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海艷 周靜 馬武開 姚血明 唐芳 陳琳
(1貴州中醫藥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1;2貴州省骨科醫院;3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膝骨關節炎(KOA)是一種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所致的以關節周圍骨質增生為主要表現的骨關節病。中老年人群常見,其中尤以女性多發〔1〕。骨關節病是因關節軟骨完整性受損,致關節邊緣骨贅及軟骨下骨發生病理改變(骨質增生及滑膜增生等)而引起的關節病變。患者通常表現為膝關節腫脹、疼痛、行走時關節酸痛不適,關節彈響、僵硬等癥狀〔2〕。艾灸聯合中藥外敷有活血止痛,祛風通絡、調理氣血等作用。本病內治受限較多,而中醫外治法因其操作方便、無創,臨床療效顯著等優點,是目前患者接受度最高的治療方法,已成為近年來治療KOA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探討苗藥五藤貼膏外敷聯合艾灸治療早中期膝骨關節炎的療效。
1.1 病例選擇 西醫診斷標準:符合2010版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中KOA的診斷標準〔3〕。中醫證型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訂《膝痹病診療方案》〔4〕中的膝痹分型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診斷標準,并且又符合中醫證候診斷標準的患者;②患者年齡60~80歲,且符合KOA臨床分期為早中期且骨性關節炎X線(產自江蘇飛利浦醫療有限公司的數字化X射線攝影系統DuraDiagnost50DP)影像學分級Kellgren &Lawrence(K-L)分級Ⅰ~Ⅲ級〔5〕;③未伴有心腦血管、嚴重器質性疾病或精神病者;④入院前近1個月未接受任何治療;⑤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明顯膝關節畸形、骨折、脫位;②患肢有血管神經損傷病變;③患膝關節皮膚有皮疹、外傷;④視力及聽力障礙,溝通能力極差的患者。
1.2 一般資料 84例患者均為2018年1~12月在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就診的門診(10例)及住院(74例)KOA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齡60~76歲,平均(67.4±7.6)歲;病程0.6~20.0年,平均 (8.67±2.64)年。對照組42例(男16例、女26 例);年齡62~80歲,平均(65.15±7.45)歲;病程1.0~20.5年,平均(7.24±3.36)年。兩組一般資料具均有可比性(P>0.05)。
1.3 對照組 予非甾體類抗炎藥塞來昔布(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生產批號JX20160163)口服治療,每日1次,每次0.2 g,連續用藥2 w。
1.4 治療組 采用艾灸聯合苗藥五藤貼膏外敷治療。①艾灸:患者取半坐臥位,將灸盒放置于患膝關節,對準內外膝眼、血海、梁丘、鶴頂5個穴位,放入約4 cm長點燃艾條于灸盒內,熏灼相應穴位,艾灸溫度根據患者耐受程度適當調節,以不灼傷患膝關節皮膚為度。20~30 min后艾條燃盡結束治療,每天1次。②外敷藥物:苗藥五藤貼膏是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臨床外用經驗方,藥物組成主要有:黑骨藤、大血藤、絡石藤、小花青風藤和香血藤各30 g,外加雷公藤20 g等,將其打成細粉與凡士林按1∶1比例在水浴鍋中融化混合,制成五藤膏(由醫院制劑室完成)。使用前均勻將五藤膏涂于紗布上做成貼膏,每次含膏量約30 g,面積14 cm×10 cm,旨在能覆蓋整個患膝關節面。艾灸結束后立即將苗藥五藤貼膏外敷于患膝關節,持續8 h后去除,每日1次,連續治療2 w。
1.5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結束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膝關節疼痛程度〔6〕;采用WOMAC量表從膝關節疼痛、僵硬及日常活動難度3個維度對膝關節結構及功能進行評價,總分為96分,根據分值評估病情〔7〕。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equesne各項評分比較,抽取患者外周血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IL)-1等實驗室指標。
1.6 安全性指標監測 治療期間注意觀察患者服藥后胃腸道反應、生命體征(血壓、心率、 呼吸等)變化、患膝局部皮膚反應、心電圖、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肝腎功能)等。發生輕微不良反應及時處理,做好記錄;試驗過程中不良反應較嚴重不能繼續治療者,立即處理并終止該方案治療。
