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伊澤 蘇賽爾
【摘要】針對我國“三農”金融缺口巨大的現象,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浙江省積極響應十九大號召,為落實地方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一系列措施并出臺相關政策,目前浙江省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不完全、“兩權”抵押貸款體系不完善、政府未出臺政策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等問題,因此,浙江省應從增強農戶信用意識、進一步完善信用檔案、拓寬抵押標的物變現方式、村級賬戶公開招標等方面進行改進,使得浙江農村更好更快的發展。
【關鍵詞】金融;鄉村振興戰略;浙江省
“三農”問題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板問題,其金融缺口在2014年已超過3萬億元,巨大金融缺口使得金融服務“三農”存在市場空間。由此,2017年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2月中央發布《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提出要加大金融支農力度,引導社會資本流向農村。
浙江省積極落實地方版鄉村振興戰略,多年來浙江省在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領域的實踐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兩權”抵押貸款等方面依舊存在問題。本文以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研究內容,分析金融服務現狀,并針對問題提出相關建議。
一、浙江省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服務現狀
(一)信用環境不斷優化
“鄉風文明”是浙江省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指標之一。浙江省通過建立農戶信用檔案、完善信用評定工作、推行信用貸款等方式對農村信用體系進行優化。
浙江省金融機構積極參與農戶信用檔案的建立并完善信用評定工作。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支2006年至2018年檔案涉及全省1093萬農戶,比例達90%以上;浙江省農信聯社2008年至2018年檔案涉及全省1000多萬農戶。浙江省信用評定工作開始于1998年,至2017年,浙江農信評定鄉鎮450個,村17913個,農戶878.4萬戶,至2018年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支評定農戶比例達全省農戶75%,中國人民銀行衢州中支已完成對全市所有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的評定工作。
信用檔案及信用評定的建立為浙江省推行農戶信用貸款奠定了數據基礎,貸款最高額度可達30萬元。至2017年末,浙江農信農戶信用貸款余額為2459.12億元,較上年增幅為50.43%,至2018年中旬,農戶信用貸款占浙江農信農戶小額貸款比例達55%。
(二)農村“兩權”抵押不斷推進
2015年8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試點工作,其中浙江省14個縣成為試點縣。金融機構針對農村產權改革推出抵押貸款,浙江各地區積極創新貸款新模式。
浙江農信于2016年創新推出“三權”抵押貸款,新增林權抵押,至年底,林權、農房和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分別為45.56億元、60.5億元及7.46億元,累計113.52億元,分別為3.63萬戶、2萬戶和802戶農戶提供貸款支持。2018年,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支農房抵押貸款余額205億元。義烏農商行至2019年2月發放農房抵押貸款累計21828筆,金額達95.37億元。
浙江各地區積極創新貸款新模式。樂清市對30萬元以下的農房實行直接抵押貸款模式;溫州市創新農民資產受托貸款模式;湖州長興縣推出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長期抵押貸款,最高可貸1000萬元,最長可貸10年。
(三)普惠金融數字化程度加深
普惠金融數字化主要通過改善農村支付結算環境以及促進電子支付與電子商務相融合兩個途徑實現。
為解決浙江省存在的金融服務“盲區”問題,金融機構推出多種便捷途徑改善省內金融服務環境。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支至2018年中旬,已將銀行卡助農服務點布設全省金融服務“盲區”。同時,金融便利店、移動汽車銀行的發展以及電子銀行產品的推廣使得金融服務的便捷化向前一大步。截止2018年底,浙江省農村網上銀行開通數累計6.12億戶,手機銀行開通數累計6.7億戶。
2018年底,浙江省淘寶鎮數量128個,淘寶村數量1172個。為推動農村電商發展,金融機構運用大數據分析方式,為農村電商提供小額貸款。例如浙江網商銀行已為405萬農村電商提供小額信用貸款。
二、浙江省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問題研究
(一)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不完全
