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東
浙江省麗水市第二人民醫院 浙江 麗水 323000
本文探討加味芍藥甘草湯配合懸吊運動及Bobath療法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下肢功能及神經遞質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腦卒中下肢功能障礙患者176例,中醫辨證屬風痰瘀阻證,臨床表現為半身肢體運動及感覺功能障礙,伴有言語不利或不語,頭暈目眩,舌質黯、苔白膩,脈弦滑。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88例。觀察組男47例,女41例;年齡43~74歲,平均61.22±6.59歲;腦梗死49例,腦出血39例。對照組男48例,女40例;年齡40~77歲,平均61.15±6.34歲;腦梗死47例,腦出血41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P>0.05)。
2.1 對照組:①懸吊運動。內容主要包括背部屈伸運動訓練以及膝關節和髖關節的屈伸、內收、外展訓練等。每次訓練30min,每日1次,每周訓練5d,連續訓練4周。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調節彈性帶的松緊以調節訓練的難度,或是將窄懸吊帶向下肢遠端移動,以增加訓練的難度,以患者能夠輕松、正確地完成訓練為度。②Bobath療法。包括良肢位的擺放、患肢的主動和被動訓練、臥位向坐位轉移訓練、坐位向站立位轉移訓練、平衡能力訓練、步態訓練及上下樓梯訓練等。每次訓練30min,每次選擇3種訓練方式,連續訓練6d,休息1d,持續4周。
2.2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加味芍藥甘草湯:炒白芍、雞血藤、伸筋草、桑枝各30g,當歸15g,炙甘草、玉竹各10g,全蝎6g,防風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連續治療4周。
3.1 療效標準: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張力分級于治療前后進行評價,顯效為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Ⅱ級;好轉為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Ⅰ級;有效為患者治療后即時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但治療1個療程后臨床癥狀未見改善;無效為患者治療1個療程后及2個療程后臨床癥狀均未見改善;惡化為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增加>18%。
3.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3.3 兩組治療前后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FMA)、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巴氏指數(BI)、Berg平衡量表(BB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MA、BI及BB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MA、BI及BBS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觀察組(8 8例)對照組(8 8例)B B S 1 3.1 3±2.3 1 2 9.0 9±3.7 5 ab 1 3.0 9±2.2 4 2 1.9 4±3.4 3 a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F M A 1 4.2 3±2.3 7 2 5.4 9±3.9 8 ab 1 4.1 7±2.3 4 2 0.5 8±3.3 5 a B I 4 3.2 5±5.8 2 6 3.1 5±7.7 1 ab 4 3.3 2±5.2 2 5 5.4 9±6.0 8 a
3.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神經遞質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甘氨酸(Gly)及天門冬氨酸(ASP)水平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神經遞質水平比較(±s,μmol/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神經遞質水平比較(±s,μmol/L)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觀察組(88例)對照組(88例)ASP 2.38±0.36 6.95±1.92ab 2.32±0.41 4.59±0.55a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GABA 88.34±7.33 70.18±5.26ab 88.23±7.28 79.14±6.08a Glu 54.55±5.19 71.89±6.61ab 54.62±5.23 63.28±5.73a Gly 96.83±10.81 82.06±8.46ab 96.75±10.37 89.81±8.83a
腦卒中屬中醫學“中風”的范疇,病機主要為元氣受損、肝腎虧虛、陰陽失調、風痰上擾、血瘀氣滯、肢體失養,需要采用活血化瘀、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的方法進行治療。加味芍藥甘草湯方中芍藥、當歸、玉竹養陰和血,柔肝益脾;全蝎、雞血藤、伸筋草、桑枝息風鎮痙,通絡止痛;防風祛風解表,解痙止痛;甘草補中緩急、助脾運,與芍藥合用,化陰柔肝、緩急止痛。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FMA、BI及BBS評分顯著降低;提示加味芍藥甘草湯配合懸吊運動及Bobath療法可以顯著改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下肢功能,提高患者日?;顒幽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