1.7 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中KOA的療效評價內容并且結合VAS評分,臨床控制:疼痛等癥狀消除,關節能正常活動,積分減少≥95%;顯效:疼痛等癥狀消失,關節活動不受限,70%≤積分減少<95%;有效:疼痛等癥狀基本消除,關節活動輕度受限,積分減少<70%,但≥30%;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積分減少<30%。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n=42)
2.2 兩組治療前后WOMAC評分比較 兩組關節疼痛、僵硬及日常活動能力總分較同組治療前均顯著降低(P<0.01),但治療組降低更顯著(P<0.05)。見表2。
2.3 兩組治療前后Lequesne各項評分比較 兩組Lequesne 各項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并且治療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及hs-CRP、IL-1水平比較 兩組VAS評分均較同組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且治療組較對照組降低更顯著(P<0.01);兩組血清hs-CRP、IL-1炎性細胞因子水平較同組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且治療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2 兩組治療前后WOMAC量表各項評分比較分,n=42)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下表同

表3 兩組治療前后Lequesne各項評分比較分,n=42)

表4 兩組治療前后 VAS 評分及 IL-1、hs-CRP水平比較
KOA又稱“膝痹”,目前并不能根治,祖國醫學屬“骨痹”范疇。傳統醫學對其治療可追溯至千年前,我國《內經》較早提出風寒濕邪與機體“內外相合”而致痹。王燾在《外臺秘要》中曰:“白虎病者,大都是風寒暑濕之毒,因虛所致,將攝失理,受此風邪,經脈結滯,血氣不行,蓄于骨節之間。”提出寒濕是骨痹發病病因。更有醫家指出,膝痛是因肝腎虛,風寒濕氣入侵,氣血運行不暢致筋脈失于濡養。
此病目前臨床治療主要以緩解癥狀、延緩病情進展為主,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其發病率逐年上升,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之一〔9〕,據統計,我國骨關節炎的患病率高達8.1%〔10〕,最終致殘率約53%〔11,12〕,如不及時治療,會導致關節畸形,甚至關節廢用,其危害程度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13〕。在近年來KOA的治療中,主要以減輕癥狀,延緩疾病進程,維持關節有效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其中藥物治療雖然具有療程短、見效快的特點,但疾病更易復發,長期療效并不理想;手術治療雖然效果較好,但是費用高,風險大,恢復時間長,患者大多不愿接受;祖國醫學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肝氣衰”,加上長期關節活動,關節囊、肌腱、韌帶等勞損、退化、濡養不足,影響正常功能〔14〕。基于KOA病因病機的認識,在中醫“內病外治”理論的指導下,中藥貼敷能直接施于患膝皮膚,使藥效直接滲透入體,起著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平衡陰陽等作用,以達到治病的目的〔15〕。灸法是通過點燃艾條所產生的熱力使機體受到溫熱刺激,通過經絡傳導,起溫通氣血、扶正祛邪等作用,是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艾灸內外膝眼、血海、梁丘、鶴頂5個穴位,諸穴合灸,起益氣散瘀、 活血通絡之功效,可有效降低炎癥反應〔16〕。且已有研究表明,艾灸治療與紅外線治療相比,艾灸治療KOA可獲得更好的關節功能,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改善關節穩定性〔17〕。苗藥五藤貼膏具有祛風除濕、通經絡,補氣活血、舒筋活絡,活血化瘀止痛等作用。中藥外敷作為中醫學特色外治療法,通過藥物局部滲透,就近驅邪,起內病外治的作用,有效調節機體平衡。前期臨床研究顯示,苗藥五藤貼膏對 KOA患者疼痛改善療效顯著〔18〕。
本研究顯示通過苗藥五藤貼膏外敷聯合艾灸治療早中期KOA患者,加強局部用藥的吸收,不僅能改善患側關節血液循環,通經活絡,緩解疼痛;還能有效改善KOA患者臨床癥狀和關節功能,有效控制其炎癥反應。但本研究為短期的治療干預,無法評估遠期的臨床療效,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進一步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