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融合是將兩種及以上的學科或超學科進行融合,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的一種教育方式。這種融合承認學科差異,將相關聯的學科進行優化融合,力爭打破學科界限,使學科間相互滲透,并基于一定的實施策略,形成學校多方面“立德樹人”的合力。學科融合教育是在學科融合的基礎上,從學校育人模式和課程的層面,思考將核心素養、學校課程及非正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相互融合,從而強化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情境化任務的落實。其核心價值主要體現在解決問題上:一方面為教學上的問題解決服務,另一方面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綜合提升。將核心素養作為學科融合教育實踐研究的基點與導向具有前瞻性。
指向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已成為如今世界各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潮流。從本質上看,核心素養是個體在面對未來社會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正確的價值觀念。核心素養超越所教的知識與技能,在變化的情境中它的各個部分是聯結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的。
當下基礎教育的基本形態是分科教學,但單一的學科教學,使學生缺乏解決現實問題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按照學科分類的知識具有間隔性,往往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當擁有一定知識的學生面對真實生活情境中的問題時,常感到無力應對,因此,進行學科融合教育顯得尤為必要。面向未來的教育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教育信息化;二是教學目標指向。世界教育改革目前正由學科分類推進走向深度融合。
核心素養為制訂學科融合教育目標與實施策略提供了依據。學科融合教育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實施路徑,是把核心素養付諸實踐的重要推動力。一方面通過指導各學科間的滲透融合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核心素養屬于教育目標類范疇,只有將其理念應用于實際教學當中,才能體現出它的真正價值。學科融合教育研究理應構建一個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學科融合教育模式,讓核心素養落地生根。注重將單純的學科知識放到應用場景中,增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創造出更多的學科運用價值。
核心素養對學科融合教育的實踐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學科融合教育是培養核心素養的一種具體實施路徑。從根本意義上講,核心素養就是要讓學生通過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與方法來解決一定情境中的具體問題,進而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能力及關鍵品格,它解決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教育問題。而學科融合則是一種具體的跨學科或超學科教育形式和教學手段,強調學生綜合運用人文、科學、工程、藝術與數學等多學科知識來解決復雜問題。(見圖1)在教學上,學科融合的內在機理和訓練策略主要體現在解決問題上,其核心意義在于能有效地解決一定情境中的復雜問題,所以學科融合應為解決問題服務,這是學科融合教育的價值取向。

(圖1)
就當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而言,沒有哪一項認知活動是僅靠一門學科知識和方法就能完成的。因為學生的學習是一項綜合性活動,需要多學科知識參與,否則,這種認知很難走向豐富和深刻。學生學習中的單個學科不是孤立存在的,只要用心去學習和思考,都能從中找到其他學科的影子,都有其他學科知識的介入和滲透,呈現學科融合的特征。同時,就學習主體而言,學生是自己知識的建構者,他們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在教師和他人的協助下,主動對新信息進行選擇性加工處理,建構起對現實世界的認知。整個社會文化以及學生在生活中的所有問題和情境都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和知識的構建。
有效開展多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發揮學科融合教育的實際教學效能,需要構建一個核心素養視角下的跨學科融合模式。這種多學科或跨學科融合模式一般會有如下五個層層遞進、互相滲透的活動環節:第一環節是確定所要具體培養的核心素養,這是開展整個融合過程的起始環節,也是最關鍵的;第二環節是選擇相關學科,根據所要培養的核心素養,選擇能夠促進其形成的相應學科,并思考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以便彼此之間能夠更有效地融合;第三環節是設計主要問題,根據選擇出的學科設計出包含這些學科知識的綜合性內容,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第四環節是著手解決問題,在具體問題情境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參與學習實踐,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通過深入探究,學生不僅可以深化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而且可以掌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與技能;第五環節是開展評價反思,評價學生的問題解決、知識掌握情況、價值觀養成等要素,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反思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情況,如哪幾門學科不容易融合、哪些核心素養比較難培養等,以便今后改進。
此外,學科融合教育對推進學科融合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也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對課程進行加工整合、優化組合,通過合理的搭配,形成學校“立德樹人”的合力。學科融合課程的體系構建是以核心素養為目標和依據,引領課改方向。
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科融合教育存在三個層面的融合形態:課程設計層面的融合、學科層面的融合和以主題教學為主要樣態的課堂層面的融合。三個層面的融合相互關聯、相互依賴。學科融合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是以具有融合特征的校本課程為基礎,以主題教育或跨學科融合策略展開實施活動,培養教師專業素養,最終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學校在實施國家課程時,立足核心素養、創設問題情境,將靜態的國家課程轉變為動態的校本融合課程,打破學科壁壘,以主題形式或跨學科形式進行教學活動,構建便于實施的融合課程體系。把不同學科的理論或方法有機地融為一體,最終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例如,江蘇省常州市第一中學依托江蘇省“智能機器人課程基地”,融合學科知識,開展科技教育,把創客課程與學科課程融合,成立“STEM課程暨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與創新素養;通過一系列研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社會參與的興趣和熱情,提升其合作力、思考力、創意表達力和在復雜情境中行動的能力,促進學生科學精神與創新素養的形成;構建學校美育課程體系,依托教育戲劇課程,通過“體驗式學習”方式,進行自我認知的探索與社會參與的模擬,激發學生的想象與創意,發展學生的審美素養,增強其人文底蘊與審美情趣,鑄就中華文化內核。學校依托這些課程基地和項目構建創客、研學、教育戲劇、“三原色”德育等課程體系,由點及面地實行學科融合,努力創建指向核心素養的跨學科教育新樣態,豐富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在整體設計學科融合的基礎上,對學科融合的方式、目標、內容主題、實施和評價等進行設計,適當采取主題教學、項目學習、探究學習等形式,融合各項議題,推動學科融合教育的整體實施。(見下頁表1)

(表 1)
在實施學科融合教育后,如何定性定量地評價學科融合教育的效果就成為重中之重。評價方式的確定是選擇多元評價還是選擇單一結果分數評價或全方位過程性評價,評價指標的確定是否能夠體現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問題解決能力、核心素養養成,每一個指標評級評分的標準、在評價體系中所占權重的設定都需要教育者結合教學實際、學生實際來認真確定。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注意,評價體系最終呈現的結果能否與學生的學科成績或是最終的高考成績產生正相關,因為在高考的巨大壓力下,學科融合教育若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科成績的提高,來自社會的質疑和阻礙必將大大減少。
學科融合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容易出現理解偏頗和操作失誤。基于學校實際情況,探索學科融合教育實施路徑和基本策略,有助于學科融合教育的順利開展和普及。江蘇省常州市第一中學從基于基地、基于項目、基于問題、基于現象或主題的角度,探索學科融合教育實施的基本策略。
(1)融合場域:課程基地。將學校的5個省市級課程基地建成另一種“場域”,開展學科融合教育教學活動,讓學生自然形成動手、自主、融合的“習慣”。
(2)聚焦思維:研究項目。開發學校省市級前瞻性項目以及多個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程,讓學生在項目研究參與的過程中,深化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培養系統規劃、綜合思維、評價反思等高階思維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創設情境:基于問題。鼓勵基于現實問題的研究性學習,激發學生社會參與的興趣,提升學生在復雜情境中合作行動、表達交流和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
(4)探索模式:主題活動。主要采用兩種模式:一是以主題或解決問題為主線;二是以學生心理過程或活動為主線。這兩種模式都必須體現探究性、整體性和實用性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