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深度貧困鄉(鎮)定點包干脫貧攻堅行動方案》(渝委辦〔2017〕91號)要求,市教委扶貧集團負責定點包干巫溪縣天元鄉脫貧攻堅任務,旅游扶貧是該縣實施的精準扶貧路徑。該縣推動旅游與農業、生態、鄉村建設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助力脫貧攻堅。通過對該縣發展鄉村旅游進行了調查與分析,提出進一步做好工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發展? 鄉村旅游? 脫貧攻堅
天元鄉位于重慶市巫溪縣大寧河上游西溪河畔,面積213.2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868畝。轄9個自然村,有2226戶、8883人。由于以前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滯后,群眾生活很困難,2011年,該縣貧困發生率18.43%。近幾年來,天元鄉深入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旅游扶貧是天元鄉實施的精準扶貧路徑。該縣牢牢守住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著力發展鄉村旅游,助力脫貧攻堅,使當地群眾增產增收,脫貧致富。
一、發展旅游助力脫貧攻堅的意義
新時期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在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部消除貧困的戰略目標下,旅游精準扶貧成為扶貧攻堅的重要戰略選擇。旅游扶貧模式是指在旅游目的地開展旅游扶貧實踐活動過程中所普遍遵守、運用的一套系統的、程序化的運作機制。隨著旅游地外部環境和自身實際情況的變化,旅游扶貧模式處于不斷變化調整的動態過程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產業經濟分工與融合深化、文化創意經濟浪潮、“互聯網+”信息技術革命等環境發生重大變革的背景下,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扶貧模式也發生著深刻變化。因此,研究鄉村旅游扶貧攻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發展鄉村旅游助力脫貧攻堅的主要措施
旅游精準扶貧的核心是讓貧困居民在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廣泛參與旅游經濟活動,公平獲取旅游發展帶來的利益,最終實現消除民族地區貧困的目標。因此,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模式是有利于貧困居民參與和受益的旅游扶貧模式。在不同地區鄉村旅游扶貧實踐中,由于社會經濟狀況、傳統民風習俗、旅游發展階段的差異,不同參與主體承擔的角色和發揮的功能有所不同。
(一)政府部門+ 貧困居民參與
實施政府部門+ 貧困居民參與旅游精準扶貧是指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各級各類政府部門憑借其行政權力、財政實力和資源調配能力,通過制訂政策、法規和規劃,投資基礎設施和旅游項目,開展旅游經濟活動等手段,幫扶貧困居民深度參與旅游經濟活動并獲取經濟收益,以實現貧困居民脫貧的扶貧。針對貧困居民的文化水平低、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等特點,政府部門應創新公共服務方式,采取“一對一服務”“上門服務”“互聯網+ 扶貧信息平臺”等靈活多樣的方式為民族地區貧困居民提供政策、信息、資金、培訓、技術等全方位的公共服務。其次,政府部門營造良好的旅游扶貧環境。政府部門應營造有利于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扶貧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和輿論環境,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重視和參與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扶貧,形成“人人關注,人人參與”的旅游扶貧合力。
(二)旅游企業+ 貧困居民參與
旅游企業+ 貧困居民參與旅游精準扶貧是指旅游企業憑借其資本優勢、經營優勢、市場優勢等,通過提供經營場地與設施、安排就業崗位、管理與技術指導、資金扶持等方式,幫扶貧困居民參與旅游企業的經營活動及其上下游產業鏈,獲取經濟收益并實現脫貧的扶貧。由于旅游企業熟悉旅游業務與市場,能夠充分利用專業人才和專業管理高效幫扶民族地區貧困居民經營旅游業務或將其轉化為企業員工; 同時,旅游企業與民族地區的居民聯系緊密,互動交往頻繁; 旅游企業開展旅游經營活動所需的土地、生產生活資料、人力等需要當地社區提供,而民族地區居民也迫切希望通過旅游企業改變其貧窮的生活狀態。因此,旅游企業具備幫扶民族地區居民脫貧致富的天然優勢。
(三)扶貧共同體+ 貧困居民參與
扶貧共同體+ 貧困居民參與旅游精準扶貧是指政府部門、旅游企業、社會組織、公益團體( 志愿者) 、民族村( 寨) 等多元社會力量構建“多主體、多層次”松散型的旅游扶貧共同體,由旅游扶貧共同體幫扶貧困居民參與旅游經營活動并實現脫貧的扶貧。扶貧共同體+ 貧困居民參與旅游精準扶貧模式是旅游扶貧進入成熟階段的結果。共同體的各成員都有各自的利益訴求、資源及優勢,其在共同體中扮演著各自的角色并發揮作用; “互惠互利”的利益博弈機制保障各成員在共同體中實現“公益”與“私利”的動態平衡。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鄉村旅游基礎設施還不完善。由于資金緊,現有基礎設施與服務配套設施不完善,給游客帶來了極大的不便,降低了游客的體驗價值,導致了游客回頭率不高,制約了鄉村旅游發展。
