的人認為應當報警。當大學生親身經歷校園暴力時,多數能采取措施自衛。不容忽視的是,部分學生認為校園暴力的受害者應忍氣吞聲,校園暴力的旁觀者應徑直走開。警示我們,應當加強校園法制教育,宣傳法制知識,讓學生學會正當防衛。
本次調研結果顯示,大學生群體對校園暴力事件呈普遍關注狀態,多數大學生對校園暴力有理性的認識,同時,我們應注意到,綜合素質較高的大學生中,仍有少數學生不了解校園暴力,不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這是值得反思的。結合問卷調查結果,筆者總結了如下建議來防治校園暴力。
(一)國家應完善相應法律法規體系。我國《刑法》第17條第一、二款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人故意殺人,傷害致人重傷或者,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相關數據顯示,我國14歲以下的青少年犯罪率相比于上個世紀90年代上升了280%左右。此比例說明了14周歲以下的青少年校園暴力行為發生率越來越高,但國家對此階段青少年法規的缺失,難以對施暴者形成有效的法律約束。
(二)學校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老師和學生不能只簡單應付任務,而應當將思想道德教育置于較高層面,深入貫徹實施,將道德教育體現在整個學校的校園風氣上。法制教育也不容忽視,法律是學生自我保護的有效手段。
(三)家庭要承擔起對子女的教育責任。家長不能因為工作繁忙就忽視對孩子教育,只注重金錢補償。家長與子女之間應多加溝通,讓孩子自然吐露心事,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構建和諧家庭關系。
(四)社會共同參與防治。學者姚建龍指出,校園暴力問題的發生原因是綜合性的,絕非學校一家之因,其防治也非一家之責,因此校園暴力應走向綜合防治。教育系統、公安系統、司法系統、應當聯合起來,形成合力,共同防治校園暴力。網絡上的暴力游戲和黃色網站,相關部門應嚴格監督,強化管理。多方聯動,從多主體、多角度、多方式防治校園暴力。

a2*$類型交叉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