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胡若琪



【摘要】大多數人都聽說過“GDP”,但是許多人并不了解GDP代表了什么,影響著什么,又被什么所影響。本文將基于中國國內近年來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進行探討與研究,并比較中國國內GDP與國外各發達國家的GDP的相似處和不同處。
【關鍵詞】中國國內外GDP對比? 中國國內GDP發展趨勢? 中國人口? 中國GDP總量? 中國國內GDP增速
GDP,即“國內生產總值”,簡單來說就是在一定時期內(通常是以一季度或一年為單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服務或產品的市場價的總和。GDP是衡量一個經濟體健康與否、發展與否的重要指標,可以分為四個部分解讀,分別是家庭消費、政府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存貨、以及進出口總值。
過去的2018年中,中國GDP總量約為90.03萬億元人民幣,世界排名第二,比上年增長6.6%。根據表1以及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的各項數據來看,從季度增長來看,一季度同比增長6.8%,二季度增長6.7%,三季度增長6.5%,四季度增長6.4%;第二季度環比增長10.80%,三季度4.65%,四季度10.50%。從產業角度,第一產業當季增加值接近甚至超過50%,而第二、第三產業增速遠遠未達到此水準,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基本僅保持在2%左右。但第三產業從凈數值上來看依然是中國GDP的主要貢獻部分。
從圖2中可以看到,中國近10年來的GDP大幅度提升,從2008年起的31.68萬億元人民幣,到2017年82.08萬億元人民幣,但增長率總體呈現下降趨勢。過去十年中,中國的GDP變化可大致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2007~2009年),中國受國際經濟危機影響增長率下降三分之一,但相比較同期世界徘徊于零附近的增長率,中國還是維持了總體增長趨勢;第二部分(2010年~2018年),國家開始不僅限于“數字型增長”而是更加謀求“質量型增長”,這幾年增長率歷年而來緩步下降主要是一系列國家改革的副產品,但較世界其他國家還是維持在了很高的增速。
十年來,雖然GDP總值的增長速率幾乎減半,但不可忽視地,即使經濟經歷波折,現在中國人的平均富裕程度是2006年的兩倍多。同時,貧富的不平等正在減少,貧富系數從2006年的0.487降至去年的0.462,經濟也在緩慢地恢復平衡。另外,中國國內現在盡管對出口的依賴正在減少:2006年,中國的出口占GDP的35%;到2014年,這一比例已降至23%。但同時我國的生產率正在下降:在2001年至2007年期間,中國經濟增長的近一半來自于國內生產產品,但自那以來,產品數量增速已降至幾乎為零,甚至開始下降。
根據圖3所示,預測未來五年內,中國的GDP總值增速將會持續下降。到2023年為止,我國GDP總值增值速度將會下降到約為5.6%。(圖2與圖3數據因數據來源可能有略微差距,但不影響整體概念)
中國于上一個十年(2007年)時邁入了中等收入階段,人均GDP達到了2萬人民幣,在過去十年中翻了不止一番達到將近6萬人民幣,但距離發達國家人均GDP門檻(人均1萬美元)還有一定距離,可見在近期,維持GDP增速還是一個重要話題。
同時,還需要考慮到一些未來的科技發展對經濟可能帶來的變革性影響。最重要的就是人工智能技術。就如同1990與2000年代的互聯網技術革新一樣,人工智能技術注定將帶來世界范圍內的一場勞動力來源“大換血”,發展中國家(尤其非洲、亞洲)從低廉的勞動成本上獲取利潤的可能性將大幅度減小。同時就業可能出現兩極化:低技能要求但非常規工作(如售貨員)和高技能要求且非常規工作(如高級管理人員)等將被保留,反而一些重復性的、中等技能要求工作(如打字者、機械操縱員)有很大幾率將被取締。
未來人口的增長與分布趨勢也是預測GDP發展的重要考慮因素。2018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了59.58%。上升的城鎮化率雖然是經濟發展趨向平衡的一個體現,但大部分農村勞動力大多去往了一線,而小城市依然缺乏勞動力,從而部分城鎮發展停滯。過多的勞動力聚集也為一線城市帶來負擔,外來人口增加使城市原有生活水平下降,市政府需要修建公共設施(排水、交通、網絡通信設施等)來保障市民生活水準。但最近幾年,這種勞動力聚集在一線城市的狀況出現好轉,年輕的勞動力漸漸轉移到了各二線城市,漸漸地許多二線城市發展速度上升,超過了原一線城市,成為“新一線城市”。
人口老齡化也是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中國1980年代左右開始施行“計劃生育”政策,而如今在大城市常駐人口當中已經出現了初步人口老齡化現象。縱觀中國過去十幾年間經濟變化,可以說基礎勞動力的壯大推動了很大一部分發展,但如今“未富先老”的局面已經開始初露端倪。同時,經濟的發展使群眾“養兒防老”的意識大大減弱。各地政府在最近開始放開“二胎政策”,但就輿論看來并沒有達到預期。在2020年中國將迎來第二次人口普查,可能會影響未來的中國經濟趨勢,值得關注和探究。
與世界最大GDP經濟體相比較,中國的GDP總值與其組成原因與這些國家有著一些相似點與不同點。針對其中三個較于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國家:美國,日本和中國,下文會有更具體的細節對比敘述。據圖5所述,美國作為世界第一經濟體,在2018年達到了20.4萬億美元GDP總值,約是排名第三的日本5.1萬億美元GDP總值的四倍。與中國GDP總值增長率穩定且逐年略微下降的狀況不同的是,根據圖6所示,美國近年來的GDP總值的增長率是不穩定且多變的。其2017年的人均GDP值(PPP)約為54225.45美元。而日本的GDP總值增長率與中國有所相似,如圖7所示,相較于美國來說,日本自2015年處于相對穩定且有所波幅的狀態。其2017年的人均GDP值(PPP)為39002.22美元。中國在2017年的人均GDP值(PPP)為15308.71 美元。與人均GDP總值相關的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是各國家的人口以及人口增長率。中國人口在2018年達到了約1.4億人口數量, 而日本和美國分別僅為約1.2億和3.3億人口數量。
總體來說,中國的GDP發展體現了中國國內經濟狀況,GDP增速的變緩勢必是對國家的其中一條不利因素,但同時,中國幾年來的發展速度過快也帶來了許多問題,例如市場的不完善和環境的破壞與污染。這些都是中國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需要改變與改進的地方。希望未來中國國內經濟能夠呈穩固趨勢上升的同時解決其產生的遺留問題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