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哲 任惠宇
【摘要】推進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要建強美育教師隊伍,提升教育教學能力;深化美育教學改革,推動美育協同創新;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強化服務社會意識,提升服務社會能力。
【關鍵詞】新時代 高校 美育工作
【中圖分類號】G40-014
【文獻標識碼】A
學校美育是培根鑄魂的工作,是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的主渠道。2019年3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為高校美育工作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各高校要全面加強美育工作,破除制約高校美育工作創新發展的瓶頸,為形成充滿活力、多方協作、開放高效的美育新格局奠定堅實基礎。
推進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是培養杰出人才的必然要求。新時代呼喚大思想家、大科學家、大藝術家,需要培養大批杰出拔尖人才和國際一流人才,這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現實地看,我國部分高校在人才培養上,往往偏重知識灌輸,忽視心靈教化,疏于引導學生尋求審美價值。推進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有利于更好發揮美育的獨特功能,為人才提供成長土壤,為人才補充精神、胸襟、學養等多維營養。高校在育人上必須把科學和藝術有機結合,形成高度的美育自覺。
推進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是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必然要求。中華美育傳統源遠流長,其美育精髓體現在兩個維度:一方面,美育和審美活動可以提高人的精神氣度和胸襟格局;另一方面,遵循美育規律,提倡人的發展應保持自由活潑的生命底色。但目前看,受西方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等不良觀念的負面影響,個別學生偏重知識技能獲取,看重職業發展、物質享受,肆意揮霍自己有限的精力和激情,在拓寬胸襟、涵養素質、提升境界等方面呈下滑趨勢。推進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有利于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展示出來,弘揚中華美育精神。高校要實現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推進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是傳承文化藝術經典的必然要求。人類文明發展離不開經典,傳承經典要有開拓意識、世界眼光。學習文化藝術經典有益于提升人的文化氣質和品格,升華人的精神格局和境界,激勵人追求更有價值的人生。當前,網絡上對經典的不良解讀,極易對大學生形成負面影響。比如,反對文化經典,對文學經典潑污水,說《包法利夫人》是“愛虛榮的白窮美”,《安娜·卡列尼娜》是“冠冕堂皇的婚外情公然洗白”;“惡搞”文化經典,褻瀆經典,等等。推進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有利于培育學校文化藝術氛圍,引導學生熱愛經典、學習經典。
美育教師隊伍實力不夠強。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高校美育資源供給也呈整體上升趨勢。然而,由于部分高校美育工作的滯后性,造成美育資源配置不均,尤其是師資配置不足,主要表現為:一方面,高校美育教師人數整體偏少,亟需引進高水平美育師資;另一方面,在崗美育教師專業水準不高,一定程度上壓縮了大學生的美育學習空間。
美育教學革新力度不夠大。當前,部分高校尚未建立起以提高美育教學質量為導向的工作機制,未完全按照國家規定的美育要求強化育人目標,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開發利用民族民間美育資源不到位,缺乏開放的美育平臺;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形式與渠道有待優化;高校美育教室、活動場地、設施設備匱乏,尤其是美育實踐基地建設力度不足,輻射帶動作用有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尚不足,推動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還有努力空間。一方面,館所收藏的文物和中華文化藝術遺產尚未成為高校美育資源,高校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之不深。另一方面,在高雅藝術進校園、原創校園歌曲、舞臺劇等美育活動中,美育輻射范圍偏小,文化格調和美感不足,美育效果不強。此外,藝術專業高校主題藝術創作活動乏力,精品力作偏少,其美育功能發揮也有限。
高校美育服務社會能力有所欠缺。高校美育只有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才能更好釋放美育正能量,促進自身發展。但目前部分高校在這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美育教師和學生的美育服務社會意識不強,美育服務社會能力不足;高校在國家美育教學改革、教材建設等方面參與不到位;高校藝術場館服務社會的功能發揮有限,專業藝術院校和高水平學生藝術社團的作用發揮不充分,制約了高校美育工作向縱深發展。
第一,建強美育教師隊伍,提升教育教學能力。一方面,高校要加大美育專業人才引進力度,可考慮對公共藝術課實行特聘教授制,吸引更多人才來校。要優化美育教師能力素養,搭建校際交流平臺,促進美育資源共享,以美育座談會、研討會、報告會等形式推進美育教師綜合能力的提升。同時,可實施“美育名家名師”培養計劃,成立美育名家名師工作室,為匯聚美育名師提供平臺。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大美育教學激勵力度,建立符合美育特點的教師職稱評審考核機制,為美育教師開辟職稱晉升“綠色通道”,為其職業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第二,深化美育教學改革,推動美育協同創新。首先,高校要創新課程教學,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探索構建智能化、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美育課程教學模式。其次,高校要創新美育課程體系,有研究者提出的“必修+選修”“理論+鑒賞+實踐”的立體化美育課程體系值得借鑒。高校要善于從民間藝術文化中汲取養料,深化美育內容。再次,高校要打造美育高端智庫,促進美育專家融入國際人文交流。最后,要依托高校美育聯盟,逐步探索校校協同、校所協同、校企協同、校地協同的美育創新培養模式,創建一批優秀的美育實踐基地,配齊美育設施。
第三,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弘揚中華美育精神。首先,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主動協調文物館所,組織高校學生定期免費參觀,約請文物專家進行專題講座,使學生在欣賞品讀文物的過程中汲取中華文化精髓。其次,要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大學生藝術展演、“傳承的力量”等品牌活動,打造經典傳播高地,加大原創校園歌曲、舞臺劇、校園景觀設計等作品推廣力度,大力營造高雅校園文化。最后,要引導藝術專業高校抓好主題藝術創作,整合人才資源,組建創作團隊,引導大學生走進精品世界,感受精品魅力。
第四,強化服務社會意識,提升服務社會能力。要開展美育服務社會專題講座、主題培訓和社區美育志愿服務活動,增強高校教師和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與能力。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支持高校參與美育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項目,完善美育課程體系。把高校藝術場館納入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范圍,可遴選一批美育底蘊深厚的高校藝術場館先行試點開放,形成示范引領,帶動其他高校有序開放。要加大高校藝術場館建設經費支持力度,鼓勵專業藝術院校和高水平大學生藝術社團多出精品,積極參與國際藝術交流。
(作者分別為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吉林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項目(項目編號:MYL007)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推進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教育部印發<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2019年4月11日。
②崔曉艾:《“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論地域文學在高校美育中的作用》,《美育學刊》,2019年第1期。
③薛晉文:《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標桿》,《中國藝術報》,2018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