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輝
摘要:一些學生由于對于英語課程興趣不高、知識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偏低,因而成為學困生,為了幫助這部分的學困生學習進步,需要研究有效的方法。本篇文章在此基礎上,主要對課堂教學中英語學困生的學法指導進行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學困生;學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9)25-0115-01
學生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學習多種知識內容,不斷豐富自己的個人見識,使知識儲備不斷增加、學習能力不斷增強。由于學生個人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因而學習成績層次也相差較大,一些學科成績不理想、自主學習能力偏弱的學生就成為學困生。關于英語課堂教學中學困生的學法指導必要性和指導方法等需要結合實際展開分析[1]。
1.英語課堂教學中學困生學法指導的必要性
英語課程屬于外語類的課程,在實際的課程教學中,學生受自身母語習慣的影響,在學習英語知識內容時難以實現思維的轉換,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和問題也較多[2]。但是英語課程作為學生學習的一門重點課程,學生要對其中的專業性知識進行全面的掌握,同時還要在課程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英語運用能力,使英語課程的實踐應用能力得到顯著增強。由此可見,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對學困生進行學法指導,主要是為了使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讓學生能夠正確、客觀的看待英語課程的學習,讓學生重視英語、愛上英語,使學生各科成績都能夠得到全面提升。同時在課堂實踐中強化對英語學困生的學法指導,還可以使英語學困生掌握高效性的學習方法,簡化學習流程,使其英語知識的學習更有效率,奠定學生未來學習發展的基礎。
2.英語課堂教學中學困生學法指導的策略、途徑
2.1總結方法。
在英語課程的教學中,學生要積累大量的基礎知識,同時還要對這些基礎性的知識內容進行記憶和應用,但是英語學困生沒有掌握正確的記憶方法,因而學習效率低下,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就要指導學生的英語單詞記憶方法。例如老師在課堂上可以教學生音標,讓學生根據音標對單詞進行拼讀式記憶,當學生能夠正確的拼讀英語單詞后,就能夠對其字母組成形式有正確把握[3]。此外,老師在課堂上還可以采用圖表表示法教學,用圖片展示單詞的中文含義,使學生能夠形象化的記憶單詞,其他的像例句教學法、口訣記憶法和拆分式記憶法均可以在課堂上應用。
2.2培養興趣。
英語學困生的英語成績不好,主要還是因為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缺乏,在課堂上的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積極性不高,因而不能像其他同學一樣配合老師的教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對學困生進行學法指導,老師可以從學生的興趣培養入手,由老師根據課程內容,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深刻的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例如在英語課堂上,老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英語歌曲,學生在音樂旋律的帶動下,對其中的歌曲大意就會產生探究欲望,老師將音樂和英語結合,鼓勵并引導學生的學習探究,可以進一步實現對學生的課程興趣培養,使學生能夠更加主動、積極的參與到英語學習中。
2.3互動交流。
英語學困生中一部分是自身對英語課程的學習不感興趣,因而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不高,這部分學困生需要老師從情感角度入手,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另外還有一部分學困生,其自身具有學習的欲望,但是學習方法不當,又羞于與人交流,導致學習成績始終難以提高。對于這部分學生,老師在學法指導中,可以在課堂上構建互動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合理的安排,一般是以“優生”搭配學困生的形式,形成學習互助小組,老師在小組內設置一定的課題,讓學生交流討論。在此過程中,當學困生產生疑惑后可以及時向小組成員請教,同時也可以借鑒成員的學習方法,實現互相幫助、共同進步。英語課堂教學中對學困生進行學法指導,是促進學困生自主化學習的表現,同時也是鼓勵學困生學習的體現[4]。
結語
英語學困生在學習英語課程的過程中由于學習興趣不高、自律能力差等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這部分學生本身并不是智力上和其他學生存在大落差,而是因為沒有找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方法也不當。英語課堂教學中對于學困生的指導工作,要求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對其進行學習鼓勵和學習引導,在樹立學生課程信心的基礎上培養其英語課程興趣,老師在課堂上可以設計趣味活動,吸引學生的參與,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學習中,同時也可以帶領學生共同研究、總結英語學習方法,使學生的課程學習更加主動化和多樣化。
參考文獻:
[1]張亞琴.提高初中英語學困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實踐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2):75.
[2]盧光聰.轉化初中英語“學困生”的策略分析[A].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論文集卷二——教改新視野[C].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8:2.
[3]李敏.初中英語學優生和學困生在認知風格和學習策略上的相關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8.
[4]邊珍.西藏初中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及對策研究——以日喀則市亞東縣2017屆初三畢業生為例[J].西藏教育,2018(09):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