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立公 胡嬌 朱可可 田應東



摘要:針對農村土地等資源碎片化,從喀斯特濕地的自然特性進行分析,基于田野調查和專家深度訪談結果,分析廣西省喀斯特濕地的生態資源特征及其環境、社會價值,運用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綜合評價其生態價值,提出基于綠色理念和跨界集成的喀斯特濕地生態修復和保護模式,并就這一模式提出了鄉村海綿化、農業有機化、設施生態化、生產集成化、生態體系聯通化、植被多樣化的實施方式。
關鍵詞:廣西;喀斯特濕地;濕地價值評價;生態修復與保護;實現模式
中圖分類號: X171.4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08-0284-05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健康的濕地生態系統對建立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保障,也直接決定了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建設進程[1-2]。濕地還被譽為“地球之腎”,關乎人類健康,增強濕地保護意識,就是保護民眾的生存權和發展權[3]。
廣西喀斯特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態對于維持、改善環境和民眾的生存質量舉足輕重。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由于人們缺乏對濕地生態價值的科學認知,急功近利破壞性地圍墾開發,導致廣西喀斯特地區濕地生態價值大幅度地下降,特別是在土地等資源碎片化管理后,喀斯特地區生態系統被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割裂,生態系統的功能優勢嚴重下降,喀斯特濕地生態修復與保護迫在眉睫。
1廣西喀斯特濕地現狀
2016年底,廣西自然濕地的面積約為38.17萬hm2,其中大部分為喀斯特濕地。而在2000年,廣西濕地資源總面積為70.6萬hm2,其中自然濕地面積為56.9萬hm2,人工濕地面積為13.7萬hm2。而2011年,自然濕地面積減至 43.97萬hm2,從2000年到2016年,平均每年減少的自然濕地面積約為1.16萬hm2。可見,廣西自然濕地的面積在逐漸縮減。
目前,廣西境內經國家批準核定或試點的24個濕地公園建設名錄中,除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等4個濕地公園外,其他20個濕地公園均在喀斯特濕地所屬范圍內,足見喀斯特濕[LM]地生態修復與保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2廣西喀斯特濕地修復與保護的現實必然性與可能性
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及精準扶貧的政策要求,必須把廣西喀斯特濕地居民相對低水平的生活形態提升到一個應有的高度,進一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廣西喀斯特濕地修復與保護是一種必然選擇,如果無序開發和衰退,民眾的生存環境將進一步惡化,生活品質的優化將難以實現。
充分展示廣西喀斯特濕地的高位勢資源價值優勢,堅持環境優先、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的理念,堅持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與經濟發展并重,生態產業發達、自然環境優美、經濟與資源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廣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現實選擇。全域旅游的發展理念有效地契合了體驗休閑旅游的快速成長,自然、鄉愁、恬靜成為重要的旅游吸附力。回歸鄉野、體驗自然、度假休閑,離開環境惡化、交通擁擠、緊張壓抑的城市成為人們新的旅游偏好。廣西喀斯特濕地區域目前的交通條件優良,不僅有較好的可進入性,還具有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濕地風光。廣西喀斯特濕地的合理化利用,可以充分滿足人們休閑養生、體驗生態、緩釋鄉愁的愿望。
