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蕾
信任一旦形成,似乎很難在一段時間內得以改變。對于媒體的信任亦是如此。“2019中國信用小康指數”調查結果顯示,報紙、電視、雜志、廣播居于媒體公信力榜單前四位。在公信力上,傳統媒體依舊獨領風騷。
信任一旦形成,似乎很難在一段時間內得以改變。對于媒體的信任亦是如此?!?019中國信用小康指數”調查結果再一次證明了,在公信力上,傳統媒體依舊獨領風騷。調查結果顯示,報紙、電視、雜志、廣播居于媒體公信力榜單前四位,全部是傳統媒體,而新媒體中,微信排名最高,但也只能處于傳統媒體之后,僅排在第五位。而自媒體、微博、視頻等排名更是靠后。
在主流網絡媒體信用榜單中,排名前三甲的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均為黨媒;同樣,受眾最為信任的報刊是《人民日報》、《參考消息》和《環球時報》,《環球時報》為人民日報社主管,《參考消息》是新華社的老牌報紙。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認為,影響大眾媒介公信力評價的有3個基本維度,即專業主義特質、社會角色期待的中心指向、社會的感知與認同。從新聞專業主義的角度看,傳統媒體擁有成熟的“把關人”機制,專業的“把關人”對新聞內容進行甄別、過濾、核實之后再進行傳播。相較之下,專業性、客觀性和約束性正是社交媒體的短板,而這恰恰是影響受眾對公信力判斷的重要因素。另外,媒介有其獨特的社會角色,一般而言,社會角色是指與人們的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范與行為規范,它是人們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是構成社會群體或組織的基礎。馬克思指出:“報刊按其使命來說,是社會的捍衛者,是針對當權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無處不在的耳目,是熱情維護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萬喚的喉舌。”因此,受眾對于媒體公信力的評價正是基于媒體是否扮演了與其使命和責任相當的社會角色。媒體所呈現的事實、輸出的立場,與社會的感知共振越一致,越容易得到公眾的信任,反之,則會失信于民。
“2019中國信用小康指數”調查顯示,微信上發布的消息中,36.7%的受訪者認為可靠消息與假消息各占一半,32.9%的人甚至認為謠言、假消息更多,22.5%的人認為可靠消息更多,不清楚的占8.3%。不少傳播學者提出過受眾對媒介公信力的評價與其接觸該媒介的頻次與時長正相關。然而,上述調查結果卻背離了這種判斷。微信目前的用戶活躍度穩居前列,那么為何其公信力卻始終不高呢?
微信的內容池中,經常因匿名發布而產生大量虛假信息,為了流量能夠炮制聳人聽聞的標題、東拼西湊道聽途說的內容。由于受眾獵奇心理的驅使,微信的轉發又極其便利,導致了此類內容在轉發過程中呈幾何式放大。這就導致了公眾對于微信公信力的評價普遍偏低。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對于自媒體的評價上,調查顯示,57.4%的受訪者認為自媒體信息可信度低,31.6%的受訪者表示不清楚,僅有11%的受訪者信任自媒體發布的信息。在公眾眼中,內容生產流程缺乏“把關人”,?選題低俗媚俗以博人眼球,營銷水分大、刷粉和買點擊量情況猖獗,準入門檻低、人員素質良莠不齊,缺乏行業評判標準,夸大其詞等等,都是自媒體難以取得公眾信任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