第一,少數農戶信用意識淡薄。盡管浙江省金融機構通過授課、夜校等多樣的方式,頻繁并持續的向農村普及金融知識并向村民傳播誠信理念,但依舊存在少數農戶不承擔歸還本金及利息的義務的現象,即擔而不保的問題仍舊存在,使得金融機構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第二,農戶信息采集不完全。一方面,雖然浙江省較早開始建立農戶檔案且目前信息采集覆蓋率已達到90%以上,但仍存在信息采集的“盲區”,農戶信息未被記錄;另一方面,由于農戶在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金融活動較少,因此,其信用檔案中所記載的信用記錄較少甚至無記載記錄,此情況影響金融機構在對農戶發放貸款時對農戶信用水平的判斷,不利于金融機構自身利益的保障。
第三,失信懲戒效果不顯著。由于存在少數農戶信用意識淡薄、債務人逃廢等情況,目前,浙江省金融機構多采取將相關農戶拉入黑名單、訴訟、暫停貸款等方式進行懲戒,但仍存在訴訟結果難執行、追不回貸款等問題。
(二)“兩權”抵押貸款體系不完善
第一,相關體制未建立完全。“兩權”抵押依賴于確權登記及現有信用制度,浙江確權頒證已基本落實,但由于浙江省對農戶信息的采集不完全且農戶參與的金融活動不多導致信用記錄較少甚至無記錄的信用制度建設不完善的現象,給金融機構的風險評估工作增加難度。
第二,未建立風險補償機制。政府通常對銀行給予農戶的利率有一定限制,且浙江在出臺的相關20條意見中表示,金融機構應加大對鄉村振興的綠色信貸投入,拓寬其融資渠道,但對銀行補償機制僅有財政資金對沖虧損,不利于金融機構的經營。
第三,抵押標的物變現困難。由于相關法律的規定,例如農房不得向城鎮居民轉賣等規定以及經營權可抵押情形受法律限制使得農房、土地變現途徑受限,抵押標的物變現困難阻礙“兩權”抵押貸款的實施。
(三)政府未出臺政策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
第一,村級開立銀行結算賬戶的權利受到限制。相關辦法規定,存款人對銀行結算賬戶開立行的選擇有自主權,但是部分地區村級賬戶只能開立于指定銀行。
第二,對村集體項目的市場運作未有政策支持。雖然浙江已全面實行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但由于部分村集體經濟組織市場運作差,造成組織及農民股東收益小,不利于金融機構對其展開相關服務。
三、浙江省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服務對策
(一)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首先,村級組織對村民應多加普及金融知識,同時,也應重視村內守信風氣的形成,進一步加強“鄉風文明”建設。金融機構在對農戶發放貸款時,可從農戶或其擔保人是否有能力償還貸款、貸款信用是否良好等角度進行調查,謹慎評估貸款風險,防止擔保人無資金擔保現象的出現。
其次,浙江省應繼續完善農戶檔案,做到金融機構對省內農戶信息采集覆蓋率達到100%,在對信用信息較少的農戶發放貸款時,可通過對其資產、抵押標的物等情況進行調查,確定是否對其發放貸款。
最后,可以利用農戶信用狀況與文明村評定掛鉤、采取限制失信人員集體經濟股份分紅等方式增加失信人員違約成本來加強失信懲戒力度。
(二)健全“兩權”抵押貸款體系
首先,完善相關體制。進一步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配合央行征信系統逐步建立個人信用制度。金融機構初期放款應加強風險評估,對信用良好的農戶可實施貸款優惠。
其次,完善風險補償機制。一方面政府層面可適當放寬金融機構對農戶貸款利率及貸款年限的限制,商業銀行自身層面也可推出相關貸款產品,適當降低貸款風險。另一方面,政府可通過劃撥資金建立專項基金的方式,對商業銀行貸款風險進行補償。同時,浙江省可借鑒他省經驗,例如青海省反擔保形式或河南省多模式自由發展形式。
最后,拓寬抵押標的物變現方式。農村可建立產權交易市場或者產權交易平臺,加以政府管制,促進產權交易。也可以在農戶無力償還貸款時,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行產權回購,實現產權價值的轉移及增值。
(三)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
通過對村級賬戶進行公開招標的方式解決其權利受限的問題,使得金融機構增強對村級市場的金融服務。
針對部分村集體經濟組織市場運作差的情況,政府可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并給予適當的扶持,例如對市場運作能力較差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稅收優惠政策,也可給予村集體經濟組織一定的政府財政貼息或補助,推動其發展。
四、小結
浙江省多年來在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領域的實踐已有一定成果,為實現浙江農村的快速發展,更好的解決省內“三農”金融缺口問題,浙江省還應通過增強農戶信用意識、進一步完善信用檔案、加強失信懲戒力度來推進農村信用體制建設;通過完善相關體制和風險補償機制及拓寬抵押標的物變現方式來健全“兩權”抵押貸款體系;通過村級賬戶公開招標和政府適當給予村集體經濟組織優惠及扶持來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最終實現浙江農村更好更快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殷興山.金融助力浙江鄉村振興[J].中國金融,2018(15):43-45.
[2]王曙光,王丹莉.鄉村振興戰略的金融支持[J].中國金融,2018(4):69-70.
[3]陶孟輝.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考——以浙江省為例[J].浙江金融,2018(8):76-80.
[4]趙麗琴,李佳瑤.兩權新規下兩權抵押貸款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長治學院學報,2017,34(3):15-18.
[5]農村金融時報.美麗鄉村看浙江——信用環境建設為美麗鄉村增色[J/OL].2018-01-12/2019-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