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高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提出了“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經濟建設的系統化部署,對于推動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如期實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我國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理論和實踐,必將為世界經濟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一、不斷創新發展理念是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
(一)新的發展理念是人類社會生產力進步的基礎和源動力
當前,全球社會普遍存在的減貧、增長、就業、環境可持續性等問題,實質上都是由于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所導致的。要增進人類社會福祉,必須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經濟建設的實踐,以及十八大以來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和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充分說明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實現生產力發展提升的必由之路。下一步,中國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發展開放型經濟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將促進中國生產力實現更加平衡和充分的發展,為人類社會生產力平衡充分發展提供理論基礎、經驗借鑒和現實驅動力。
反觀目前,中國建設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良性互動的經濟體系,從頂層設計和實踐路徑兩個方面保障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有機結合,既促進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又推動生產關系的適應性變革,這就從根本上保證了中國這個世界大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乘風破浪、行穩致遠,中國的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又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壓艙石、穩定錨。
(二)創新發展理念,是十九大部署的“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內容
創新發展理念,部署實施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最新概括、重要內涵和標志性特征,是對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中國經濟建設的總體部署和頂層設計,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
現代化經濟體系包含不可分割的六個體系和一個體制。其中,產業體系是重要支柱,而實體經濟又是產業體系的堅實基礎,創新則是產業體系的戰略支撐;市場體系是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核心機制和主要邏輯;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可以充分體現現代化經濟體系所代表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有助于實現收入分配合理、彰顯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城鄉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新時代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現代化經濟體系必然要求區域良性互動、城鄉融合發展,要求區域和城鄉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也是新時代下現代化概念中最突出的內涵和最鮮明的特色.這七大部分相互依托、相互支撐,共同形成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有機整體。
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和關鍵著力點
(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弄清楚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涵義
信息化階段的顯著特點是計算機、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成為主導性的技術,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意味著中國由此步入信息化時代。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強調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正是基于我國經濟發展即將進入信息化階段的判斷而提出的重要戰略目標。
(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把實體經濟放在關鍵位置
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的要求是基于對國際和國內經濟發展特點的深入分析提出來的,是非常正確的,對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強化實體經濟,防止經濟脫實向虛
我國經過近四十年的奮發努力,建立了世界最大規模的制造業體系,成為世界制造大國。與此同時,制造業產能過剩,生產企業贏利水平下降,社會資金脫實向虛行動悄然出現。為了嚴格制止脫實向虛和經濟虛擬化,黨中央及時作出加強金融監管、深化金融改革和金融回歸本源的重大決策,同時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將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避免重蹈西方國家經濟虛擬化覆轍的重大舉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現實針對性。
三、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實施路徑
(一)放開市場準入,盡最大可能實行負面清單管理,盡可能減少政府對市場的限制性干預
負面清單是國際上廣泛采用的外資準入管理方式,在我國,上海自貿區于2013年9月最先實行負面清單制度,并于2014年和2015年重新修訂,進行“瘦身”,進一步放寬企業準入條件。借鑒國際做法,將負面清單管理方式引入到國內市場管理,平等地適用于國有與非國有、內資和外資企業,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大特征。
(二)政府不能利用政策資源去抬高城市的成本,而是要盡量降低成本
對于很多傳統的線下產業而言,傳統的產供銷流程和各級產品分銷流程都是以渠道作為主要管理依托的,在一個產品的制造、生產、流通、加工環節中,雖然也存在供應鏈管理,但是這些管理和企業的綜合化服務需求是一定程度上脫節的,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中小微企業在產業鏈中的線下形態面臨很大的融資服務壓力和生存壓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以法律制度來維護市場的公平性、開放性和可預期性
我國的市場經濟從國家壟斷的計劃經濟脫胎而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國市場呈現出典型的“雙面性”特征,即:市場不夠充分和市場充分的領域存在壟斷共存。市場經濟實質上是法治經濟,通過實施法治,實行公平競爭。
(四)要切實從制度和服務上改善制造業的發展環境,全力激發起民間投資的積極性,消除民間投資不能投、不愿投、不敢投、不知往哪投等障礙。眼下,對民間投資活躍的判斷可以從融資規模大、渠道多、范圍廣等表現得出。鼓勵民間投資細則還需更細,應制定更為清晰的方案,明確民資進入的具體途徑和方式,出臺相關的法律條文保護民間資本的投資權益。