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疊瑤
延續慣例,“2019中國信用小康指數”對醫生、農民、公務員、律師等30多個職業群體的誠信度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軍人、普通公務員、警察、教師、記者位列前五。
“教書育人、潤物細無聲”,“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這些形容教師和記者的美好詞匯表達了人們對這兩個職業從業者的尊敬和信任。然而,當虐童、學術造假、新聞欺詐等有關這兩個職業的負面消息在網絡上傳播時,這兩個職業也難免會遭遇信任危機。不過,“2019中國信用小康指數”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教師、記者的信任度并沒有過多受到負面消息的影響。
2019年6—7月,《小康》雜志社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并會同相關機構和專家,進行了“2019中國信用小康指數”調查,對醫生、農民、公務員、律師等30多個職業群體的誠信度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軍人高居榜首,與2018年調查結果一致。第二名是普通公務員,第三名是警察,第四至第七名依次為教師、記者、學生、醫生,運動員、農民工、農民依次位列第八至第十名。
對這樣的調查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社會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張繼焦在接受《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采訪時表示,警察、軍人都是維護公共利益的一類人群,其職業本身就具有“為人民服務”、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安全的性質,因此公眾對這一類職業人群會自帶信任感。
至于教師、記者為何能躋身誠信榜單前五位,張繼焦表示,結果背后可能反映了整個社會風氣正在趨“正”,職業的道德和信用都恢復到了原有的狀態。“教師和記者的工作特點也有維護社會正義和公平的成分在,算是公共知識分子,作為一種公眾的良知而存在。”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針對教師的誠信問題,盡管在過去的一年時間里發生了“翟天臨學術造假事件”“南京大學女教授抄襲事件”和“北大沈陽事件”等一系列涉及教師違反學術道德和師德的事件,但在張繼焦看來,這些事件推進了對整個教師從業隊伍的整治速度,對教師這個職業進一步進行了規范,因此反而是一件好事。“對教師隊伍進行肅清,剔除了一些不良因素,職業風氣也會向好的方面發展。”
依照慣例,“2019中國信用小康指數”調查再次請受訪者從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朋友、親戚、同事等十余個選項中依據從高到低的信賴程度選出了最值得信任的人。調查結果顯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配偶、戀人位列前五。綜合分析近幾年的調查結果,可以發現,無論是長期雄居榜首的父母,還是排名時有微小波動的子女、兄弟姐妹和配偶,家人群體已“組團”連續多年包攬“最信賴的人”的前幾位,只是每年的名次彼此交替更換。
除去親緣關系,戀人、朋友排名最為靠前,二者也是近年來除去家人群體外長期排名較為靠前的兩類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