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已經持續若干年的“三農”改革正在給農村金融服務帶來顯著變化,包括組織系統、產品服務等在內的各要素均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提高。但存在于主客觀層面的不利因素仍然使農村金融服務發展具有程度不同的各類問題,需要堅持不懈的優化創新以鞏固改革成果。這不僅需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調整準入機制,也需要多種創新形式與內容綜合應用,并保持政策的適度傾斜。走多元化發展道路才能最終實現農村金融服務與經濟發展的合作共贏。
【關鍵詞】農村? 經濟? 金融服務? 發展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要實現鄉村振興,就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不僅需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也需要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這其中,金融服務就成為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至關重要的決定性環節。
一、農村經濟發展與金融服務狀態
(一)不斷完善的組織系統
自新世紀初開啟信用社改革以來,農村各類基礎金融服務組織實現的農戶及相關貸款比重已分別超過70%和30%,信用社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顯著。
而農業銀行立足于縣一級支行的“三農事務部”金融改革試點則在2012和2013兩年連續擴大。包括稽核、管理與風控各環節的服務都在持續提升獨立性和服務性。其改革成果則是縣一級支行針對三農服務的業務量與利潤占比均實現了從40%到80%的飛躍。
不僅如此,包括農業開發銀行、郵儲銀行在內的更多金融機構也在不斷加大、加快針對三農的改革創新。這些銀行借助自身相對發達和完善的網店布局不斷擴展農村金融服務覆蓋范圍、提升縣一級基層金融服務水平,在加強城鄉溝通的同時也正在成為金融服務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二)持續創新的產品服務
早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初,人民銀行就開始了專門針對農村經濟的金融服務與產品的試點創新。隨著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的加入,試點范圍持續擴大,各類產品和服務和創新也日益深入。
比如結合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和戰略需求,金融服務中的抵押擔保類產品與服務品種不斷豐富、范圍持續擴大。諸如集體林權、大型農機具逐漸被納入抵扣貸款新品種之列;中小企業集合票據、保加貸、涉農企業的債務直接融資都成為富于區域特色的農村創新金融服務和產品的新品種。
而當網絡與信息技術全面普及和深入應用后,基于平臺化操作的互聯網金融也日漸成為農村金融服務領域的新生力量,無論是眾籌、P2P還是移動支付與手機銀行都成為各地農村經濟發展的強力助推器。一些互聯網科技企業還在金融服務三農過程中不斷進行創新嘗試。這都使農村金融服務與產品創新實現著可持續發展。
以京東金融為例。2018年京東金融與世界銀行集團下屬之一的國際金融公司IFC合作發展專門針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數字金融貸款業務。IFC為京東金融下屬重慶兩江新區盛際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提供總額四億的資金,期限三年,用于專項涉農貸款業務。
二、農村經濟發展與金融服務的常見問題
(一)金融服務于農村經濟支撐力度有所不足
產業化與現代化化決定了現代農村經濟也越來越接近于城市經濟的鏈式結構。這就需要金融服務必須從相對單一的融資領域全面覆蓋到包括保險與證券等在內的更大范圍。而在信息時代大背景下,農村經濟現代化正在加快與信息化的疊加。農村金融服務走向平臺化操作、信息化生存已成為大勢所趨。這便更加反襯出傳統金融服務模式在現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面前的缺陷和不足。
(二)系統層級與服務種類仍顯匱乏
由于基礎差、底子薄,造成農村經濟發展活躍度依然難以匹敵城市。這就在相當程度上制約了農村金融服務發展。比如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數量相對更少、競爭力度相對不足;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與信用、投資環境不盡完善等問題并存。這些缺陷都導致農村金融服務在系統層級與服務種類等各方面相對匱乏。比如江蘇省農商行于2018年開始大力調整涉農貸款戰略,原因正是蘇南丹陽地區接連出現企業互保聯保產生逾期貸款、不良貸款的風險。導致貸款風險產生的原因則是傳統涉農金融業務中貸款過度集中的問題。傳統模式下涉農貸款對于五百萬以下的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重視不足,對一百萬以下的個人用戶更是相對忽視,這才造成千萬級以上貸款業務過多而積累了風險隱患。