(2)景區開發簡單粗放,仍然停留在檔次低的層面。旅游產品以單一觀光型產品為主,缺乏體驗性、參與性及休閑度假類產品。對鄉村文化、農耕文化、鄉村民俗文化重視不夠,忽視對其內涵的挖掘,還未打造出知名度較高的旅游品牌。
(3)鄉村旅游管理和服務水平滯后。鄉村旅游服務人員大多是本地村民,素質不高,又沒有經過專門旅游服務培訓,服務意識低,接待水平差,難以滿足游客的需求。
四、對策建議
(1)堅持以內容為王,文化為魂,著力塑造旅游精品鄉村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可成為文化的載體,只有將二者緊密融合,著力塑造旅游精品,才能提升景區的吸引力。鄉村文化包括民居建筑、生活習俗、農耕文化、傳統工藝、民間文藝等,它是民族的價值觀念和行為體系沉淀的結晶,要著力打造鄉村文化記憶工程,增強鄉村旅游的特色和魅力。天元鄉民間文化歷史悠久,對其精華要采取有力措施進行保護、傳承和弘揚。要堅持以內容為王,文化為魂,精細規劃旅游線路,精心打造優質旅游產品,精致謀劃開展旅游活動,不斷提升鳳岡旅游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2)完善基礎配套設施,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圍繞景點、景區、線路、主體功能區,進一步完善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提高交通互聯互通水平和交通設施便捷度、舒適度、安全度,提升高速公路服務區、加油站、收費站公共場所的等級和服務,推動城鄉公交服務網絡逐步延伸到主要旅游景區,實現全鄉鎮、村有線寬帶、有線電視、4G 信號深度覆蓋。推進公路沿線可視范圍的環境綠化、亮化、凈化和美化,實現“種一片樹、成一片景、致一方富”。精心布局配套服務設施,打造一批家庭農莊、特色酒店、休閑客棧、汽車旅館、自駕車營地、山地戶外旅游休閑基地,夯實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3)加強旅游培訓,著力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鄉村旅游是一種文化性、趣味性、參與性很強的活動,文化是內涵,關鍵在服務,鄉村旅游的精髓是讓游客在享受自然樂趣的同時, 通過參與體驗獲得精神愉快。只有將優質服務與鄉土文化有機結合,才能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和品位,展示出鄉村獨特的風俗特色、發展色彩和文化內涵,以較好的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消費,從而充分發揮綜合效益,增加收入。因此,要建立科學靈活的旅游教育培訓體系,以實際需要為導向,開展旅游規范管理、優質服務、景點講解、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訓,全面提升旅游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著力構建方便、快捷、舒心的“全過程消費”的旅游服務體系,讓游客賓至如歸,流連忘返。
(4)不斷豐富旅游業態,滿足游客多層次的旅游需求鳳岡縣要依托優美的生態環境、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促進旅游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形成主題突出、內涵豐富、特色鮮明、體驗性強、業態多元的全域旅游體系,滿足廣大游客山地戶外休閑和養生度假的需求,實現由“景區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使天元鄉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持續推進天元鄉旅游業“井噴式”增長,從而增加群眾的收入,提升獲得感幸福感。
參考文獻:
[1]桂拉旦,唐唯.文旅融合型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模式研究—以廣東林寨古村落為例[J].西北人口,2016,( 2).
[2]馮偉林.重慶武陵山片區旅游扶貧中貧困人口受益模式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6,(3).
[3]卡茜燕.精準扶貧視野下的社區參與旅游扶貧研究—基于大理雙廊村的調查[J].旅游研究,2017.
[4]重慶市扶貧辦.重慶實施扶貧攻堅“五個一”[J].中國扶貧,2015,( 20).
[5]龔艷,李如友.有限政府主導型旅游扶貧開發模式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
[6]重慶市扶貧開發辦公室.石柱縣積極探索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帶動機制[EB /OL],2015.
作者簡介:文欣莉(1989-),女,民族,漢,陜西西安人,學歷,碩士,職稱,講師,單位,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研究方向,旅游英語、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