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凌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引導學生后續閱讀、分析和理解整篇文章的先決條件。更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培養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要方法之一。那么,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有效、高效預習呢?下面淺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所有的教學都是一樣,都是要講究技巧性的。所以,要做好預習指導,我覺得首先要改變教師自身的一些教學習慣。
和所有的學習一樣,預習也要學生有興趣。現在一般的預習多是作業布置形式的。在國家反復提倡給學生減負的今天,多數學校學生的作業量仍然不少。學生在完成大量的作業之后,哪有心思再去完成預習。頂多看一遍課本完事。因此,要想改變學生的預習,首先要改變作業布置。要把重復性、機械性作業剔除,改為探索性作業、活動性作業。比如在社會實踐課《尋找生活中不規范用字》一課后,可以讓學生通過親自調查,發現生活中的不規范用字現象,并拍照和大家交流分享。再比如學習《窮人》這篇課文前,引導學生去研究什么是“窮”?“窮”的定義是什么?你心里的“窮”是什么樣的?你的父母對“窮”的看法是什么樣的?這樣經過探索的預習效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預習也可以引導學生看自己喜歡的課外書,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比如有的學生喜歡看科幻小說,有的學生喜歡看武俠小說,有的學生喜歡看荒野求生類的小說……為什么呢?就是后續的情節讓學生欲罷不能。我們的預習要求建立在學生的興趣之上,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不言而喻了。
因此說,學生的學習有問題,得先看看教師的處理方式是不是有問題。我們注重了教學技巧,把自身的問題解決了,學生的問題還是不難解決的。
那么,教師的方法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是不是一定就會改變呢?答案肯定是不對。因為好的預習是包括了方方面面的,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預習效果,那就還得改變學生,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一是要教給學生如何預習。比如,如何劃出生字新詞、重點詞句,如何邊讀邊想來提出問題,如何查找資料,如何寫批注等基本的預習閱讀方法。并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和善于質疑的思辨能力。這樣,學生預習起來有的放矢。二是要把握教材的整體設計。指導學生學習時要依據整個教材的安排為前提,要注重單元整體性和相關性,進而能引導學生對整個這一個類型的文章進行學習。值得注意的是說明文性、記敘文、詩歌等不同體裁的課文教學的訓練點不同,這樣預習就要有一定的針對性。三是注意年級、學段的差別。不同年齡的學生生理心里認識有所不同,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這種差異,針對不同學生提出差異化的要求,不能一概而論。四是要充分利用課后習題中的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研究,要引導學生試著去探索文本深處所要表達的東西,試著去探尋作者的寫作意圖,試著去理解編者的編輯意圖,進而試著去學習作者表達的方式方法,學習如何進行寫作。
預習的效果往往因個體的不同會有較大差異,但預習一定會有收獲。如何去查驗預習效果是后續教學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師在后續的課堂教學中要及時了解學情,如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所占的比例,共同的疑難之處,資料查閱的情況以及預習的態度和預習中學生所感興趣的方面等東西。做到及時調整教學預案,處理好預習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鼓勵性評價。如此,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有質的飛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