三、農村經濟發展與金融服務的優化策略
(一)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調整準入機制
結合各類銀行縣一級支行在農村改革試點和推廣的經驗,金融服務需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調整準入機制。尤其是廣大欠發達、不發達區域的鄉村地區,針對農村經濟的金融準入門檻應適當降低。包括新型合作式金融機構或小微金融組織等都應當得到更大力度的扶持。
而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和郵儲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則應當結合不同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特點,更加積極主動地嘗試更低利率、更長期限的融資產品與服務創新。
結合“三農”服務的戰略方向,在現有農村合作社基礎上嘗試更大力度的內部資金互助、擴大鎮(村)一級銀行的覆蓋面也應當成為深化農村經濟改革與金融服務的有益創新舉措。
(二)多種創新形式與內容綜合應用
已經持續若干年的農村抵押擔保類融資手段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實踐經驗,且已在一定區域中形成了可復制和可借鑒的成功模式。這說明此類針對農村的金融服務和產品形式符合農業經濟現代化發展的特點與需求,可以進一步擴大覆蓋面并持續深化改革創新。
比如在集體林權基礎上擴展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等。而除了抵押擔保外,包括期貨、保險、租賃、信貸等在內的多種金融服務工具都可以被各級機構、組織用于多種創新形式與內容的綜合應用,從而實現供應鏈融資的持續優化。
又如,在資本市場上擴大三農金融專項債券發行規模,深入推進涉農信貸資產的證券化。管理部門與金融機構還應引導和幫助具備資質與條件的涉農企業發行股票、債券,以及加快試點大型農業設備、機具的融資租賃等更多金融服務項目等。
(三)保持政策的適度傾斜
相對而言,農村經濟發展長期落后于城市,這是特殊歷史遺留問題的制約,也決定了農村金融服務不能缺少政策指導和幫助。保持政策的適度傾斜將是當前和未來一段很長時間中農村金融深化改革助力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要務。這其中既要包括金融服務領域中資源對于農業農村農民的傾斜性和針對性;也要涉及到針對三農的貸款在統計與結構各方面機制的持續完善與優化。
比如2017年山西祁縣就涉農貸款的加大扶持走出了一條個性化道路。當年底祁縣銀監辦牽頭,祁縣聯社創新推出農民“返鄉就業貸款”業務。
2018年末,郵儲三農金融事務部則專門就涉農貸款增值稅制定優惠政策(財稅[2018]97號文),其中針對農戶、農村企業、農村各級組織的貸款可選簡易計稅法0.3%的稅率征收增值稅。且可以享受此優惠的涉農貸款項目則涵蓋了從法人農業貸款到農戶住房貸款在內的共三十八類。
而本月15日人行頒布了《關于切實做好2019-2020金融精準扶貧工作指導意見》,指出要加強扶貧再貸款管理,落實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政策。
此外,諸如再貸款機制、銀擔合作機制、農業大災保險風險分散機制等也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要使政策指導和引領作用在農業金融服務領域得到持續體現和擴大。
四、結束語
優化農村金融服務必須著眼全局,從基礎設施建設到政策規章出臺以及多種創新技術的綜合運用都需有所涉及。同時,加強宣傳教育以改變金融思想意識同樣至關重要。惟有多措并舉才能推動農村金融服務和經濟的共同發展。而這也是深化“三農”改革推動農業現代化不容忽視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陳雷.完善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保障農村經濟健康發展[J].吉林農業,2017,(24).
[2]高明.新常態下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措施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7,(23).
[3]武衛敬.現代農村經濟管理的核心內容淺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
作者簡介:龔勇,男,籍貫浙江上虞,碩士,經濟師,主要從事金融、經濟學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