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
(武漢傳媒學院 人文與藝術學院體育教研室,湖北 武漢 430205)
慕課為獨立高等院校提供了一套基于互聯網的全新課堂教學模式,它基于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其教學方式的碎片化和對學生地位的重視,對以往的教育觀念、體制、模式和人才培養都帶來巨大的改變[1-2]。因此,許多學者開始著手將這些慕課應用于獨立高等院校的課堂之中,以推動高等教育教學的改革,促進以知識講授為主的老師主導下的傳統教學方式,轉向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能力培養和全面發展的新型教學方式。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提出構建獨立院校體育慕課教學模式,并對此該模式的教學效果進行實證分析,以便為體育教學改革提供經驗借鑒。
基于慕課的獨立院校體育教學模式模型應當以“課堂為主,線上為輔”,依據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刺激——反應——強化”思路,老師在課堂上通對體育課程進行有效的組織和管理,可以幫助學生記憶體育專業知識和練習體育項目相關技巧,并對其進行強化,這既要求老師不能在課堂上灌輸給學生太多知識,也要求老師尊重學生的認知與學習規律,通過多種方式使其逐漸接受和掌握新的體育知識與技巧,并活躍學生思維在體育和知識技巧學習上開展創新,而在此過程中線上學習能夠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其具體構建過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獨立院校體育教學模式是包含了眾多要素的系統,比如有教學主體、內容、環境、支撐平臺、效果和評價等,這些要素都有各自的功能,且相互作用。在教學主體方面,教師在新的教學模式中還是主導著整個教學過程,扮演著指導者、管理者和協調者等多種角色[3],而學生則部分取代了老師的地位,具體表現為學生在課前積極主動地預習所學內容,在課后學習和查閱相關擴展知識內容,并及時做完老師安排的相關學習任務,以鞏固課堂學習成果;在教學內容方面,既學習獨立院校體育課程的核心專業知識,也學習課外的相關知識,既考慮課程指定教材的內容和課程教學目標,也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與需求,老師應當將其應用到具體的體育教學過程中去,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還能進行有關創造;在其他要素方面,獨立院校體育課程的教學環境仍然以實體課堂為主,但同時開展在線平臺教學,綜合利用教室、多媒體及網絡慕課平臺開展多方面的教學,而教學評價也不再只是以考試結果為唯一標準,增加其他評價方式的權重[4]。
獨立院校體育教學模式的構成要素包括:教學主體(師生)、教學內容(教材、教案等)、教學環境(實體與在線環境等)、教學支撐平臺(教學系統和網絡教學平臺等)等。這些要求共同組成了教學模式的運行系統,各要素之間相互組織和協調。
慕課背景下獨立院校體育教學模式具典型的兩個特點,一是仍然還是以課堂教學為主,大部分的教學內容還是通過課堂教學的模式傳授給學生;二是增加線上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在線上平臺完成課后的學習和資料搜集等學習任務,以便輔助線下實體課堂的教學,實現線上與線下教學的結合。
1.在線下實體課堂上,除了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外,獨立院校體育教學還增加其他一些類型豐富的教學形式,包括體育知識與技能競賽、課堂討論等,這些教學形式都在課堂中開展,能夠體現還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宗旨。老師首先就好花費七成以上的課堂教學時間為學生系統講解體育學習的相關知識,使之系統掌握相關知識,形成自身對體育課程的知識結構,再用三成的課堂時間對體育課程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探討與練習[5]。
2.在線上教學過程中,其學習是線下實體教學的補充與輔助,主要體現在課前和課后學習兩個方面。在課堂教學前,老師可以安排學生針對即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預習,這既可以在學校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平臺進行資料的查找,也可以利用網上公開的精品課程平臺學習獨立院校體育課程的相關內容,還可以直接到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通過這些方式能夠使學生更加完整、系統的掌握獨立院校體育課程相關知識,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在課后,老師應當要求學生對所學的體育知識與技能進行及時地消化,而學生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疑點,可以通過自己查找相關資料或者跟同班其他同學的探討,以及直接與老師一對一的溝通與交流等多種方式解決,學生還應當積極、主動地完成老師所布置的課后學習任務。