多年研究的積累,特別是自治區及相關區域前期軟技術的積淀和生態修復、環境保護技術的進步,科學治理方式的適應性推廣,以及技術的融合創新,使得廣西喀斯特濕地修復與保護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3廣西喀斯特濕地生態資源特征及價值評價
3.1廣西喀斯特濕地生態資源特征
廣西的喀斯特濕地主要分布在左右江、漓江、桂江等流域,是巖溶生態系統和水域生態系統這兩大系統的融合,其水文、土壤環境與生物特征獨特。由于生態價值教育缺失及生態價值意識的普遍性缺乏,加上農業生產、生活占地用水量的大幅增加,使得廣西喀斯特濕地生態資源價值的有效保護步履維艱。由于喀斯特濕地的生態資源價值難以為人們感知,使得廣西喀斯特濕地資源被當地居民無序地開發利用,造成廣西喀斯特濕地生態環境的退化和濕地面積的持續減少。如桂林市的會仙濕地,歷史記載規模最大時有65 km2,解放初期減少到25 km2。伴隨濕地區域人口劇增,圍湖造田和圍湖造塘等現象不斷,從湖塘取水灌溉農田的行為打破了濕地的水平衡,水面面積逐步萎縮,沼澤和濕地系統遭到了嚴重破壞。現在,濕地僅留下睦洞湖、馮家湖及分水塘等,面積已不足6 km2。在濕地水域不斷萎縮的同時,濕地生物物種不斷減少,福壽螺、淡水小龍蝦、鳳眼蓮等外來物種入侵成災,嚴重影響了濕地生物的多樣性和水域環境[4-5]。
3.2廣西喀斯特濕地的資源價值
目前廣西喀斯特濕地現有的水資源、動植物資源、淤泥等資源為當地居民提供生產空間、原材料等功能性或服務性支持,主要體現在生活用水、水產養殖和果蔬生產用水、生產生活用地等方面。此外,廣西喀斯特濕地目前也是廣西重要的蔬菜水果、鮮活魚類及家畜等的供應地,直接給當地居民帶來經濟收益。
廣西喀斯特濕地是保持廣西生物多樣性的主要載體。廣西喀斯特濕地是多類物種的棲息地,由于它處于水陸系統的過渡地帶,濕地的動植物兼有水陸兩類系統的特征和結構,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樣性[6]。濕地為眾多野生動植物提供獨特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遺傳物質。首先,廣西喀斯特濕地有大量水禽,其中不乏珍貴或有經濟價值的鳥類;其次,廣西喀斯特濕地水生植物繁茂、餌料生物豐富,為魚類產卵和獲取食物提供了優良的條件;第三,廣西喀斯特濕地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樣性;第四,廣西喀斯特濕地是重要的物種基因庫。
3.3廣西喀斯特濕地的環境價值
3.3.1保持水平衡
廣西喀斯特濕地的地表、植物體、和土壤的泥炭層、草根層中存儲著大量的水,當濕地水位低于周圍陸地潛水面時,地下水會流入濕地水域;相應地,濕地的水位高于周圍潛水面時,濕地水域的水就會流入地下水系,以此維持水平衡。
春夏時節,廣西喀斯特濕地的水體、水生植物、底泥等的物理、生物、化學循環過程可以起到調節流量、舒緩洪水、凈化污水、固碳固氮、釋放氧氣、保持營養元素、調節小氣候、保護土壤肥力和生物棲息地等作用,這些作用雖然一般不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但它保證了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及區域內良好的的空氣質量和氣候環境[7]。
從全球范圍來看,自然濕地面積共有855.8萬km2,僅占陸地面積的6.4%,但其固碳能力卻超過陸地植被面積的25%,在碳循環、調節氣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秋冬時節,廣西喀斯特濕地嚴重缺水,干涸的湖塘隨處可見,其調節局部氣候的功能幾乎完全喪失。
3.3.2調節空氣
由于水具有較高的比熱容(液態水的比熱容為4.2 kJ/(kg· ℃),其熱量吸收或散失速度都較慢,廣西喀斯特濕地區域氣溫變化比較平緩,濕地通過空氣進行熱量和水汽交換,增大了周邊區域的空氣濕度,降低了細顆粒物(PM2.5)等污染物的濃度,形成的區域氣候具有溫和濕潤的特點。酷暑時節,廣西喀斯特濕地對周圍的氣溫具有明顯的調節作用。
3.3.3降解污染凈化水質
