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語言技能是英語學科課程內容的六大要素之一。語言技能分理解性技能和表達性技能,兩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語言技能具體包括聽listening、說speaking、讀reading、看viewing、寫writing等方面的技能。學生語言技能的發展,有賴于大量專門性和綜合性的語言實踐活動。因而,在綜合語言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看”的技能,不僅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口頭和書面語篇所傳遞的信息、觀點、情感和態度等,還能夠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較之以往有了較大的變化,其中一個突出的方面就是首次將“看”列入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語言能力指在社會情境中,以聽、說、讀、看、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
所謂“看”,就是“要求學生在觀察圖表信息、理解符號和動畫的意義基礎上理解多模態語篇,滿足新媒體時代的要求”。從傳統的“聽、說、讀、寫”到“聽、說、讀、看、寫”,雖只是一字之差,卻反映了英語課標的與時俱進,突出了高中英語學習的時代性特點。因為,隨著信息技術和傳播手段的日新月異,我們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意義與信息傳遞的多模態已經成為新媒體時代的常態,信息的傳遞早已不再局限于簡單的文字和音頻,更多的信息往往是各種傳播手段的集合——不僅有文字,還可以有圖、表;不僅是音頻,還可以是互動的視頻。人們對信息的接受和傳遞也不再靠聽、說、讀、寫幾種途徑,“看”成為融合在聽、說、讀、寫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技能。
因此,高中英語課標中對語言技能的要求“和‘看’緊密結合”:在必修“理解性語言技能”中提出“理解多模態語篇(如電影、電視、海報、歌曲、漫畫)中的畫面、圖像、聲音、符號、色彩等非文字資源傳達的意義”;在必修課程“表達性語言技能”中也提出“在書面表達中,借助標題、圖標、圖像、表格、版式等傳遞信息、表達意義”。同樣,在選擇性必修和選修的“理解性技能”和“表達性技能”中對語言技能的內容也都作出了明確的要求。
很多人認為,“看”和聽、讀一樣屬于語言的輸入(input),而說、寫則屬于輸出(output)。所以,有學者將“看”和聽、讀劃歸“理解性技能”,而將說、寫視為“表達性技能”。
筆者卻認為,“看”(viewing)既是一個輸入過程又是一個輸出過程。在朗文英漢字典中,“看”(viewing)有兩個詞性,既可作為動詞使用,也可作為名詞使用。當它作為動詞使用時,其釋意為“仔細觀察、察看(某事),to look at or examine something carefully”;當它作為名詞使用時,其釋義為“見解、信念、看法、觀點,a personal opinion or belief about something”。因而,筆者認為,從語言技能的角度出發,“看”既是一種單獨的“理解性技能”,又是和其他“理解性技能”和“表達性技能”密不可分的一種輔助性技能。
例如,“聽”是語言學習之首。先“聽”后“說”可以讓學生從一開始就接受正確的語言現象,通過熟悉和掌握這些“聽”的現象,學生才能逐步養成正確的語言習慣,“說”的能力就會相應提高。其實,“聽”在許多情況下比“說”更難,要真正地、完全地聽懂,難度就更大。“看”和“聽”的融合,則能夠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有了“看”的輔助,“聽”會更加真切,也更容易聽懂傳遞的信息,理解表達的意義。再如,“寫”是一項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尤其是寫作能力的一種技能。因為,寫的文章必須準確無誤、文字通順、條理清楚、思想連貫,只有嚴格要求學生、讓學生掌握原則,學生才能寫出佳作。
提高寫作能力不但需要多寫多練,更需要多“看”!和“聽、說、讀”一樣,“看”和“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聽、說、讀”有助于培養我們的語感,讓我們學會用英語思考問題和進行表達,防止出現漢化的英語;“看”則是讓我們在汲取豐富的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對詞義與事物有透徹的認識和理解,有助于我們在“理解電影、電視、畫報、歌曲、報紙、雜志等媒介語篇中的文字、聲音、畫面和圖像是如何共同建構意義的”的同時,又能夠借助圖像、聲音、圖表等非文字資源使我們能用文字進行創造性地表達。
一是以“看”助“聽”,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在學生傾聽的同時輔以適當的視覺引導,即時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以《牛津高中英語》(譯林版,下同)模塊五Unit 3 Project為例,在進行導入時,教師呈現了4幅圖片,分別為地震、洪水、干旱、颶風。通過視覺圖片,激發學生的背景知識,啟發他們的深層次思考。
T:(Present four pictures)Look at the four pictures.Are you familiar with these natural disasters?What are they?
S:Earthquake,flood,drought and hurricane.
T:Good.What are the major causes?
S:Various responses.
T:Let’s fill in the blanks.Som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partly caused by nature while most problems are caused by man.
二是以“看”助“說”,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可以選擇一些既有意義又適合學生已有經驗和認知水平的多模態教學資源,如,視頻、圖、表、數據等等,不僅讓學生“說”得出,更要讓他們“說”得好。例如,模塊八Unit 2 Reading在進行Consolidation部分時,教師采用了story-telling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故事大意。這些與課文相關的圖片(如圖1)讓學生不但有話可“說”,而且“說”得有條理,有邏輯。

(圖1)
T:Could you retell the story with the help of these pictures? Let’s review what happened in the story.
三是以“看”助“讀”,感受異國文化的熏陶。作為西方文化的載體,英語的學習不僅包含對西方文化知識的學習,也包含對西方文化承載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分析與評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大量、廣泛的“看”“讀”融合,感受異國文化的熏陶,在此基礎上形成正確的文化認知、態度和判斷力。以模塊六Unit 3 Welcome為例,在進行“問候”時,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如圖2)。借助圖片,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風土人情,直觀感受文化差異。

(圖2)
T:We have known something about different ways of greeting.What about an Arab and a Japanese meeting for the first time?
S:Various responses.
四是以“看”助“寫”,活躍學生的寫作思維。依據信息加工理論,學生的寫作是某種想法或感受的表達,屬于語言輸出的過程。足夠的、可以理解的語言輸入是寫作的必要前提,而“看”是最直接、最真實和最有效的輸入方式。通過“看”既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又能夠豐富學生的體驗,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有助于學生寫作思維的活躍。例如,模塊十Unit 1 Reading一課中,在進行“critical thinking”時,教師可以借助視頻《How the targeted poverty-alleviation was conducted》,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拓寬寫作思路,豐富寫作話題(如圖3)。
T:Apart from all these ways mentioned above concerning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who else do you think is equally responsible for fighting poverty? Let’s enjoy the video.
S:Discussion and fresh ideas inspired by the video.
T:Could you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how to fight poverty?You can employ the ideas mentioned in the video.

(圖3)
總之,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落實好課標的要求,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豐富多彩且生動有趣的語言實踐活動,實現“看”與“聽說讀寫”的深度整合,不斷促進學生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內化和應用,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逐漸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