針對獨立院校體育課程具有較強實踐性的特點,在進行教學模式設計的過程中所采取的教學評價方式仍然還是以終結性考核為主。但這種終結性考核的內容卻有別于傳統教學模式的評價方式,其考核標準仍然是學生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的熟練情況,其考核形式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針對課程主要學習內容所設置的封閉式考核問題,重點考察學生對體育課程教學重點與難點的掌握情況,該部分考核內容是有明確答案的部分,二是針對學生創造性思維所設置的形式靈活的開發性問題,這些問題通常以考察學生是否在學習該門課程后有自己獨特的體會和認知,不設定標準答案,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知識給出多樣化的解答。我們認為,終結性考核評價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所占的比重應在五成是比較合適的,而其他的五成應當通過平時成績來反映,老師可以基于學生平時的表現、出勤情況以及他們在體育知識與技能競賽中的表現,對其進行客觀使得的評價。
課題組根據2001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以學生的運動技能及其體質狀況作為教學內容。運動技能和體質水平結果主要通過測試獲得,我們將從這三個維度分析獨立院校應用慕課教學與傳統教學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其效果會有什么不同。
1.實驗對象
課題組所在學校為武漢傳媒學院,課題組成員為本校的體育老師,主要面向本校大一和大二學生開設體育課,本課題的實驗對象也將以選修了課題組中兩位老師開設課程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選取其中的一位老師所帶體育課教學班開展體育課與慕課相結合模式的教學,將其作為實驗組,其總人數為40人,而另外再選取一位課題組成員所帶體育課教學班開展傳統模式的教學,將其作為對照組,其總人數為42人。
2.實驗控制
為保證實驗教學的效果,課題組對整個實驗過程進行了控制,具體措施如下:一是將對照組和實驗組所教授的內容進行統一;二是對兩組學生進行前測,確認兩組學生在技能、體質和態度等方面是否相似;三是對授課老師在課前進行了統一的培訓;四是兩組學生均在同一地點上課;五是要求兩組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和進行課后復習;六是在教學過程中對授課老師進行持續的培訓和監督,以確保符合教學符合相應教學模式的要求。
3.實驗實施
課題組于2018年3月至6月開展了為其16周32個學時的教學實驗活動,所選擇的體育項目為網球,課程教學分為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理論部分主要教授網球運動的概況、起源及其特點等內容,并重點向學生傳授網球運動的規則;實踐部分則向學生傳授網球運動的基本技巧、動作要領和姿勢步法。本課題所選擇開展慕課教學的平臺為超星學習通及班級微信群。
1.實驗前測結果
在實驗前對學生網球技術水平的測評主要通過訪談的形式展開,以盡可能地使兩組學生能夠擁有相似的網球知識和技能基礎;實驗前對學生個人體質水平的測評主要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7)》進行,所選取的測評標準涵蓋了坐位體前屈、引體向上、立定跳遠、肺活量以及短跑和長跑等。
(1)網球技術水平比較
對兩組學生所進行的訪談調研包含兩種步驟:一是詢問其之前是否接受過網球課程教學,是否參加過網球訓練,或者在業余時間從事過網球運動的相關活動,選擇其中沒有沒有網球運動經驗的學生作為實驗對象;二是安排學生演示基本的網球運動操作,再對其中有一定網球技術基礎的學生進行排除。通過這兩個步驟,使得最終參加教學實驗的學生在網球知識技能上沒有太大的差異。
(2)體質水平比較
課題組在開始教學實驗前,對兩組學生的體質水平進行了測評,并對測評結果時行了正態分布檢驗,發現兩組學生的體質水平均符合正態分布,再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方法,對兩組學生的體質測評得分進行了統計分析,得到表1的結果??梢钥闯觯瑑山M在體質水平方面并沒有顯著的差別,其p值為0.969,遠大于0.05,說明兩者的差異沒有統計學生意義。

表1 實驗前兩組學生體質水平得分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
2.實驗后測評結果
(1)網球技術水平比較
我們對兩組學生網球技術的測評采取教考分離的方式,通過對兩組學生的測試成績進行正態分布檢驗發現,兩組學生實驗后的網球成績均符合正態分布,我們再兩組學生網球成績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其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2可以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分別經過慕課教學和傳統教學后,其學生的網球技術測試得分形成了顯著性差異,其t值為2.072,p值為0.041,該值小于0.05,說明兩組學生網球技術存在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即實驗組學生的網球技術明顯要好于對照組。

