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基礎性、實踐性、綜合性課程。課標建議中也提倡:教材上的觀察、實驗活動,教師在上課前要親自做一遍,保證課堂教學順利實施,鼓勵教師多做“下水實驗”。
◆關鍵詞:小學科學;“下水實驗”
所謂“下水實驗”就是教師在進行上課指導學生實驗前,對課堂上要進行的實驗多次預演或試驗,從而對課堂教學了然于胸,游刃有余。
一、在“下水實驗”中預測探究活動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
如,在《白醋和小蘇打的變化》一課中,一定比例的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產生新的物質——二氧化碳氣體。上課時有些同學對瓶子中混合后的物質很感興趣,就問老師白醋和小蘇打變化后產生的剩余物還是不是白醋了?學生提出繼續(xù)將小蘇打放入透明液體中去檢測。假如繼續(xù)出現(xiàn)氣泡,則說明還是有醋的成分,假如沒有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則可以說明是另一種物質。老師聽取學生的建議后,隨意拿起學生反應后的透明液體,加入了一勺小蘇打。接著,學生看見的現(xiàn)象是仍有大量的氣泡逸出。這時,學生的第一反應就是透明液體仍是白醋。而事實上,這時的液體已經(jīng)不完全是白醋了。出現(xiàn)了這種誤導后,教師意識到這種情形后,下課的鈴聲也已經(jīng)響起。遺憾之余,只得告訴學生這個透明液體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白醋了。并讓學生課后再去驗證。這個案例中教師事先沒有做“下水實驗”,沒有將這么關鍵的操作考慮全面。
可見,做“下水實驗”便于教師關注實驗的每個細節(jié),將預設工作做到位,將更多的問題提前暴露,合理安排探究時間,對課堂實驗的每個操作都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才能確保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從而提高科學探究的有效性。
二、在“下水實驗”中甄別實驗材料的科學性、精確性
“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小學科學課離不開觀察與實驗,觀察與實驗又離不開師生共同準備的有結構的材料。實驗材料的科學、精確直接影響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間接影響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這就需要科學教師在課前的“下水實驗”中甄別。如《水在加熱和冷卻后》一課,通常做法是讓學生在裝滿液體的圓底燒瓶口塞一個軟木塞,再鉆孔接上一個細的玻璃管。由于實驗室器材有限(尤其是打孔器的配備),加上鉆孔的要求和學生用玻璃管時容易發(fā)生安全事故(原來上課時讓學生組裝實驗裝置時就有把手劃傷的事發(fā)生)加上是全程錄課,我就更不敢冒這種風險,所以,在學校磨課時我就自己制作了10套器材來替代實驗室中圓底燒瓶和玻璃管的器材。記得課堂上學生順利討論后,把理想中的實驗方案搬上了黑板。課后我反思了同學們的匯報交流情景,覺得還是有地方需要斟酌。我在想:是不是實驗操作不當?是不是裝置有問題?難道還是水遇熱膨脹前先有個體積縮小的過程?于是課后,利用實驗裝置我親自做了一次下水實驗。現(xiàn)象很明顯,水位先下降,后上升。反思結果是該裝置缺乏科學性。根據(jù)上網(wǎng)查閱,制作這套器材的塑料瓶材料只能耐熱至70℃,適合裝暖飲或凍飲,裝高溫液體或加熱則易變形。實驗操作中,為了讓實驗現(xiàn)象更明顯,則是采用了高于70℃的熱水。于是就出現(xiàn)了塑料瓶先遇熱瞬間的膨脹現(xiàn)象,于是瓶內水位會先出現(xiàn)下降,接著水位會上升的現(xiàn)象。一方面原因是,瓶內的水遇熱開始了膨脹,另一個因素也是因為,塑料瓶被熱水燙之后,雖然瞬間出現(xiàn)了肉眼看不見的膨脹的情形。看來,這套自制裝置不是非常典型,不太適合學生剛開始進行液體熱膨脹的研究。如果能在課前就對這套裝置進行“下水實驗”,并仔細觀察,就不會出現(xiàn)誤導了。
小學科學課堂上的材料是實驗的基礎,材料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實驗的成敗。如果課前沒有“下水實驗”,按照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去準備器材,很有可能會讓實驗失敗。因此,在實驗材料準備上,我們不僅要明確實驗所需的材料,更要關注材料本身是否有效,還可以考慮有沒有更好的替代品等細節(jié)問題,讓一次次的材料優(yōu)選成為提高實驗成功率的保障。
三、在“下水試驗”中完善、改進實驗設計
小學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學實踐證明,實驗設計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好的實驗設計思想有利于學生有效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技能,有利于教材內容的完成。繼而在“下水實驗”中,根據(jù)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加工處理。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我們的實驗方案更符合實際,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如學習《熱的傳遞》時有一個活動:熱在金屬條中的傳遞。通過實驗讓學生感知熱是怎樣傳遞的,明白熱總是從較熱的一端傳向較冷的一端,為以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做好知識的積累和鋪墊。
原實驗設計:教材中的實驗要求在一段鐵絲上每隔一定距離用蠟粘上一根火柴,將鐵絲固定在鐵架臺上,火柴都向下懸掛,用酒精燈給鐵絲的一端加熱。觀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來。課文的要求是用蠟粘,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但總是粘不牢,實驗的時候顫顫抖抖的總是要掉落幾根。那么簡單的實驗為什么會不成功呢?問題究竟出在什么地方?不足之處在于先要把蠟熔化成液體,然后滴在鐵絲上,再往上粘火柴。但蠟的凝固時間快(指冬天,夏天正好相反),且熔化后粘性不大,所以很難粘上去,因此成功的不多。下水實驗中,教師對實驗裝置進行了大膽改進,用套蠟環(huán)的方法代替粘火柴棒,解決了實驗原型中粘火柴棒很不方便,并且容易掉,影響實驗效果的問題。實驗原理:熱通過金屬絲傳遞到套蠟環(huán)的地方,蠟環(huán)會融化,先后掉下來,就能看到金屬絲上熱的傳遞過程了。
綜上所述,“下水實驗”的實質就是一種精心備課,教師以學習者的角色,設身處地的去實踐,以探知水之深淺。這種探究所獲取的第一手資料,首先有利于教師洞察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從而制定出恰當?shù)慕虒W目標;其次,有利于教師關注學生原有經(jīng)驗,設計便于學生進行建構學習的情境;“下水實驗”應該成為我們科學教師的職業(yè)習慣,用“下水實驗”來精確我們的課堂。
參考文獻
[1]金正芳.加強實驗教學的主要方法淺析[J].新課程,2011(04).
作者簡介
谷靈華,大學本科,一級教師,任職于盤錦市雙臺子區(qū)湖濱小學,從教33年,研究方向:小學科學教學。
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