喀斯特濕地的水質直接影響到周圍相關區域(以下簡稱關聯區域),特別是區域內的國家濕地公園的原生態特性,對其關聯區域的生態保護作用意義非凡[8]。歷史上,廣西喀斯特濕地在降解和轉化污染物方面具有較強的能力。廣西喀斯特濕地中的許多水生植物能吸收或吸附水體中的鎘、銀、銅、鋅、釩等重金屬,以及生活污水、農業化肥中的營養元素、農藥等;濕地的凈化作用阻止了一部分營養物質、農藥殘留等污染物進入下游水域。最后,水體的營養元素、殘留的有害物質等被滯留和分解,最終被濕地植物吸收[9]。廣西喀斯特濕地對陸源營養物質、有害成分的過濾作用,使關聯區域農村生產生活產生的大量含氮、磷的物質被截留,提高了水質和土壤的質量,消除并降低了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減輕了下游江河、湖塘等區域環境保護的壓力。
3.3.4廣西喀斯特濕地的社會價值
廣西喀斯特濕地是區域內廣大民眾賴以生存的家園。歷史上,廣西喀斯特濕地的先民就逐水而居,依賴濕地從事生產生活活動,孕育出了光輝燦爛的農耕、漁獵文明。直到現在,廣西喀斯特濕地區域的居民依然離不開濕地。濕地不僅為人們提供了食物、藥材等多種產品,還是旅游、科考、藝術創作的勝地,諸多優秀作品的創作靈感和素材都源于廣西喀斯特濕地。廣西喀斯特濕地已經成為科研教育基地和廣西重要的旅游休閑地,其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特有的美學價值已經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4廣西喀斯特濕地生態價值綜合評價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系統分析方法,AHP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對復雜問題的決策進行量化研究,具有廣泛的實用性。
4.1AHP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確定的原則
代表性原則:分析時選取最能代表廣西喀斯特濕地生態系統固有自然屬性的因素。綜合性原則:分析時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系統性原則:分析時選取的要素體系要能反映廣西喀斯特濕地生態價值的主要方面。可行性原則:分析時充分考慮對廣西喀斯特濕地現有資料的掌握程度,選取的因素應具有較高的判別度。
4.2指標體系的選取
基于對廣西喀斯特濕地的現場調研和對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選擇生物群落、氣候土壤、生態環境等作為影響因素,以此建立一套評價指標體系網絡(圖1)。評價指標體系分為3個層次:其一是目標層,對廣西喀斯特濕地生態價值進行等級評價;其二是準則層,該層由生物群落、氣候土壤、生態環境等3個影響因素構成;其三是指標層,具體反映準則層的主要關聯性指標,能有效評價由準則層分解而來的各影響因素,這些因素可從不同角度對準則層的3個影響因素進行描述。
4.3影響權重的確定
根據上述評價指標體系的組成結構,標出各層影響因子的權重,經由AHP軟件訓練判別并通過一致性檢驗,分層建立比較判斷矩陣。矩陣由每對因素的相對重要性比值構成。求解該層相對權重系數,然后逐層求解全部因素的權重系數及關聯要素對決策評價目標的敏感性,結果見圖2。
4.4評價等級的界定與計算
根據各關聯要素的權重及經由專家調查的平均分值加權和進行等級判定。由不同指標對應的情況將各指標劃分為5個等級,等級越高,說明其對濕地生態價值的貢獻率越高。最后,對各指標加權進行求和,所得結果即表示廣西喀斯特濕地的生態價值等級度。等級5,表示生態價值良好;等級4,表示生態價值一般;等級3,表示生態價值差;等級2,表示生態價值很差;等級1,表示生態價值幾乎喪失。計算結果(表1)表明,廣西喀斯特濕地的生態價值綜合分值為3.898 2,說明廣西喀斯特濕地的生態價值處在一般水平,生態退化特征明顯,如不進行修復和保護會向生態價值差的方向迅速演化。敏感性分析的結果表明, 貯水條件、生物群落多樣性、水源補給條件等對廣西喀斯特濕地的生態價值具有高敏感性,它們的破壞將會迅速降低廣西喀斯特濕地的生態價值。
5廣西喀斯特濕地生態修復與價值實現模式