表2 實驗后兩組學生體質水平得分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
(2)體質水平比較
我們采用單變量檢驗法對實驗后兩組的體質測評得分進行了比較分析,具體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單變量檢驗
由表3可以看出,在開展教學實驗前后,兩組學生在體質水平方面并沒有顯著的差異,其中F值為0.084,而p值為0.756,大于 0.05,說明兩組在實驗前后的體質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1.線上測試成績
課題組通過實驗班的測驗平均成績、實驗班學生A和學生B的測驗成績。從全班平均成績及兩個同學個人成績的來看,實驗班學生對第4次測試的掌握比重只達到了40%,對6次測驗的掌握比重只有50%,而其他測試的掌握比重基本上都在80%以上。平臺統計情況顯示,第4次測試和第6次測驗的問題所涉及的知識點均是網球課中比較難掌握的知識,這表明多數學生還未能很好的掌握這部分內容。對于這些難點,老師可將相關知識點信息集中在課堂上進行講解,或者將這些比較難的知識點制作成視頻上傳到平臺上,方便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反復學習和訓練。
從學生提交的視頻作業顯示,學生A較好地掌握了課程知識點的相關內容,而在最后的期末考試中也獲得了比較好的成績,說明基于慕課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很適合該學生。不過,我們也注意到了,在同種教學模式下開展學習的學生B則在學習后期沒有獲得比較高的分數,這表明該生在網球課后半部分學習中遇到困難,導致其對許多知識點并未掌握透徹,期末考試成績也很不理想,這提醒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B的學習情況,多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教學輔導,鼓勵其開展課程學習。
2.線下期中、期末成績
教學效果的評價采用與其他班級同時開展相同的中期和期末考試。對照組學生為課題組所在學校兩個網球選修課班級,這兩個班級的學生并未參加。從以往的考試成績可以看出,對照組班級的成績水平總體上要高于實驗組。我們比較了實驗班與對照班他們在期中、期末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等成績的差異,比較結果如圖1、圖2所示。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實驗班期中與期末的平均成績要比對照班高出14.2分和11.2分,最高分要多8分和4分,最低分要多23分和13分。這說明基于慕課的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課程成績。

圖1 期中考試成績比較

圖2 期末考試成績比較
本研究構建了基于慕課的獨立院校體育教學模式,提出該模式應以“課堂為主,線上為輔”,依據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刺激--反應--強化”思路,尊重學生的認知與學習規律,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逐漸接受和掌握新的體育知識與技巧,并活躍學生思維在體育和知識技巧學習上開展創新。該模式的教學結構包含教學主體、教學內容和其他要素等方面,在此模式下師生角色會有相應的變化,且學習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特點和需求,且綜合利用教室、多媒體及網絡慕課平臺開展多方面的教學。該模式從兩個方面開展教學活動:一方面,仍然還以課堂教學為主,大部分的教學內容還是通過課堂教學的模式傳授給學生;另一方面,增加線上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在線上平臺完成課后的學習和資料搜集等學習任務,以便輔助線下實體課堂的教學,實現線上與線下教學的結合。在教學評價上,提出在以往體育教學終結性考核評價成績的基礎上,增加學生平時的表現、出勤情況以及他們在體育知識與技能競賽中的表現等評價,并引入學生滿意度問卷,實現學生的自評。
本研究選取武漢傳媒學院作為實驗對象開展教學實驗,分析了基于慕課的獨立院校體育課程教學效果,實驗組與對照組網球技術水平、體質水平測前和測后的對比情況顯示,二者在體質水平上并沒有太差異,但實驗組網球水平要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所構建的慕課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們進一步分析了實驗組線上成績的變化情況以及實驗組與對照組期末與期中成績的對照情況,發現該教學模式對學生體育學習成績都有較好的提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