廣西喀斯特濕地生態修復與價值實現模式是指在對喀斯特濕地及關聯區域進行服務要素提供的過程中,要確保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從點、線、面、體的維度進行生態修復和保護,優化美化旅游視廊,做到修復和保護工程的設施服務化和服務設施的生態化(圖3)。從全服務鏈價值有效分解的維度實現相關利益者契約化的平衡性利益共享,以農業公園或田園綜合體為載體培育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和實現喀斯特濕地資源關聯要素的高效轉換,以濕地公園或田園綜合體為基礎發展關聯性服務業,按照“鄉村海綿化、農業有機化、設施生態化、生產集成化、生態體系聯通化、植被多樣化”的方式達到廣西喀斯特濕地生態修復與價值實現的目標(圖4)。
關聯區域的政府部門要把濕地保護與修復作為貫徹“十九大”精神、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行動和績效考核要素,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固化。制定濕地公園建設規范與標準體系,加大保護喀斯特濕地的力度。
對碎片化的濕地資源,通過立法對喀斯特濕地區域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進行限制;對確權后的濕地生態修復、保護及開發利用進行科學有效的規制,解決好喀斯特濕地區域碎片化土地資源的集成使用問題,處理好關聯土地的所有權、經營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優化機制。
服務與景觀設施選址的規制應明確避開生態高敏感與自然災害多發的地段,選擇地質條件好和環境優美的位置;同時,建筑設施的選址、形制、色調應與濕地的地形與地貌特征相得益彰,確保建筑與環境渾然一體,并在各建筑之間以及建筑與環境之間保持良好的視覺聯系與美學效果。此外,建筑設施的選址應滿足各種服務設施合理的功能布局,同時利于各種廢污水、垃圾等廢棄物的有效處理。
保護和維護好廣西喀斯特濕地關聯區域的環境。廣西喀斯特濕地區域范圍內的一切建設項目均應嚴格按照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環保措施,使其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程度;不得損害濕地區域范圍內大氣、水體環境的質量,禁止向濕地區域范圍內的相關水體直接排放生活污水和丟棄廢棄物;以植物景觀等方式提升濕地生態能級和環境等級,加快恢復濕地自然生態環境[10-11]。廣西喀斯特濕地的修復和保護離不開水資源的保蓄,保證廣西喀斯特濕地水面面積和充分的涵水量,嚴禁圍湖種養,對影響和破壞濕地生態的農田要退田還濕、魚塘要退塘還湖,確保濕地的調蓄功能。
有效控制喀斯特濕地的土壤污染物。通過施用腐殖酸類肥料和其他有機肥料,增強土壤對重金屬的吸附能力,使土壤疏松、肥力提高;投加適量的土壤改良劑以調節酸堿度;利用生物和微生物吸收土壤重金屬污染物以凈化土壤;可控性種植能分解土壤中污染物的植物,降低土壤污染物的含量[12]。
濕地自然景觀格局保護。在廣西喀斯特濕地修復、保護及開發建設中,采取有效措施,減少人為或外界對區域內自然濕地生態系統的不利影響,維護廣西喀斯特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建立濕地類型多樣、結構完善、功能完備、水體交換通暢的自然濕地生態系統。
采取水源地保護、生態補水、海綿鄉村建設、限制過度取水引水等措施,確保濕地的水源供給量。修復或修建生態滾水壩等限制水流流速的水利工程措施來實現濕地水源條件的恢復。通過直接輸水、減少濕地排水和重建濕地的原始水自供給的模式,實現濕地修復的水資源需求[13]。
推進喀斯特濕地積雨區的有機農業生產,控制農業生產性面源污染、實施全區域生活污水治理、嚴禁使用可能造成污染的水面載具。通過采用污水處理技術、水體富營養化控制技術等措施改善濕地水環境質量。
喀斯特濕地生物多樣性維持。采取自然、人工輔助等方式恢復廣西喀斯特濕地植被,按照自然規律改善棲息地條件,擴大物種資源,恢復種群數量,維護種群的生態化平衡[14]。采取退耕(養)還濕、水生或濕生植物種植、有害植物清除等措施恢復和重建濕地生態系統,逐步實現濕地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結構模式與功能恢復。
建立一套廣西喀斯特濕地區域及關聯范圍內農村及農業公園化改造的契約管理制度。廣西喀斯特濕地區域及關聯范圍內農村及農業發展處在相對傳統的狀態,要實現濕地公園和農業公園或田園綜合體的水平化融合構建,須要在制度、市場、土地、金融、保險、技術、健康、環境等方面與利益相關者達成共識。
要從供給側和需求側2個方面引進現代服務要素,這里所指的是服務要素,不僅僅是旅游要素,而是屬地居民和旅游者可以共享的,不單純為旅游者服務。從供給側來看,廣西喀斯特濕地的修復、保護、開發要使服務內容與濕地特點有機結合,創造可持續的適度盈利和高品質的體驗價值。從需求側來看,這些服務要素要能夠滿足利益相關者尤其是當地村民的心理預期,讓他們愿意配合并融入到相關的服務要素供給過程中。
6結語
廣西喀斯特濕地是目前調查發現的中低緯度、低海拔巖溶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特殊濕地,是美麗廣西品質風光的核心部分,是廣西旅游資源和自然特質的重要表現,也是廣西之“腎”,其規模、科研價值、美學價值世界罕見。廣西喀斯特濕地的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刻不容緩,這是一項革命性的生態工程,須要從全域服務集成供給的角度,實現生態服務化、服務生態化,通過濕地公園與農業公園或田園綜合體等的融合協同方式重構農村經濟結構,以契約化的方式融合關聯性資源,進行全服務供應鏈的有效價值分解與共享,實現服務供給、農村美化、農業升級和農民富裕。
參考文獻:
[1]錢芳. 論濕地功能及其保護[J]. 哈爾濱學院學報,2003,24(9):54-59.
[2]Costanza R,DArge R,de Groot R,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1987,387(15):253-260.
[3]Woodward R T,Wui Y S. The economic value of wetland services:a meta-analysi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7(2):257-270.
[4]吳應科,莫源富,鄒勝章. 桂林會仙巖溶濕地的生態問題及其保護對策[J]. 中國巖溶,2006,25(1):85-88.
[5]王厚峰. 桂林市會仙濕地古桂柳運河生態修復保護對策及措施[J]. 農業與技術,2015(18):7-8.
[6]馮建祥,朱小山,寧存鑫,等. 紅樹林種植-養殖耦合濕地生態修復效果評價[J]. 中國環境科學,2017,37(7):2662-2673.
[7]Acharya G. Approaches to valuing the hidden hydrological services of wetland ecosystem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0,35(1):63-74.
[8]錢逸凡,樓毅,初映雪,等. 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系統健康和價值評價[J]. 濕地科學,2016,14(4):516-523.
[9]吳濤,趙冬至,蔣國俊,等. 流域河口濕地生態健康與濕地發育關系研究[J]. 生態環境學報,2012,21(6):1057-1062.
[10]符文超,田昆,肖德榮,等. 滇西北高原入湖河口退化濕地生態修復效益分析[J]. 生態學報,2014,34(9):2187-2194.
[11]孔東升,張灝. 張掖黑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評估[J]. 生態學報,2015,35(4):972-983.
[12]王志強,崔愛花,繆建群,等. 淡水湖泊生態系統退化驅動因子及修復技術研究進展[J]. 生態學報,2017,37 (18):6253-6264.
[13]王璨,錢新,高海龍,等. 太湖地區貢湖生態修復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J]. 濕地科學,2017,15(2):263-268.
[14]翁白莎,嚴登華,趙志軒,等. 人工濕地系統在湖泊生態修復中的作用[J]. 生態學雜志,2010,29(12):2514-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